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瓷器,海上絲路,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印象

2020-10-03 聽書讀書共分享


國慶期間,國家博物館的門票早就一搶而光。

進入國博的朋友們一定是大飽眼福了,沒進去的朋友也不要著急,我已在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妙合神形」「天地同和」「重山和暢」「記住鄉愁」等展覽,還會陸續帶大家看其它展。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在英文中,中國和瓷器是同一個單詞「China」,從這個展裡好像能看出點什麼。瓷器不僅僅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之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它也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物資。

槎,就是古代的木船,在海上行進過程中遇到大風浪,難免會發生沉船的情況,如果是絲綢或 「四大文明」的紙張等,就會失去原有的價值,而瓷器受影響較小。因此,它在世界貿易史中的地位和其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地位和文化價值,遠超過家喻戶曉的「四大發明」和絲綢。






展廳布置以青花瓷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鯨波浩渺、帆檣如林和瀛涯萬裡三個單元。通過海上貿易地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重要遺址、沉船的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向觀眾展示了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完整的陶瓷海上貿易鏈條。

在第一部分「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陶瓷海上貿易」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作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早期外銷陶瓷器,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1998年,在印尼爪哇勿裡洞海域發掘唐代的「黑石號」沉船,共出水文物67000餘件,其中長沙窯瓷器佔56500餘件,以青釉釉下彩繪產品最具代表性。

展出中的一件唐三彩蓋罐胎色白中泛紅,局部施化妝土。肩和腹部最圓鼓處繪有大小相間的白色倒三角形,三角內以藍、綠、赭彩點畫,三角形外和蓋面為綠地上繪藍條帶紋,赭色勾邊,並以白色斑點裝飾。幾何紋、點彩紋和垂帶狀花紋交錯其中,富有織物蠟染效果。器形飽滿,色彩明麗。






第二部分「帆檣如林—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位於遼寧省綏中縣三道崗海域,是我國首次獨立開展的大型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我國水下考古學建立的標誌,1993年,由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組織相關部門進行發掘。沉船出水文物600餘件,主要為河北磁州窯生產的碗、盤、罐、碟、盆等。根據沉船遺物特徵判斷,其時代為元代,是元代磁州窯在北方地區廣泛行銷的直接證據。






第三部分「瀛涯萬裡—明清時期陶瓷海上貿易」。隨著全球航路的開闢以及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了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世界範圍內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西方社會和文化間深層次的交流與互鑑,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在這部分裡,還特意展出了鄭和下西洋時的一條寶船模型,船長3.15米,比例是1:40。按《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寶船「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按明尺計算,則大約長140米、寬57米。

如果明代能把「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延續,清代也能不實行「閉關鎖國」,我們國家的很多屈辱歷史就不會發生,繁盛的景象會一直延續。

相關焦點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組圖」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京開幕
    9月4日,觀眾參觀「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中國日報記者 姜東 攝)中國日報北京9月4日電(記者 姜東)2020年9月4日,北京,「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從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中感受國家的強盛
    國慶期間,國家博物館的門票早就一搶而光。 進入國博的朋友們一定是大飽眼福了,沒進去的朋友也不要著急,我已在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妙合神形」「天地同和」「重山和暢」「記住鄉愁」等展覽,還會陸續帶大家看其它展。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4)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這是「碗礁1號」沉船出水的景德鎮窯青花纏枝蓮紋蓋罐(9月4日攝)。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將在國博展出
    海報設計 | 郭青【展覽信息】展覽: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地點:國家博物館 北16展廳即將展出【展覽簡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亮相國博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近日開幕,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浮槎萬裡,走近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珺)「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9月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94件展品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沉船出水瓷器「重見天日」 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覽現場的參觀者。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浮槎萬裡,瓷從海上來
    日本產五彩瓷器受中國五彩瓷器影響頗深。日本因是道人葛質在《翻刻<陶渝>序》中記載:「其他諸窯,都仿效漢樣,自青、白、黑、紫、五彩、青花,雖不能佳,莫不鹹備。」一名觀眾正在觀展。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蔣肖斌)近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
  • 「綏中三道崗沉船」等出水瓷器「重見天日」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國博「浮槎萬裡」:品讀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原標題: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
  • 帆檣如林,瀛涯萬裡:沉船出水瓷器呈現千年海上貿易盛景
    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據悉,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資源後的一次大膽嘗試,在全部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此次「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出的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
  • 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沉船出水瓷器亮相國博 見證海上絲路
    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亮相國博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應妮)「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看盡海上絲綢之路歷程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演時間-唐代韋應物詩曰:「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作為溝通中西的通道,「陸上絲綢之路」廣為人知。但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也曾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由於中國陶瓷器是當時海上貿易的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稱為「陶瓷之路」。
  • 國博新展再現海上貿易盛景
    海上貿易由什麼機構管轄?哪些地方出產的瓷器最受外國人歡迎?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精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和對外影響。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 浮槎萬裡 打開時間膠囊:沉在海底的中國陶瓷
    展覽: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2020.9.4地點: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對於聖人的這個「失業」選擇,後世尊崇他的知識分子們卻沒什麼熱烈的響應。歷史學者曲柄睿曾有研究,與登船入海相比,難以施展抱負的知識精英們更願意隱居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