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人緣好」,困難時有人幫他!社交能力從3歲起培養

2020-12-21 凝媽悟語

文|凝媽

有的孩子看上去就是人見人愛,他不是長得多麼漂亮,也不是穿得多好看,學習成績也並非出類拔萃,但是身上卻散發一種魅力,讓你忍不住想誇他,想幫他,讓他過得更好。

這樣的孩子一般有這些特點:

臉上總掛著笑,小嘴特別甜。你好、阿姨好、老師好、謝謝、請、再見這些禮貌用語常掛在嘴上。待人特別熱情,樂於助人。看到哪個小朋友出現困難,趕緊去幫他、安慰他,看到老師在收拾東西,也跑上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管學習好的、學習差的,不管聽話懂事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能和他玩到一起。

這些孩子的表現,俗話說就是「人緣好」,專業一點說就是「社交能力強、情商高」

李玫瑾教授說過: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

李玫瑾教授還說:有朋友的人,你只要有點事,肯定有很多人來幫你。你要是到什麼地方去,你打一個電話,就能在這找一個朋友,在這落腳。意思就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真是這樣,人緣好的同學,每次到一個地方,就有同學張羅吃飯,當地同學只要有時間都去參加。遇到問題向同學求助,也能迅速得到回應。在群裡說一句話,就有很多人接話。而那些人緣不夠好的同學,就很少有同學響應。

可以說,人緣好,不僅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自己也是最大受益者。

哈佛大學連續75年跟蹤724位男性的生活,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人更快樂和健康。

社交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能到用到的時候再臨陣磨槍,而是要從小打好基礎。

哈佛大學曾對700多名2-5歲的孩子做過跟蹤調查,結果表明:幼兒時期的社交,會影響到20年後的成就。

社交能力,從3歲開始培養

3歲前,孩子主要和父母、照料者生活在一起,社交關係主要是親子關係。

3歲後,孩子開始和越來越多的小朋友交往,社交關係轉變為夥伴關係。

3歲前,孩子沒有真正形成「社交」概念。

蒙特梭利認為,3-6歲時,孩子進入社交敏感期。抓住敏感期,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事半功倍。

育兒專家孫瑞雪把社交敏感期的社交關係發展細分為三個階段:

3-4歲:進行一對一交往,通過交換物品實現,有矛盾,但是轉頭就和好。

4-5歲:進入三四個人的群體交往,有選擇性的交朋友,不再以交換物品的形式,而是以志趣相同的形式。

5歲以後:在和他人合作中實現個人價值,建立和諧的友誼,開始走上自發交友之路。

從3歲開始培養社交能力,能幫助孩子適應不同階段面臨的社交問題,為孩子將來的好人緣、高情商打好基礎。

孩子3歲後會面臨的社交問題

3歲是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正常年齡,老師、小朋友都是新的陌生人,各種社交問題也隨之而來。

和老師相處的問題:

見了老師怎麼打招呼?如何讓老師喜歡自己?怎麼尋求老師的幫助?當被老師誤解怎麼辦?如果老師不提問自己怎麼辦?如何面對老師的評價?犯了錯誤怎麼向老師承認?......

和小朋友相處的問題:

怎麼和小朋友友好相處?怎麼和小朋友分享物品、心情?怎麼和大家一起合作?和小朋友有矛盾怎麼處理?怎麼幫助別人?傷害了小朋友怎麼辦?看到小朋友的不良行為應該怎麼辦?......

