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2020-12-20 品詩賞詞

杜甫是盛唐時期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責任感,並用詩歌描繪變幻的時代和內心的悲哀。詩聖的作品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苦難歲月,風格沉鬱頓挫,而且他的悲傷之情也經常溢於言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有一次,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新秋

唐代:杜甫

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

初秋時期,陣陣涼風吹散了酷暑,趕走了悶熱,碧綠的草葉上也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在晨輝的沐浴下閃閃發光。剛綻放的野花也散發出一縷迷人的清香,令人感到無比心醉。秋意乍臨,詩人心情也非常愉悅,於是興致之餘揮毫潑墨,抒發自己的感受。

這首詩創作於杜甫的晚年,雖然身體每況愈下,但精神尚可。首聯「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詩人先寫季節變換的細微和難以覺察。剛剛立秋,盛夏的威力還沒有過去,向暮時分,炎熱的火燒雲仍在變幻著各種形態。次句寫秋天畢竟臨至,倚枕橫臥,突然感到一股略帶涼意的風,而且伴隨著有一片樹葉落下。「初驚一葉風」與杜甫的「一片花飛減卻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畢竟是新秋,所以不是「無邊落木蕭蕭下」,詩人把握物象、遣詞造句堪稱準確。

接下來四句細寫新秋,「幾處園林蕭瑟裡」句寫所見,「幾處園林」是倒裝用法,因為是新秋,園林中不是處處蕭瑟,而僅僅是幾處,或是一處木葉泛舟,或是一處蘭草枯萎,等等。「誰家砧杵寂寥中」句寫所聞,誰家與每家不同,若是深秋,便是「萬戶搗衣聲」,或者「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杵之聲響成一片,而初秋時只是稀少地聽見。

「蟬聲斷續悲殘月」句繼續描寫所聞,蟬鳴於盛暑,入秋則鳴聲轉哀,故曰斷續。「螢焰高低照暮空」,入秋就可以看見飛螢。「高低」二字,工細地描摹出螢飛之狀。細品頸聯,非常值得玩味,杜甫一生四處飄零,晚年更是孤苦無依,窘迫之至。但詩人絲毫不提自己的悲慘遭遇,只是藉助殘月、暮空暗喻自己也漸入殘年,更為尾聯埋下伏筆。

前三聯皆承題寫新秋,至此題意已經寫足,尾聯卻轉而抒情,「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節候更改,必然引起詩人遲暮之感,但詩人壯志未泯,仍想有所作為,只是如今卻首如飛蓬,年老體衰,真是無可奈何。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此處代替朝廷。「嘆飛蓬」三個字,展現了詩人年歲遲暮,頭髮稀疏,難以梳理,狀如飛蓬。

可嘆詩聖杜甫,少年時就懷有凌雲壯志,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即使四處漂泊,缺衣少食,他也是心繫天下,掛念蒼生。詩聖的偉大不在於作品的千古流傳,而是他高潔的人格與不屈的精神,也讓後世為有這樣一位聖賢飄過中華大地而感到自豪!

