陰澍雨 秋茄 紙本水墨 65×45釐米 2016
中國花鳥畫領域中,沒骨花鳥畫從五代時期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技法體系。特別是從明清以來的花鳥畫作品來看,沒骨作品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當下的花鳥畫創作留下了非常豐富的藝術資源。但是在當今的創作中,很難見到優秀的沒骨花鳥作品,也只有少數的藝術家涉足此領域。而且這些有限的當代作品與傳統的沒骨花鳥的淵源逐漸模糊,更多地受到其他繪畫門類的影響,只是沿用了中國畫中「沒骨」這個詞彙。中國畫的發展一直在傳承中演進,優秀的國畫作品除了讓人能夠感知到新鮮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帶我們回到熟悉的精神家園之中。所以要站在中國畫當代發展的視角審視沒骨花鳥畫研究與創作。
一、沒骨花鳥畫研習在當下的意義
首先,在理論研究領域,有關「沒骨花鳥」的理論體系有待建構與梳理。我們今天大多數的藝術家與學者都把「沒骨」視為中國畫技法的一種,介於工筆與寫意之間。而實際上「沒骨」一詞,在傳統的技法體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創作觀念的體現。技法對應觀念,這是中國畫的重要特徵。比如「工筆」,技法層面是勾勒設色為主的具體方法,在創作觀念上則是以工整、嚴謹的筆意來表現對象;再如「寫意」,從技法層面解釋是以點簇、潑墨等粗簡的筆法創作,而觀念層面的意義則是書寫胸臆,以書寫的方法來表現主觀情感;「沒骨」也是如此,從技法來看,是通過細筆疊加,以色與粉為主,不勾邊線的具體畫法,而從創作觀念的層面來解釋,則是骨力的「隱沒」、「沉沒」。即把用筆的骨法隱沒在下面,強調筆力的含蓄表現。通過對已有的歷代沒骨花鳥畫的技法分析,我們發現沒骨花鳥畫作品包含了豐富的語言。其中諸如渲染、烘託、勾勒等與工筆技法部分重疊,點簇、衝滲等技法與寫意技法有所重疊,故而沒骨花鳥畫的範疇也有其可變性,所以理論的梳理與建構是非常有必要的。
陰澍雨 沒骨寫生冊 絹本水墨 35×35釐米 2009
其次,從創作領域著眼,沒骨花鳥畫創作日漸式微,有待加強。沒骨花鳥技法自身有其局限性,沒骨畫以顏色為主,一遍畫成,無法再加,前後層次簡單,所以沒骨畫以小景、小品為主,很難畫大。很多畫家因為技法的限制,更多地改用其他方法。比如小型花卉的折枝形式適合沒骨法表現,而鳥類及大型的花卉,比較複雜的全景就很難處理。在展廳展覽的時代,強調視覺樣式的強烈與展廳中的張力等等,這與沒骨花鳥恬淡平和的特質相反。我們當今的創作者,有責任從傳承與發展的角度關注沒骨花鳥的創作。
陰澍雨 沒骨寫生冊 絹本水墨 35×35釐米 2009
最後,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沒骨花鳥畫在教學中的地位。潘天壽先生在主持浙江美院教學時,請陸抑非先生教授沒骨花鳥課。陸抑非先生有一個說法,即學畫花鳥從沒骨入手,既可了解物理,又能結合筆墨表現;打好基礎後,既可朝工的方向發展,又可朝寫的方向發展,是學花鳥畫的好路子。如今,當年陸抑非先生的學生已成為現在的老先生了,從他們的創作中我們也看到了當年的老先生對他們的影響,可以想見那時的沒骨教學是很成功的。這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應該在中國畫教學中給予沒骨畫一個適當的分量,使後學者在成長中受益。
沒骨花鳥在當今的發展,存在難度的同時也有一定的空間,無論在理論與創作,還是教學領域,都有必要重視沒骨花鳥的研習,特別是在今天日益多元的藝術語境中,更應審視其對於中國畫的發展帶來的積極意義。
圖1 惲南田 花卉冊
二、沒骨花寫畫的技法範疇
