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檣如林,瀛涯萬裡:沉船出水瓷器呈現千年海上貿易盛景

2020-09-10 文藝頻道

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本次展覽以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發展史為主線,精心挑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力求復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

展覽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揭示了自古以來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以及在全球陶瓷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等歷史事實。

據悉,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資源後的一次大膽嘗試,在全部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作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早期外銷陶瓷器,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第二單元「帆檣如林——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

第三單元「瀛涯萬裡——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隨著全球航路的開闢以及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了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世界範圍內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西方社會和文化間深層次的交流與互鑑,也極大的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此次「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出的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展覽位於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展期3個月。

展覽現場

相關焦點

  • 國博看294件文物 體會海上貿易盛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本次展覽分為「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帆檣如林——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瀛涯萬裡——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3個單元。
  • 浮槎萬裡,走近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珺)「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9月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94件展品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沉船出水瓷器「重見天日」 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覽現場的參觀者。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綏中三道崗沉船」等出水瓷器「重見天日」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294件精品文物亮相國博 述說中國古代海上陶瓷貿易盛景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China,瓷器,海上絲路,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印象
    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但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也曾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由於中國陶瓷器是當時海上貿易的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稱為「陶瓷之路」。早在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已初步形成。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將在國博展出
    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亮相國博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應妮)「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組圖」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國博「浮槎萬裡」:品讀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原標題: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
  • 沉船出水瓷器亮相國博 見證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八百年年前的南宋「華光礁Ⅰ號」古沉船,展示美輪美奐的瓷器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中, 第二部分「帆檣如林—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展出最多的是「華光礁Ⅰ號」古沉船出水的瓷器。 「華光礁Ⅰ號」古沉船,是1996年中國漁民出海捕魚作業時首次發現的。因為沉船的位置位於我國南海西北部西沙群島中部靠南的華光礁,因此被稱為「華光礁Ⅰ號」。1998-1999年、2007-2008年,經過兩次水下考古發掘,共發掘出水陶瓷器、鐵器等各類文物近萬件和船體構件511塊。
  • 國博新展再現海上貿易盛景
    海上貿易由什麼機構管轄?哪些地方出產的瓷器最受外國人歡迎?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精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和對外影響。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4)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這是「碗礁1號」沉船出水的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紋蓋罐(9月4日攝)。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從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中感受國家的強盛
    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在英文中,中國和瓷器是同一個單詞「China」,從這個展裡好像能看出點什麼。
  • 294件文物重現海上絲路,「鄭和寶船」駛入國博
    兩千年前,先輩揚帆遠航,不畏犧牲,闖蕩出連通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的新窗口;兩千年後的今天,「英雄」們在海下遺留的寶藏進入國家博物館,揭開《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面紗。展覽今天正式對觀眾開放。
  • 浮槎萬裡,瓷從海上來
    該罐年代為清康熙,「碗礁I號」沉船出水。白釉執壺,南宋,「南海I號」沉船出水。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近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