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香插|燃一柱清香,細品生活情態~
在解壓這件事上,宋人早有妙方。「鏡湖清絕似瀟湘,晨起焚香坐草堂」是陸遊的習性。早起焚一炷香,聞香靜坐,身心舒暢。「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是蘇東坡的愛好。在寺院裡焚香探幽,品嘗香茗與素齋,調息健體領悟禪意。
-
玉雕上的仿古紋飾,蘊含了什麼文化?
那些數不勝數的文化符號,使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的神秘和美麗,也構成了國人骨子裡揮之不去的審美意趣。 玉雕中的仿古紋飾,就是文化符號的一種。 就好像我們看到紅色就會覺得喜慶,看到墨染會感覺到禪意,而仿古紋傳達的,更多是神力的庇佑,以此獲得安心與祝福。
-
夢安|燃一柱禪香,溫潤詩行
燃一柱禪香,溫潤詩行作者:夢安靜靜的夜晚,燃一柱禪香,在繚繞的香霧中,聽一曲梵音輕唱飄零的青鳥,依然笑看這紅塵阡陌,所有的聚散離合,不過是不悲不喜的詩詞一闋。就在這墨色的光陰裡,閒看雲舒雲卷,笑看花開花落。
-
燃一柱禪香,溫潤詩行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燃一柱禪香,溫潤詩行作者:夢安靜靜的夜晚,燃一炷禪香,在繚繞的香霧中,聽一曲梵音輕唱,攜著一路相隨的暖,把最平凡的日子,梳理成靈動的樂章。飄零的青鳥,依然笑看這紅塵阡陌,所有的聚散離合,不過是不悲不喜的詩詞一闋。就在這墨色的光陰裡,閒看雲舒雲卷,笑看花開花落。
-
玉雕 | 淺談玉雕技藝的文化傳承及匠心玉雕師李光權
子岡牌則多以山水或者詩詞為主,圖案上講究吉祥如意。整體上看,體現出的是一種雅致與脫俗。這種風格延續至今,很多玉雕大師在雕刻時都很講究文化韻味的。應該說,玉雕技藝是隨著中國玉文化的持續發展而不斷實現突破。
-
翡翠玉雕是如何做到底蘊深厚而富有現代感的?
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富含底蘊。翡翠——中華之瑰寶,在國強民富的今日已步入千家萬戶。玉器在遠古時期傳承至今,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亦附帶著一門技藝—「玉雕」。玉雕傳承著古老的技藝,更在其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至今創作出一件件具有深厚底蘊而現代感的作品!
-
玉雕大師陳華:探索玉雕文化的當下內涵
蘇派玉雕以雋永、清雅、書卷氣而名震全國,並融入到傳統的江南文化中,成為了它的一部分。也因此,自古以來蘇州玉雕界名家輩出,為推動蘇派玉雕乃至整個中國玉雕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陳華大師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
-
玉雕大師——吳元全
吳元全,生於1948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家」、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玉器「百花獎」、「中華龍獎」評委、河南省「陸子岡」杯玉雕精品展評委、河南省文化產業十大領軍人物
-
玉雕文化的審美品格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玉雕的文化內涵和外延也隨之逐步成形。此時玉雕受到了儒家文化以及方術思想的雙重影響,使得玉器被理想化、人格化,玉的「美德」也隨之被推廣開來。同時,玉器也承載著漢代人的精神信仰,「葬玉」習俗風靡一時。漢代玉雕形式多樣,普遍運用透雕技法,陰線刻技藝也更趨於成熟,所做雕刻可以細若遊絲。如漢代創造了玉雕史上聞名的「漢八刀」技藝,在漢代殮葬所用的玉蟬的腹背、雙眼、翅膀上施加的工藝,刀法粗獷簡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後世的玉雕技法。
-
弘揚古城玉雕文化 蘇州相王路玉雕商會成立
9月26日,蘇州市相王玉雕商會正式成立。以此為契機,蘇州相王玉雕產業經營者們開始了抱團發展,打響「相王玉雕」品牌的新徵程。 玉雕是蘇州文化工藝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門類,是「文化蘇州」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名城蘇州的重要文化遺產,在海內外均享有很高聲譽。而相王路、相王弄一帶則是蘇州玉雕的重要發源地和集散地。
-
傳統文化潤澤玉雕匠心
玉雕創作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日益浮躁, 產品同質化嚴重,低價競爭越來越普遍;另一方面,玉雕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低質量產品,甚至假冒產品越來越常見,嚴重影響市場的健康發展。 這些現象對於玉雕匠人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市場競爭的洪流中,誰能守住文化底蘊,誰就可以贏得競爭,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競爭力。
