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目前成效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和競爭中性的原則是什麼關係?在加強公平競爭審查的外部監督方面將有哪些新舉措?今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和調整進境物品進口稅吹風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甘霖詳解了公平競爭審查制度。
焦點1:何為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目前成效如何?
甘霖: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意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三年的時間,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已經在全國基本建立。
截至今年2月底,國務院各個部門、各省級政府、98%的市級政府、92%的縣級政府,四級政府都已經開展了審查工作。其中,有18個省區市實現了省市縣三級全覆蓋。全國共審查了新出臺的文件43萬份,對其中2300多份文件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對82萬份已經出臺的文件進行了清理,廢止或修訂涉及到地方保護、指定交易、市場壁壘的文件有2萬多份,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現在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比如審查還不是那麼全面,審查的質量還有待提高,監督也不嚴格。因此,市場監管總局會同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共26個部門,圍繞市場主體關切,聚焦制度短板弱項,提出了一系列應對的措施,主要是四個方面:
一是按照競爭中性的原則,部署清理妨礙公平競爭、束縛民營企業發展、有違內外資一視同仁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嚴格做好新出臺文件的審查。今年年底之前,要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政府全覆蓋,確保涉企的政策措施都要進行審查,嚴審增量。三是進一步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要修訂實施細則,要建立定期的評估清理機制,推行第三方評估。四是強化公平競爭審查的監督機制,定期開展文件的抽查,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及時曝光典型案例,將公平競爭審查納入到相關考核體系等等。
焦點2: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和競爭中性的原則是什麼關係?
甘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建立,目的在於防止政策措施排除、限制市場競爭。它是一個事前的審查,實際上是從源頭上來打破行政壟斷。對參與經濟活動的不同的所有制企業實行差別化、歧視性的待遇,這是典型的行政壟斷行為。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對這個是明確禁止的。因此,公平競爭審查制定了多項標準,直接體現了競爭中性的原則。
下一步,國稅總局將會把公平競爭審查作為落實競爭中性原則的一個重要措施,重點是在清理存量、嚴審增量、完善制度三個方面來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按照競爭中性的要求,部署清理現行的涉企政策中妨礙民營企業發展、違反內外資一致原則的規定,這是今年清理存量的一個重點。二是圍繞市場主體關注的市場準入、政府採購、招投標這樣一些重點領域,嚴格審查增量的政策文件,防止違背競爭中性的原則。三是改革完善我們的審查制度,按照競爭中性的要求,我們同時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對接國際通行規則,進一步完善審查範圍,審查標準和操作程序,彌補制度短板,更加有效地保障公平競爭,優化營商環境。
焦點3:市場監管總局在加強公平競爭審查的外部監督方面將有哪些新舉措?
甘霖:自我審查是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核心,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不到三年時間,加上我們這麼多年出臺產業政策的慣性使然,自我審查容易出現動力不足,有失客觀公正等問題。所以,加強外部監督,特別是剛性約束非常重要。其實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建立之初我們就強調了要加強社會監督和執法監督,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有力推動了制度的落地實施。
下一步,我們要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在三個方面創新監督機制,強化監督力度,推動審查工作質量不斷提高,審查效率不斷增強。
一是建立文件定期抽查機制。去年開展了重點督查,對國務院八個部門、五個省區市的幾百份文件進行了抽查,抽查之後發現了一些問題,而且把問題及時向社會公布,取得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出現相關問題文件的部門和省區市有的已經整改、有的正在整改之中。整改情況也在市場監管總局網站上公開了,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下一步我們還會儘快建立定期抽查機制,不斷加大抽查力度,把文件抽查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這是外部監督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二是完善投訴舉報和查處的回應機制。首先是暢通投訴舉報的渠道,我們要求各地要儘快建立公平競爭審查的投訴舉報平臺,或者利用現有的投訴舉報平臺來增設公平審查專欄和專線,對投訴舉報反映的情況要及時進行調查核實,違反制度要求的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依規進行問責,及時曝光典型案例,提高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的威懾力和透明度。
三是推動將公平競爭審查工作納入營商環境的評價等考核評價體系。從機制的建設、審查的成效和違反制度情況等方面,我們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對成效顯著的表揚激勵,對工作不力甚至違反要求的通報批評,像天津、浙江都已經納入了相關地方政府的考核體系,進一步來增強正面激勵和負面約束。在這裡我也呼籲媒體朋友加強監督。因為現在絕大部分政府的文件都是網上公開的,希望媒體對政府機關出臺的文件是否違反公平競爭審查標準進行監督。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程波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