不要小看這些問題,不要一股腦兒的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孩子初次進入社會,遇到這些問題,會感覺局促不安。

如果沒有好好引導,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待人處事,將來可能膽小怕事、特別自我、不能合作,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

所以,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度過這一社交難關。

社交能力要從這4個方面培養

1、愛分享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到一個新環境中,你要幫助他交朋友。怎麼交呢?分享!你給他帶點好吃的,拿去給大家分享,這樣當你的孩子不孤獨的時候,就是有人欺負他,別人也會替他出頭。

俞敏洪對此深有同感,表示:我有什麼好東西都跟大家分享,尤其是班內和學校裡最強壯的那幾個人,他們都變成我的朋友,誰也不欺負我。

分享不要等到孩子到學校再教給孩子,在家裡就要做好工作,先讓孩子學會和家人分享。

比如在飯桌上,食物放在中間,大家一起分享,不能把好吃的都端到孩子面前,讓孩子心裡有別人。

當孩子給父母分享食物時,父母一定要接下來,並表示感謝。讓孩子感到分享的快樂,孩子就願意分享了。

2、會說話

李玫瑾教授說:能說的孩子很快能找到朋友,他願意和人搭話。不知道怎麼表達的孩子,只是遠遠地看著別人玩,別人一來趕緊走開,往下發展就被孤立。

孩子不是不會表達,而是不知道怎麼表達。所以,要注意教孩子怎麼說話。

要教會孩子一些必備的禮貌用語,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學會誇別人。比如看到別的小朋友得獎了,要祝賀他,或給他一個擁抱,讓對方感到被關注。

如果暫時還沒有學會如何表達,就多傾聽,少插嘴,看到有人來找自己交往,不要跑開,而是勇敢迎上去。

3、幫助別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古人留下的警世名言,到現在依然很實用。

要讓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比如大冬天,看到同學脫羽絨服很困難,要幫助他拉一下。看到老師在收拾玩具,自己趕緊跑過去一起收拾。

樂於助人的孩子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在家捨得用孩子。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先學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幫助別人。

4、真誠

白巖松曾說:其實一個人緣好最好的人,不是一個顏值很高的人,也不是一個「言」值很高的人,而是讓所有人都覺得放鬆、可親、值得交流的人。

要讓孩子做到真誠,就要讓孩子學會務實,不浮誇、不虛偽。要讓孩子為別人著想,能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具備一定同理心、同情心、感恩心。

這一點並不難,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榜樣。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讓孩子遵守規則、遵守時間、實事求是,讓孩子做一個值得信任的人、讓人感覺可靠的人。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要善於藉助故事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是一項大工程。很多父母發現,自己也做到了以身作則,給孩子講了很多道理、做了很多示範,可孩子還是學不會怎麼辦?感嘆孩子天生不是善於社交的料!

不是的,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有時候我們說的,不夠貼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不能深入理解。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可以藉助故事形式,讓孩子進入故事中,提前了解各種情景,學會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也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遇到問題時才能從容不迫。

我用了一本《兒童社交能力養成課》,這裡面有28個詼諧幽默的小故事

可以讓孩子學會講文明懂禮貌、交朋友的方法、和小朋友說話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分享的好辦法、解決困難的措施。

更值得一提的是,故事配有俏皮可愛的圖畫、還有問題和測驗,讓孩子喜歡聽、喜歡看、並加強訓練,從而提高社交能力。

比如和小朋友分享有趣的書,講的是小兔子把圖畫書分享給小狗的故事,小狗也學會了分享,以後他們一起愉快分享。

小動物的故事,再加上小動物的圖片,更能吸引孩子。

接下來設置了小猴考考你、小猴說社交、小猴測驗、小猴有話說的環節,用幾個簡單的小問題、小體驗、小分析,讓孩子進一步明白分享的好處和如何分享。

這本書活動價25.8元,點擊連結可下單!