目前對於沒骨花鳥畫的界定,大部分人將其與小寫意並列,認為是介於工筆與寫意畫法之間的技法形態。其實不然,每一種技法即有其特指的、獨有的特性,又有與其他形態相類的、相重疊的技法。比如工筆畫中,用墨色反覆暈染是工筆畫的典型特徵,但寫意畫中,特別是在紙本的背景渲染技法中,與工筆的渲染是一致的。在古代的工筆畫作品中,比如畫荷葉,經常用點簇的筆法,將渲染變為點染,強調筆意,加強對寫意性的追求。也就是說嚴格地給某種技法下定義,是很困難的事情,也是不必要的,關鍵是要理清各類技法的關聯,並且能夠在創作實踐中加以靈活應用,這是今天學習的目的。
我理解的沒骨花鳥畫技法的典型形態,就是以顏色或墨直接畫出花鳥形象,不勾邊線,然後通過勾筋點提的方式強調骨力與結構的一種技法。以惲南田的作品為例,圖1是上海博物館藏的花卉冊中的一頁,這幅作品為絹本設色作品。如果從造型的細節、結構的變化來看與工筆畫法是一致的,表現出了牽牛花的物理特徵。不同於工筆之處在於一方面這幅作品沒有勾勒邊線,而是在關鍵的結構處,如枝蔓交疊生長、前後穿插處,用重色點提,以達到強調結構關係的作用。而葉筋的勾法嚴謹精到,突出骨力,使骨法用筆的中國畫的核心特質發揮充分。另一方面不同於工筆畫技法的是花的枝葉都是用顏色一遍直接畫成,色與水的比例控制得當,既不能過於濃重,使顏色發焦,在紙面硬結;又要適當地讓水分流動,而不能過多,造成顏色積壓在紙上,失去明淨、清雅的特點。在花頭部分用了石色,並且用分染、罩染的方法經多遍畫成,與工筆畫的渲染是一致的,即用植物質顏色打底,用礦物顏色罩染。這就涉及不同技法的靈活運用,同一題材的技法特點最能說明這一問題。圖2至圖6為惲南田作品中的局部,同為牡丹花,卻運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圖2運用渲染的技法,與工筆畫法相近;而圖3畫法較圖2更為工整,用重色勾勒邊線;圖4與圖2技法相同,只是重色分染的方法略有不同;圖5為點簇筆法,與寫意技法一致;圖6則在最後的勾勒時更隨意些。我們很難將這些技法做單一的剝離,工、寫筆法都完全統一在作品中。深入地研究一種技法,然後變通活用,對於一個藝術實踐者尤為重要。對於一種技法形態的加強,往往會成為個性化藝術語言的一部分,也是一個成功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通過以上的實例可以看出,沒骨花鳥畫的技法特徵有體現自身特徵的方面,也有與工、寫技法相重疊的一面,也只有儘可能多地去理解練習,才可能在先前藝術史上已經出現的傳統中吸收盡多的養分,來支撐自己的藝術創作。
圖2 惲南田作品局部
圖3 惲南田作品局部
圖4 惲南田作品局部
圖5 惲南田作品局部
圖6 惲南田作品局部
三、沒骨花鳥畫技法實例
解讀與臨摹是學習傳統技法的重要途徑,下面選取歷代重要的沒骨花鳥畫作品做詳細的技法解析。
明代院體畫家中,孫隆的作品可謂獨樹一幟,他的傳世作品很少,但在畫史上卻是繞不開的人物。一般認為孫隆的沒骨法與前後代之間技法關聯不明確,有關孫隆的師承、影響與傳承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從今天的技法學習角度來看,其沒骨法中有許多可以借鑑並發展的元素。孫隆的沒骨法以寫意筆法見長,但有時也會結合一些渲染技法,他的傳世作品故宮博物院藏《芙蓉遊鵝》就是很好的一例。上海博物館藏的《寫生冊》(圖7)則完全以溼筆點寫的方式加以表現。在臨寫的過程中應體會其技法有以下特點:首先,充分利用絹本的設色特點,控制色、墨、水的比例。繪畫不是靠具體的理論數據來解釋的,所以學習者應多體會筆墨變化的手頭感覺。絹本不吸水,墨色會隨水分流動,所以與紙本的水分控制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在筆蘸有複色時,要使不同顏色在水的流動作用下融合得恰到好處。其次,要在關鍵的結構處留出空白,仔細觀察這幾件作品,特別是在鳥翅、石榴開口處等具有明確結構特徵的地方,這些小空白即是反映筆意、筆勢的痕跡,也是物象結構特徵的體現。最後,在半乾的情況下趁溼加以重色、重墨進行點提、勾勒。因孫隆的沒骨法設色較淡,要依靠極少的重墨強調結構。所以在水分未乾時就要將重色點上,才能避免結出生硬的邊界,同時要避免過多的水分積在絹上,適當地用幹筆吸走多餘的水分。
