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槎萬裡
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
-展演時間-
2020年9月4日開展
預計展期3個月
-展演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
槎(chá)者,木船也。唐代韋應物詩曰:「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
作為溝通中西的通道,「陸上絲綢之路」廣為人知。但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也曾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由於中國陶瓷器是當時海上貿易的重要商品,因此也被稱為「陶瓷之路」。
展覽信息
2020年9月4日,「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深度挖掘館藏資源自主策劃、主辦的,在全部294件(套)展品中,國博館藏文物佔比超過95%。
其中不僅有「南海I號」、「華光礁I號」、「遼寧綏中三道崗沉船」、「南澳I號」、「碗礁I號」等沉船出水瓷器,還包括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珍品,力求全方位展示從唐五代至明清時期的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整體面貌和中國古代瓷器文化的對外影響。
展覽大綱
展覽分為三個單元。通過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沉船和貿易瓷器及其它相關文物,並結合國內外重要遺址、沉船的考古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向觀眾展示一個完整的陶瓷海上貿易鏈條。
第一單元 鯨波浩渺
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自唐代起,海上絲綢之路日趨繁榮,航海貿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廣州、揚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諸多國際性大港相繼湧現。唐代中後期,陶瓷器開始作為大規模外銷的商品。長沙窯、越窯、邢窯、鞏義窯以及廣東地區生產的早期外銷陶瓷器,開啟了中國古代陶瓷外銷的輝煌歷程。
第二單元 帆檣如林
宋元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重心由陸地逐步轉向海洋,以中國為核心的南海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迎來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南宋開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以龍泉窯、景德鎮窯、福建地區為核心的外銷瓷產區工藝逐漸成熟,產量急劇增加,主導了這一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並湧現出一批專門生產外銷瓷的窯場,中國瓷器由此進入大規模外銷的階段。
第三單元 瀛涯萬裡
明清時期的陶瓷海上貿易
隨著全球航路的開闢以及早期全球化貿易體系的逐漸形成,中國瓷器的貿易網絡開始向歐美地區延伸。以景德鎮窯、德化窯等為代表的外銷瓷器,風靡世界,成為了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物質載體,對世界範圍內的物質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西方社會和文化間深層次的交流與互鑑,也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部分展品
展演信息
展覽時間:中國國家博物館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節假日除外)。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6展廳
預約參觀:每日限流3000人,額滿為止,採取全員線上限量預約(http://ticketwx.chnmuseum.cn/yuyue/index),當日16時前可預約7日內參觀,不接受團體預約和現場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