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演 | 294套古代陶瓷展品!看盡海上絲綢之路歷程

2020-09-11 人民旅遊

浮槎萬裡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展演時間-

2020年9月4日開展

預計展期3個月

-展演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

槎(chá)者,木船也。唐代韋應物詩曰:「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

作為溝通中西的通道,「陸上絲綢之路」廣為人知。但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也曾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由於中國陶瓷器是當時海上貿易的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稱為「陶瓷之路」

展覽信息

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的,在全部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

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展覽大綱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通過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重要遺址、沉船的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向觀眾展示一個完整的陶瓷海上貿易鏈條。

第一單元 鯨波浩渺

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作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早期外銷陶瓷器,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第二單元 帆檣如林

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

第三單元 瀛涯萬裡

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隨著全球航路的開闢以及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了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世界範圍內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西方社會和文化間深層次的交流與互鑑,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部分展品

展演信息

展覽時間:中國國家博物館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

預約參觀:每日限流3000人,額滿為止,採取全員線上限量預約(http://ticketwx.chnmuseum.cn/yuyue/index),當日16時前可預約7日內參觀,不接受團體預約和現場預約。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亮相國博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中新網北京9月4日電 (記者 應妮)「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將在國博展出
    海報設計 | 郭青【展覽信息】展覽: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國家博物館 北16展廳即將展出【展覽簡介】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
  • 國博看294件文物 體會海上貿易盛景
    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本次展覽分為「鯨波浩渺——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帆檣如林——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瀛涯萬裡——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3個單元。
  • 浮槎萬裡,走近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史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珺)「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9月4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94件展品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
  • 帆檣如林,瀛涯萬裡:沉船出水瓷器呈現千年海上貿易盛景
    本次展覽以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發展史為主線,精心挑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力求復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展覽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294件文物重現海上絲路,「鄭和寶船」駛入國博
    兩千年前,先輩揚帆遠航,不畏犧牲,闖蕩出連通東西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的新窗口;兩千年後的今天,「英雄」們在海下遺留的寶藏進入國家博物館,揭開《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面紗。展覽今天正式對觀眾開放。
  • 294件精品文物亮相國博 述說中國古代海上陶瓷貿易盛景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向觀眾展示了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國博「浮槎萬裡」:品讀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原標題: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
  • 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國博「浮槎萬裡」:近三百文物呈現古代陶瓷海上貿易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在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 國博新展再現海上貿易盛景
    海上貿易由什麼機構管轄?哪些地方出產的瓷器最受外國人歡迎?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開幕。展覽精選294件(套)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他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考古研究成果,力求展示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面貌和對外影響。展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 國博新展看中國古代陶瓷的乘風破浪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群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4日亮相國博,展出以中國古代外銷瓷器為主的294件精品文物,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
  • 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九城聯展輝耀仙境蓬萊
    海上絲綢之路聯展蓬萊站開幕式    「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環節。:盛極宋元的東方大港;揚州:盛世大唐的「海絲」奇葩;南京:「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中心;福州:東南福地的控海咽喉;廣州:永不關閉的對外窗口;寧波:東亞海域的商貿中心。
  • China,瓷器,海上絲路,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展印象
    進入國博的朋友們一定是大飽眼福了,沒進去的朋友也不要著急,我已在前幾天給大家分享了「妙合神形」「天地同和」「重山和暢」「記住鄉愁」等展覽,還會陸續帶大家看其它展。今天就介紹「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這個展位於國家博物館北區第16展廳,由國博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共展出294件(套)展品。
  • 沉船出水瓷器亮相國博 見證海上絲路
    編者按: 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之際就已初步形成,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自唐代中後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商品,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闢,中國瓷器大量遠銷歐美地區,推動了早期貿易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
  • 「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博開幕
    當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294件精品文物,以中國古代海上貿易瓷器為主體,通過制度、生產、運輸、行銷、影響等幾部分內容,向觀眾展示了自唐五代至明清時期我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的繁榮盛景。
  • 遊海陵島,看南海一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重溫古代航海的神奇
    十多分鐘後,我們來到南海一號既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特殊的像海浪浪花的建築。先到售票處購買了門票,每人80元。拿到門票後,走向博物館正門,開始參觀之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十裡銀灘金色的沙灘上,是以"南海1號"宋代古沉船保護、開發與研究為主題,展現出水文物及水下考古現場發掘動態演示過程為特色,是世界首個水下考古專題博物館。
  • 38幅中國古代地圖南京展出 反映海上絲路演變歷程
    38幅中國古代地圖南京展出 反映海上絲路演變歷程【解說】近日,《鄭和航海圖》、《山海輿地全圖》、《四海總圖》、《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等38幅中國古代地圖在南京金陵圖書館展出。  這些珍貴的中國古代地圖有的是被專家從絕版書籍中翻印出來的,有的則自國外,其重點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變發展歷程。
  • 揭秘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 242件文物展品亮相浦東
    22家文博機構聯合呈現,242件文物展品包括14件國家一級文物、39件國家二級文物……日前,國內最大規模的「海上絲綢之路」沉船文物展正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展出。這個名為「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的大展,以豐富的文物展品與11艘古代沉船模型,吸引了大量參觀者。
  •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興衰
    文/陸西古代中國向來以瓷器而聞名四海,她的制瓷技術長期領先於世界。限於原料和技術等因素,世界其他地區始終無法製造出與中國瓷器相媲美的產品,因而瓷器的外銷就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古代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大宗了。瓷器外銷與燒制相始終,貫穿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由於陶瓷外銷基本是以海路進行,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因而也被一些學者譽為「陶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