如果還想給孩子講更多故事,孩子更喜歡彩色圖畫書,可以給孩子看這套《2-6歲睡前啟蒙書》,這套書一共40本,有10本是行為習慣培養,有30本都是社交能力培養

包括攀比、謙讓、插隊、分享、發脾氣、膽小害羞、懂禮貌、誠實、幫忙、友誼、愛心、認錯等各個方面。

故事情節簡單,孩子容易理解。談到分享,跟孩子說先跟哥哥分享開始,就能學會和小朋友分享,孩子欣然接受。

字很大,孩子奶奶說不用帶眼鏡也能看清,很喜歡。

圖畫清晰有很多小細節,孩子很喜歡找。比如有一本尿床曬被子的,孩子驚喜地發現每個動物的被子上都是他吃的食物,設計很精巧。我都沒注意,孩子收穫了滿滿成就感。

這套書是不是很厚重的繪本,每本只有11頁,而且是手,第一眼看上去會很失望,但是讀起來會發現很有趣,孩子很喜歡,也適合帶到外面去讀,很方便。

這套書原價240元,活動價59.9元,如果喜歡這種類型的小故事,可點擊連結下單!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李玫瑾:要想孩子人緣好,遇到困難有人幫!3歲就要培養社交能力
    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演講中表示:孩子的"好人緣"完全取決於家長小時候如何培養,"人緣"好壞取決於社交能力,而社交能力並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會的一項能力,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的"好人緣"取決於家長的培養世界著名學府哈佛大學就曾經選取了近千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了一項跟蹤調查,其調查結果就表明:孩子小時候的社交表現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交際圈。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李玫瑾教授就曾在講座上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 家長們過於重視讓孩子學習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等孩子到了三年級後,知識突然轉型,需要孩子進行複雜的思考,孩子適應不過來,成績就會下降。李玫瑾教授提及,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 李玫瑾:將來有大出息的孩子,多半有這3個特徵,建議從小培養
    此話一出立馬引起了家長們的廣泛討論,有的家長表示支持,有的家長覺得不可信,但是李玫瑾教授並非憑空想像而是真的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哈佛大學研究發現,0-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此時孩子的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很多習慣、喜好、性格等等都是在這一時間段養成的,若是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在這段時間內好好培養。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的習慣,讓孩子將來不會活得太累
    :好人緣,在危難的時候就會有人幫他。有個同事就比較厚臉皮,不管什麼層次的人,他都能交往得來,人緣特別好。來個上級來檢查,都讓他打前站,處理好其他人才敢出面。 有些員工不是很規矩,也是他的出面協調,總能把事情擺平。就是因為他和別人混得熟,都給他面子。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名出色的育兒專家,面對孩子情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直言:「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我在走訪幼兒園的時候,很多班主任都有相同的感慨:班級中人緣好、受歡迎、威信十足的孩子,他們的情商都很高,因為他們知道如何控制情緒、包容別人、又有強烈的責任心,身邊從來都不會缺朋友,還能在人群中樹立威信。熱心的幼兒園班主任,還推薦了培養孩子情商的繪本,下面為您挑選出適合3-6歲寶寶閱讀的3本情商書。
  • 如何培養好孩子?李玫瑾: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
    李玫瑾教授:十二歲之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更是家長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家長需要把握住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點,注重物質撫養的同時別落下精神撫養,家長的教育方法越好,孩子的路才會走的更穩。李玫瑾教授就在一次公開演講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3歲學感恩,6歲立威嚴,12歲立價值,孩子心理建設最佳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下。
  • 李玫瑾:想讓孩子未來過得不辛苦,這3種「厚臉皮」要教他
    前幾天在某綜藝節目上,幾位老師對教育孩子展開了探討,李玫瑾教授指出,想讓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就要讓他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網友聽後評論:漲知識了。在人們的印象中,「厚臉皮」是一個貶義詞,通常被理解為「無恥」、「不要臉」。
  • 李玫瑾:3-6歲前是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招可以幫孩子塑造好性格
    李玫瑾:3-6歲前是性格養成黃金期,這3招可以幫孩子塑造好性格!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3-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如果父母會引導、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完善的人格,那麼他這一輩子都會順遂幸福。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成大器的機率很大。