圖7 [明]孫隆 寫生冊
趙之謙的設色風格,潘天壽稱之為「宏肆古麗」,主要體現在沒骨花卉一類作品中。沒骨法在前代畫家筆下往往以清麗、淡雅為審美取向。趙之謙一改沒骨花卉清雅之氣,多以濃重的純色直接表現,而且儘量用多種顏色,從不迴避紅綠等強對比色。前代畫家多用熟宣或熟絹,多見於惲南田以前的畫家作品,揚州八怪多用生宣,又大多流於草率,不夠嚴謹。趙之謙卻大量使用生宣,且又不失法度,這就對於水分的把握提出較高要求,趙之謙合理地控制了材料的性能,並通過水、墨、色的融滲將生宣的優勢發揮出來,使其繪畫語言得以豐富。
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圖8),從款識中的「己未四月」可知是趙之謙早期的風格。可以看出以下特點:其一強調對於前代優秀傳統的繼承,每一頁都在題跋中註明了其藝術淵源;其二對於自然物象的描繪,力圖準確生動,將花卉自然靈性的傳達作為首要追求;其三用筆設色等技法的選擇都儘可能與對象特徵相適應,故而筆墨嚴整,很少有放縱處。這些特徵題跋內容中可以得到印證。在菊花一開中題道:「南田翁叢菊圖凡十餘種,變化超妙,怎能規仿?偶摘數枝,臨其大概,冥心索意,形穢甚慚也,撝叔識。」這其中可以明確地看出趙之謙對前賢的推崇,同時言語中表達了對菊花「超妙變化」的造型追求。再回到畫中的技法來分析,不同品種的菊花運用相應的表現手法,對於花瓣的翻轉變化,葉子的陰陽向背都細緻描繪。雖然筆墨由於客觀造型因素的制約沒能得以充分地發揮空間,但這類花卉作品對於自然生意的表現仍是花鳥畫史上的典範,在今天的花鳥畫學習中仍不失為優秀的範本。另一開罌粟花中題:「罌粟花千態萬狀也,意想圖畫所能仿佛,寫其大意亦自其恣,撝叔。」也體現出趙之謙對於罌粟花自然意態讚嘆,以及對生動造型的渴求。這一開是生紙作沒骨的代表,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每一片花瓣與葉子的邊緣有很多細小的白點,這是在控制水分防止衝融中形成的,這些白點的作用至關重要,也正是有意地「留」與「躲」使水分的流動得到限制,以明確造型結構關係。生紙的選擇又使勾筋點提的方式得到了變化,胭脂色的花瓣在半溼未乾時勾花筋,全乾後再以重色點細瓣;紫花、朱花、黃花都是以同類重色在半乾時勾花筋,使花筋自然地滲到花的色彩中;而墨色花則等全乾後勾花筋,以金粉勾勒,故作細筆以求若隱若現的效果。發揮材料工具的特性,又在嚴謹的法度控制下,造型、色彩、空間得到最佳表現,這是趙之謙沒骨技法的高超之處。《葫蘆》一開,最前面的主體+葫蘆造型完整,以汁綠畫出,葫蘆後面以同類重顏色畫葉,前後四五層物象重疊,不留空白,精準地留出邊緣形態。通過顏色的色相與深淺互相映襯,將前後關係交待清晰,以達到豐富的效果。趙之謙的沒骨法在花鳥畫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其繼承了傳統沒骨法嚴謹的風範,取其刻畫入微,描寫物象生動意態的長處,以生宣作畫參以墨色變化,嚴格控水分以表現多層次的物象結構,用濃色、純色呈現出古雅、樸厚、濃麗的總體特徵。這極大豐富了沒骨法的技法形態,並將這些沒骨技法元素融入寫意形態做好了技術準備。
圖8 [清]趙之謙 花卉冊之四
