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與當時的岑參、高適、王昌齡等人齊名,被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他的詩氣勢磅礴,意境高遠;雖然存詩量很少,只有區區的六首,但有一些作品也是膾炙人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在《舊唐詩》和《新唐詩》都沒有王之渙的記載,只在《唐才子傳》裡有一段簡略的介紹,王之渙,字季凌,公元688年生於絳州(今天的山西新絳縣)。
當然一個人作品的數量,並不影響名氣,如果是好的作品,即使是只有一首,也足以流芳百世,王之渙很顯然就是屬於那種精益求精的詩人,儘管只有六首,可是他的名氣很大,除了前面介紹的兩首經典名篇之外,還有這首《送別》,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不僅寫出了新意,另外寫作手法也很高明,只是那麼淡淡著筆,但是通篇言淺意深,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
《送別》
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古人比我們要更憂傷,特別是在送別之時,可能今天的人,已經是很難感受到那種離別之苦,畢竟現在科技發達,交通也很方便,即使是天各一方,只需要一部手機,那麼就可以與遠方的親人和朋友聯繫,另外出行的方式也是有多種選擇,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所以我們比古人更幸運;對於古人來說,他們出行是一件大事,可能在路上的時間就要花費幾個月,甚至是更長的時間,這種不確定的旅行,常常伴隨著許多的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在送別時往往表現得很悲傷。
《全唐詩》裡收錄了四萬多首詩,其中送別詩數量最多,大部分的詩人都寫過這一題材,至少對於古人來說,他們時常要面對離別,無論是自己出行遠行,還是送別朋友,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很多的詩人在送別時往往會寫詩贈送給對方,一則表達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二來更多的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祝福對方在路上平安。
王之渙這首詩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寫得好像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其實他寫得很巧妙,通篇都是在描寫離別之苦,可是卻又沒有寫一個「愁」,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成為了送別詩裡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所以從這麼一首小詩中,也是最能夠體現出詩人獨特的才情,還有他的一片深情。
第一二句先是交代了時間和地點,這樣一起筆也就有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同時也是突出了這首詩的主題;那這兩句也是比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楊柳樹在春風中長得鬱鬱蔥蔥,這原本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可是我們卻要面對分別,那些楊柳樹沿著護城河生長,所以到處都是呈現出一片綠色。
第三四句則是直接描寫送別之時的無奈,還有悲痛之苦,也就使得這首詩有著一種更為濃重的悲傷,「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最近攀折起來不是很方便,古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每當送別朋友都會折下一枝柳條,以此來祝福對方,由於攀折柳枝不方便,可能是由於最近送別的人太多了。最後這一句,又是緊扣主題,讓這首詩更具有感染力。
王之渙雖然作品不多,可是每一首都是精品,這首《送別》無論是寫作手法,還是作品中所傳遞出來的那份情感,那都是屬於上乘之作,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這樣的作品自然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