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新展再現海上貿易盛景

2020-09-14 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明代龍泉窯青釉鏤空瓶 杜建坡攝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港口?海上貿易由什麼機構管轄?哪些地方出產的瓷器最受外國人歡迎?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精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和對外影響。

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陶瓷器,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第二單元介紹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

第三單元講述明清時期,隨著全球航路的開闢,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東西方社會文化的交流與互鑑,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展廳裡陳列著各色各樣的精美瓷器,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文物,還包括國博收藏的傳世珍品,此外還有一些國外生產的瓷器,反映了中國古代瓷器生產技術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影響。如朝鮮半島的高麗青瓷與越窯青瓷關係匪淺,東南亞和西亞、中東等地瓷器的造型和釉色深受龍泉窯青瓷影響,日本伊萬裡青花亦是在學習借鑑中國青花瓷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資源的一次大膽嘗試,全部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陳成軍說,展覽從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方面呈現了一個完整的陶瓷海上貿易鏈條,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旨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同時也向公眾展示了國家博物館多年水下考古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

相關焦點

  • 國博看294件文物 體會海上貿易盛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本次展覽分為「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帆檣如林——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瀛涯萬裡——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3個單元。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4)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這是「碗礁1號」沉船出水的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紋蓋罐(9月4日攝)。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294件精品文物亮相國博 述說中國古代海上陶瓷貿易盛景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帆檣如林,瀛涯萬裡:沉船出水瓷器呈現千年海上貿易盛景
    本次展覽以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發展史為主線,精心挑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力求復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展覽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組圖」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亮相國博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應妮)「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國博新展看中國古代陶瓷的乘風破浪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群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亮相國博,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
  • 沉船出水瓷器「重見天日」 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覽現場的參觀者。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水文化|「舟楫千裡」進國博 一展看盡運河盛景
    水文化|「舟楫千裡」進國博 一展看盡運河盛景 2020-11-08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石號」沉船文物到底有多牛,上博新展還原海上絲路盛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劉曉晶9月14日報導:「黑石號」沉船文物是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腳本。因疫情四度調整開展計劃後,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滬開幕,248件/組文物集體亮相,其中168件是從新加坡精選的「黑石號」沉船珍品,另有80件上博館藏和借展展品。
  • 294件文物重現海上絲路,「鄭和寶船」駛入國博
    兩千年前,先輩揚帆遠航,不畏犧牲,闖蕩出連通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的新窗口;兩千年後的今天,「英雄」們在海下遺留的寶藏進入國家博物館,揭開《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面紗。展覽今天正式對觀眾開放。
  • 國博展出運河盛景 論壇詳解永定興城
    一個展覽將在國博亮相,以「舟楫千裡」之景再現大運河之盛;一個論壇昨在大興召開,對京南永定河文化傳承發幽探微。兩件文化事,事關兩條河,歷史會說話,文物有表情。本報訊(記者 劉洋)隋煬帝墓出土的鎏金銅鋪首、色澤豔麗的《明代運河全圖》、明潘季馴等繪的《河防一覽圖》……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策劃的「舟楫千裡——大運河文化展」即將向公眾開放,170件(套)重量級展品將亮相,講述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 國博新展 | 一塊鏡子怎麼有文化?
    此次展覽是從數以千計國博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等。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者:餘冠辰 展覽各單元內容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這是國博首銅鏡類藏品首次完整、系統的展出,展覽分為「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將在國博展出
    海報設計 | 郭青【展覽信息】展覽: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
  • 國博新展「天地同和」是古代版「樂隊的夏天」
    為了增加你對樂隊的憧憬,國家博物館新展《天地同和》會讓你穿越,這裡有200多件中國古代樂器。來,挑一件有眼緣的,也許可以幫你完成曾經的武俠夢!這琴來自國博對面的故宮博物院,故宮現所藏4張唐琴。對於愛好音樂的你來說,一定有自己中意的樂器,上國博來看看吧。
  • 國富氫能魏蔚:液氫海上貿易將拉動全球氫能貿易新篇章
    10月15日,在2020氫能產業發展創新峰會上,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與戰略總監魏蔚表示,氫能儲能將逐步成長為中國能源的優勢,液氫海上貿易將拉動全球氫能貿易新篇章。
  • 浮槎萬裡,瓷從海上來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近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京開幕
    9月4日,觀眾參觀「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中國日報北京9月4日電(記者 姜東)2020年9月4日,北京,「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中國經濟簡訊:開封再現千年前「北方水城」盛景
    對俄重鎮黑河去年貿易額突破20億美元記者從對俄重鎮黑龍江省黑河市政府部門了解到,該市2013年積極優化對俄貿易結構,圍繞電力、化工原料、農產品等商品,全力打造對俄進出口主營品種,對俄貿易額突破20億美,同比增長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