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出水瓷器亮相國博 見證海上絲路

2020-10-16 華夏經緯網

編者按: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此次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覽,展出精心遴選的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結合國內外重要遺址、沉船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較為全面地構畫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盛況,充分展示中國在全球陶瓷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歷史事實,深刻揭示中國與世界基於海洋貿易不斷深化的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

點擊視頻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國福建省東海海域的漁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魚時意外撈出幾個瓷器,上面的花紋精美而古樸,經過考古調查,發現水下十幾米處有一艘沉船。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專家認定這是清康熙年間運送瓷器的船隻。7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沉船進行搶救性發掘,並命名為「碗礁一號」。

至於為什麼會叫碗礁,這是因為上百年前,這裡是一條商船往來頻繁的航道。因為暗礁眾多、海流變化莫測,一些商船沉沒於此。根據沉船上的貨物,當地人依次把這裡的海域叫白糖礁、銀珠礁、碗礁。因為漁民撈起的瓷碗居多,因此被人們稱之為碗礁。

八百年前,一艘滿載貨物的福建商船,從福建泉州港啟航,經海上絲綢之路南下,在航行到西沙華光礁時,不幸觸礁沉沒,湮沒於歷史浪潮之中。1996年經當地漁民的偶然發現,商船得以重見天日。

「華光礁I號」沉船出水瓷器以青白瓷居多,青瓷次之,醬褐釉最少;器型主要有碗、盤、碟、盞、瓶、壺、粉盒、罐、缽、軍持等;器物的裝飾手法有刻劃、模印、堆貼、雕塑等,有的還是幾種技法組合於一器,主要的紋飾有荷花、牡丹、菊花、寶相花、珍禽、瑞獸、人物和吉祥文字。這次展出的254組件文物,都是從沉船出水文物中精選的精品,品種豐富,包括瓷器、石佛、銅器、銅錢等,這批珍貴文物都是各個朝代工藝水平的成果。

相關焦點

  • 沉船出水瓷器「重見天日」 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展覽現場的參觀者。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294件文物重現海上絲路,「鄭和寶船」駛入國博
    展廳裡,有一朵用精美瓷器組成的「花朵」盛放,每一片花瓣都是一件「碗礁Ⅰ號」沉船出水瓷器,它們來自清康熙年間。每片「花瓣」上都有圖案,折枝花卉、山水人物、漁家樂、鳳穿牡丹等一一亮相。國博介紹,「碗礁Ⅰ號」沉船位於福建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開幕,去上博看看當年海上絲路的盛況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今天,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一展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1998年,在海底沉寂了千年之久的「黑石號」沉船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被發現,出水了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
  • 300餘件珍品亮相南京「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
    新華社南京9月28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28日,「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大展」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展。從「哥德馬爾森號」「黑石號」「萬曆號」等各國沉船裡出水的300餘件珍品亮相。
  • 國博新展再現海上貿易盛景
    海上貿易由什麼機構管轄?哪些地方出產的瓷器最受外國人歡迎?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精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和對外影響。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 帆檣如林,瀛涯萬裡:沉船出水瓷器呈現千年海上貿易盛景
    本次展覽以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發展史為主線,精心挑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力求復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展覽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黑石號」沉船文物到底有多牛,上博新展還原海上絲路盛況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劉曉晶9月14日報導:「黑石號」沉船文物是講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腳本。因疫情四度調整開展計劃後,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滬開幕,248件/組文物集體亮相,其中168件是從新加坡精選的「黑石號」沉船珍品,另有80件上博館藏和借展展品。
  • 「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入藏國博
    「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入藏國博  本報電 (博文)近日,由泮廬集團捐贈的190餘件「泰興號」清代沉船瓷器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絲路江心鏡》作為獻禮之作,關注著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融。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
  •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在上海展出
    如同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它將9世紀東西方海上貿易盛況封存其間,見證了亞洲先民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  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博開幕
    來源:新民晚報一展大唐海上絲路盛景「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今在上博開幕「黑石號」沉船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船上滿載著中國唐朝製造的各地風物新民晚報訊(記者 樂夢融)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今天,「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一展大唐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這一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也是上海博物館疫情恢復開放之後推出的第一個國際合作展覽。
  • China,瓷器,海上絲路,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印象
    進入國博的朋友們一定是大飽眼福了,沒進去的朋友也不要著急,我已在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妙合神形」「天地同和」「重山和暢」「記住鄉愁」等展覽,還會陸續帶大家看其它展。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
  • 被習近平提到過的這艘千年沉船的出水珍品,來上海了
    為紀念中國和新加披建交30周年,今天(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館藏與國內9家借展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首次重歸故裡
    如同一顆凝固的「時間膠囊」,它將9世紀東西方海上貿易盛況封存其間,見證了亞洲先民劈波斬浪、創造海洋文明的歷史,揭示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熙攘往來的盛況。9月14日,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 「綏中三道崗沉船」等出水瓷器「重見天日」國博瓷器展再現千年海上貿易之路
    9月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三個單元,展出了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100件「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入藏中國航海博物館
    10月25日下午,泮廬集團向中國航海博物館捐贈100件「泰興號」清代沉船出水瓷器。現場展示了這些精美的德化窯瓷器,以及正在復原的「泰興號」木帆船模型。當天,「泰興號」珍貴瓷器捐贈研討會暨「泰興號」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啟動儀式在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行。
  • 「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為紀念中新建交30周年,由上海博物館與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近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248件/組文物,其中包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邱德拔展廳精選的「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168件以及來自上海博物館與國內9家文博單位的陶瓷、金銀器、銅鏡等各類文物80件。
  • 中國打撈南海沉船 「海底兵馬俑」即將出水(圖)
    「海上絲路」將露真相  史料記載,從兩漢時期甚至更早時期開始,我國中原及沿海地區商販就把陶瓷、布匹、絲綢等商品裝船,從廣東等地的港口出發,遠航到印度,再轉運埃及、羅馬等地,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北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一起,共同成為連接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橋梁。
  •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亮相國博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應妮)「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國博新展看中國古代陶瓷的乘風破浪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群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亮相國博,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