任伯年作品是初學花鳥畫最適合的臨本,原因有三:其一,任伯年的作品用筆較為簡單,初學容易上手,比較容易將精力放在造型規律上。其二,任伯年作品題材豐富多變,可以通過臨摹,掌握較多的花卉、草蟲、禽鳥的造型規律以及結構特徵。其三,任伯年的作品並無過分的求奇求怪的個性,以此為基礎,可以帶給學習者廣闊的成長、發展空間。任伯年的很多作品帶有沒骨技法的元素,通過臨摹可以學習寫意風格與沒骨畫法的關係。《花鳥冊》(圖9)是生宣設色,勾點結合。特別要注意勾葉筋的水分,筆頭不可過幹,又要趁溼勾畫。相比而言任伯年沒骨法用筆較為利落,這在他的絹本作品中可以印證。任伯年喜歡用留白、襯託的方法表現物體的前後關係,所以任伯年會將簡單的題材對象表現得更豐富。但一定要注意,儘量加以概括,減少用筆的數量,因為在任伯年基礎上不可再添加過多,不然就會拖沓多餘,變得很繁瑣。
圖9 [清] 任頤 花鳥冊之三
四、沒骨花鳥畫技法在寫生創作中的運用
沒骨技法具有一定特質與適用性。以沒骨法畫鳥,在歷代畫家中很少見,只有孫隆、唐志尹等人,這是由於技法的局限性所致,沒骨法不可能在表現複雜的羽片關係時,強於工筆勾染的方式。也就是說以一遍畫成,不加勾勒的方法不可能表現出鳥類豐富的羽色與結構關係。而對於純色的大型鳥類,如鷹、雁之類,又沒有水墨寫意法更為直接的表現力。所以沒骨法多以花卉為主要表現對象,這在歷代繪畫作品中已經被證實。那麼在沒骨花卉作品中,同樣存在題材的適用性原則,不是所有花卉都能夠、都適合以沒骨法表現。對於大型花卉,如牡丹、荷花、芙蓉大多採用渲染的技法突出花頭特點,這在惲南田、華新羅的作品中都可以見到。對於小型花卉,如桃花、海棠是沒骨法長於表現的題材,有眾多優秀作品傳世。對於某些小型花卉、蔬果而言,沒骨法特別適合表現,比如紫薇,特別適合沒骨表現,這在惲南田的作品中可常見到。
南方的桑樹多曲折變化,經過人工修剪後,以生長枝葉,供蠶食用為目的,桑果生長數量並不多。對於桑葉的表現,有意強調葉子造型特徵,然後以同類重顏色鉤筋,再留出水線,進行暈染,分出陰陽向背。桑果的畫法可以參照宋人花鳥紈扇中工筆畫法,然後用重顏色點醒強調,突出飽滿成熟的特點。(圖10)
圖10 陰澍雨 課徒畫稿《桑果》
蔬果為沒骨花鳥畫的常見題材。在諸多歷代大家中,皆有名作傳世。比如沈周寫墨菜,金農畫蘿蔔,惲南田畫佛手等等都是沒骨技法的代表樣式。以沒骨畫法表現綠蘿蔔,先以汁綠復以石綠色,畫主體部分。在根部加入白粉,自然滲化,在水的自然流動中使水、色自然融合,半乾時再加入重色強調表面質感。全乾後,再輔以重色皴擦,以表現蘿蔔皮上粗糙質地。用點簇筆法畫葉,大小點組和。全乾後勾筋,既要表現葉筋的前後交錯關係,又要勾得松、活、生動。最後用重色勾根和須,表現出特點的同時,加強畫面的線條變化,使繪畫的各種元素豐富起來。(圖11)
圖11 陰澍雨 課徒畫稿《蘿蔔》
不難看出,在歷代的沒骨花鳥畫作品中,有大多數作品是寫生作品,極盡物態生意,這對當前的花鳥畫寫生是個啟發。目前來看,外出寫生的各類形式中,沒骨寫生仍然是效率最高的一種,能比較快捷地記錄對象的特點,較豐富地收集素材。有時以寫意法寫生,在取勢、造境上都能有較突出的效果,但往往不夠深入。而繁雜的白描寫生,又往往距離寫意創作十分遙遠,不能充分地轉化。所以沒骨寫生是非常便捷有效地搜集素材的一種方式。對於藝術語言的概括與提煉,沒骨寫生往往會將點寫、復染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經常會激發出出乎預期的效果。
尋找創作語言,每一種技法都有其特別之處。只有儘量多地掌握它,才能使我們在這個時代豐富自己。儘管我們不一定以專攻沒骨花鳥為目標方向,但沒骨花鳥的學習研究對中國畫家來說仍然是十分有益的補充,往往會讓學習者受益終生。
陰澍雨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美術觀察》欄目主持
陰澍雨 沒骨櫻桃寫生之一 紙本水墨 58×46釐米 2016
陰澍雨 沒骨櫻桃寫生之二 紙本水墨 58×46釐米 2017
陰澍雨 辣椒 紙本水墨 57×46釐米 2014
陰澍雨 蘿蔔 紙本水墨 65×45釐米 2017
陰澍雨 秋瓜 紙本水墨 58×46釐米 2017
陰澍雨 蓼花 紙本設色 58×46釐米 2017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