  • 李玫瑾坦言:養男孩的家庭,在孩子6歲前,要教會他「四個技能」
    家有男孩,父母需要耐心地細心教育孩子,事實上,在我們眼裡男孩子是很難管教的。如果父母管教出了問題,那麼他未來有可能會走很多錯誤,到時候後悔都晚了。所以李玫瑾教授建議:家有男孩,必須在6歲之前教會他「四個能力」!為什麼一定是6歲之前?
  • 李玫瑾:孩子6歲之前擁有這4項能力,家長基本不用愁了
    而學會做人的前提就是好的習慣和好的性格,兩者都是要從小培養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曾說過: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擁有這4項能力,那麼孩子以後的發展,家長基本就不用愁了究竟是哪4項能力呢?1.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人活在世上,少不了要跟別人接觸交往,即使是最孤僻的人,身邊也會有一兩個朋友。
  • 李玫瑾: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不會活得太辛苦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說誰誰誰的孩子「厚臉皮」,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孩子沒臉沒皮,別人怎麼說他都不聽,這樣的孩子最沒用。但是在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和馬未都老師,在圓桌派中便提出了一個觀點:讓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將來才不會活的太累。
  • 李玫瑾:讓孩子從小學會「厚臉皮」,將來他們就不會活得太累
    此前,曾有一項研究表明,我國10~24歲的青少年患有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的的概率每年都呈現出一個上升趨勢,接近全球1.3%的患病率。據統計,當下全球患有抑鬱症的人數約在3.5億,而它帶來的「殺傷力」僅在癌症之下。
  •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面對霸凌,提前培養娃的自我保護能力
    從平時的社會新聞中,我們可以發現校園霸凌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很多人面對校園霸凌時,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去評價,卻並不重視其中的嚴重性。孩子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面對霸凌,提前培養娃的自我保護能力小區裡有一個孩子叫玲玲。玲玲比較好強,而且性格比較直率。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做好3個方面,社交小達人輕鬆上線
    老師建議,接下來的教育重點放在「社交能力」的培養上,這樣才能讓悅悅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成長。可能很多家長單純的以為,社交能力就是讓孩子交朋友,只要讓孩子找到朋友就夠了。
  • 李玫瑾:這3種能力,是定義孩子天賦的重點,想要成績好必須具備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應該會有有遠見的父母,他們知道培養孩子的何種能力,才能使孩子在成長、求學以及長大成人,開始進入社會後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達到最好的成果。李玫瑾教授還特意向各位父母建議,若想孩子在學業上有所成就,長大後有出息,應注重培養孩子的3種能力。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很多家長錯把愛和自由,才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人見人煩的熊孩子。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培養出一個品質好的孩子應當作教育的頭等大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品質、好性格,有教養的孩子呢?在聽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演講後,我找到了答案。李玫瑾是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專攻兒童犯罪心理學,從業這麼多年一直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深有研究。
  • 李玫瑾:12歲之前,請務必教會孩子這4個能力,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她提到,曾經有一位少年犯的父親向自己提出疑問,他不明白自己一點點看著長大的孩子,怎麼最後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明明他還是個孩子,怎麼就能夠做出那麼大的惡來呢?」面對父親的疑惑,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在12歲之前就要好好管教,父母該做的沒有做到位,孩子的成長方向自然無法把握。
  • 3-6歲是孩子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時期,抓住黃金時期,分段式培養
    讓默默父母好好培養一下小孩的專注力,抓住培養小孩專注力的重要時期,也就是小孩三歲至六歲這段期間。為什麼小孩三歲到六歲是培養專注力的重要時期育兒專家李玫瑾表示:小孩三歲至六歲是小孩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也是小孩行為習慣養成的最好時期。
  • 3~7歲孩子「能力的培養」 超詳細,值得收藏!
    不論大人還要孩子,一個有能力的人通常是一個自信的人,走到人群裡,因為有能力處理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不但能做到很快融入集體,還能增強自己的自信。對於3-6歲的學齡前兒童,需要培養的能力很多。但在我看來,最主要的能力有獨立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