-
玉雕師設計的解壓神器,火一點,煩惱就沒了
早起焚一炷香,聞香靜坐,身心舒暢。每每疲憊時,燃一炷香,靈魂宛在另一處寧靜天地。燃一柱清香安居樂業·香插一香一器一菩提
-
蘇州第十屆玉石文化節:傳承玉雕文化 激活玉雕產業
「如今,在蘇州開展『陸子岡杯』評展活動,玉雕作品爭奇鬥豔,代表著當代玉雕藝術的最高水準,也引領著玉文化發展的潮流,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玉石文化在當代的蓬勃活力和魅力。」江蘇省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會長夏鳴在致辭中說道。玉雕是一項中國傳統技藝,體現著玉石工藝之美,早在2008年即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還原一個真實的玉雕世界……
要能耐心琢玉,自學藝之始就得培養精益求精,反覆琢磨,追求工藝極致的習慣,如此才能把玉雕好,從簡單造型到複雜工藝,逐步升級,但是通常情況是,一旦進入市場,這份追求便會變得複雜,既要考慮溫飽,又想自我挑戰,無數玉雕人都掙扎在兩者之間; 為了生存,很多玉雕人開始打造自己特色,宣傳擅長工藝,
-
精雕細琢,溫潤有方——玉雕匠人陳建華
"這是張衡在《南都賦》中真實描繪歷史上玉雕頗具規模的生產狀況。玉是中國文明的見證,也是中國人藝術精華的見證,中國已有8000年玉文明,玉雕技能在不停地演化、改進。清朝時期,中國的玉雕技能更達至空前絕後。解放後,隨著玉石開採及加工機械的發明,玉文明更得以蓬勃發展,大家對玉雕藝術的痴迷,造就了不少玉雕大師。
-
根植於傳統文化演繹玉雕技藝—王勝利論玉雕的傳承、融合、創新
玉雕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中的國粹,始終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綿延,是根植於華夏沃土之上的文化精髓和文明見證,那玉石是怎麼被發現並被賦予文明內涵的?我們的祖祖輩輩又是怎樣雕刻玉石並傳承下這門技藝的?玉器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玉雕發展的未來又在哪裡?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玉雕的物質與精神世界,去感受玉雕的文化魅力。
-
中國玉雕名人 | 琢玉鍥緣,攻石禪心
將佛學元素融入到藝術作品中,在佛教人物和佛教神獸的塑造中充分展現出自己獨特的藝術感染力,率先提出「佛學玉雕」的藝術理念。於2014年在蘇州創立「禪石玉道」玉雕工作室,旨在傳承玉文化、弘揚佛法、廣結善緣。藝術風格以溫潤細膩、淡泊充和見長。
-
「一柱香」還是「一炷香」
當日文章主要描述的也是沉香這種薰香料而非其植株,從標題更是明示「焚香過冬夜」之意,因此「柱」字用錯了,應為「炷」字之誤,這是一組經常會混淆用錯的別字。 「柱」在商務印書館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柱子」或「像柱子的東西」,第11版的《新華字典》對「柱子」的解釋為「建築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多用木、石等製成」,常見詞為「偷梁換柱」「頂梁柱」「擎天柱」等,成語「膠柱鼓瑟」中的「柱」為「樂器瑟上調節聲音的短木」,還是起到支撐的木構件,可見「柱」並無量詞之用。
-
玉雕消費少了點文化味兒
近日,一些經營玉雕大師作品的珠寶玉石商店陸續開店迎客。而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由於不少消費者對玉雕文化了解甚少,一些寓意典雅、造型創新的作品問津者少,反而是傳統的民俗擺件更受歡迎。玉雕擺件民俗款受歡迎採訪中,一些商家私下透露說,目前天津市場一些比較傾向民俗文化的玉雕擺件,人們買來觀賞收藏或者送禮用。這些比較受歡迎的民俗款的擺件中,小件的有平安扣、佛公,大件的有寓意發財的「白菜」和「聚寶盆」,以及有蝙蝠和銅錢圖案的「福在眼前」等。儘管這些題材的玉雕擺件價格不菲,但並不是出自名家之手。
-
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的功德與意義
作為一種善意的精神寄託,無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的本意卻不是這樣。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是迷信;同樣,當一個人沒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個頭是什麼意思,就肆意指責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個迷信者。因為他們都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為,如果弄清楚之後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