相關焦點

  • 律詩的章法--詩詞創作小講(9)
    但是也不能就此說律詩全無章法可言,這些章法也不是律詩形成時人為的規定,而是人們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或者說為多數詩人所遵循的。我們現在寫律詩,固然不必拘泥於傳統章法,可以在篇章布局內有所創新或突破,但首先還應對傳統章法中一些可資借鑑或參考的形式有所認識。
  • 從杜甫的這首詩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765年,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杜甫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
  • 039 杜甫七律《新秋》讀記
    杜甫七律155首讀記之(039)----杜甫七律《新秋》讀記(小河西)這首詩約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時杜甫50歲。寓居成都草堂。(這詩是否杜甫作品有爭議。)「新秋」可作為月份,指的是七月。也可指初秋。
  • 借讀杜甫《蜀相》說律詩寫作章法和特點
    這首詩是杜甫剛到成都訪問諸葛武侯的祠廟時寫下的。那一年是公元760年,杜甫由秦州來到成都,卜居在浣花草堂。成都是蜀漢的舊都,杜甫生平對諸葛亮極為景仰,諸葛武侯廟是他急於瞻仰的地方,並寫下這首名詩。起聯,寫詩人專程拜訪祠堂。次聯,寫詩人初次踏進祠堂時的感情激動。
  • 伯剛與您一起初探律詩的寫作
    它們的相同之處就是都是八句,都符合近體格律詩的主要特徵,諸如平仄要求,諸如對句與出句相對,與鄰句相粘……律詩的一般要求就是要押韻,且要求押平水韻,一韻到底,中途不能換韻。且一首律詩中,至少要有兩聯要求對仗。律詩的每兩句稱為一聯,從上到下分別定義為首聯(首),頷聯(下巴),頸聯(頸部)以及尾聯(軀幹)。
  • 文學吟誦與詩人杜甫-光明日報-光明網
    ,尤其強調通過吟誦養性修身,改變或重塑自然性情,重新面對家庭和社會生活。杜甫是公認的唐代最好的律詩作者,他不僅「吟」出了人間最好的律詩,同時也給後人提供了一把量尺,幫助我們從良莠不齊的詩歌遺產當中,選擇出最好的詩來承傳文學的吟誦。    然而,杜甫絕不會僅僅因其律詩的成就卓絕就能站上傳統文學吟誦典範詩人的高位,這只能歸結於杜詩與《詩》教文化傳統的對接和傳承。
  • 於丹教授品讀杜甫:他把律詩寫到了極致
    而律詩八句分為四聯,其中頷聯與頸聯一定對仗押韻,從詞性到意境都極為考究。讀者耳熟能詳的杜詩大多是律詩,比如《春望》。一般來說,律詩的首聯不要求對仗,但杜甫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對仗十分工整。這首五言律詩,只有尾聯是不對仗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在對仗中有一種反差,其實才真正給人以遼闊之感。
  • 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
    律詩的奠基人 說到律詩,我們第一個就會想起杜甫。杜甫對於律詩這種詩體,無論是身體力行的創作實踐,還是對于格律規則的豐富和突破,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杜甫之前七律雖然也有一些名篇,但數量很少,而且絕大部分屬於奉和應制、登臨酬唱,比之五律更見狹窄。
  • 王維這首詩,一開頭便引人矚目,被贊為律詩工於發端的範例
    在傳統詩論中,律詩的結構一般講究起、承、轉、合的章法布局。這其中又以起最為重要,常言道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宋代嚴羽就曾在《滄浪詩話》中說:「對句好難得,結句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清代王士禎也曾說過:「律詩貴工於發端」。可見歷代詩論家對於律詩開頭的重視。
  • 只要熟讀杜甫這首詩,律詩創作就不難了
    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考文字功力的,不單要求平仄押韻合律,還要二三聯對偶,就算是古代一些大詩人,也偶有出律的詩作出現,而當代則幾乎從未出現過律詩精品,甚至有些中文系的大學教授都會鬧出笑話,寫出不倫不類的格律詩來,那麼律詩應該怎麼創作呢?
  • 跟杜甫學寫詩,王和尚細講律詩寫法,記住三要點,可寫出絕妙律詩
    今日談詩,王和尚細論律詩之章法。章法即篇法,即律詩之行文鋪排,寫景抒情之脈絡結構,亦即律詩之情感演進、議論步驟與波瀾之起伏節次。無章法則行文散亂,無次第,無開合,無張弛。因此,律詩須重章法。章法即行文之布局脈絡,一線貫穿,層層推進,波瀾起伏,張弛有度,方為耐讀好律。
  • 李之柔:什麼學杜甫七言律詩
    文/李之柔《紅樓夢》中林黛玉說學習七言律詩應從杜甫入手,算不得新主張。北宋時期,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就有「學詩當以子美為師」之言,斯論或受其師蘇東坡所影響:「子美之詩……集大成者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刊刻的《全唐詩》至今依然流傳,筆者有過一個粗略統計,初唐及盛唐時期,沈佺期、宋之問、孟浩然、王維、高適、崔顥、岑參乃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杜甫的偶像李白等人之和,也沒有超出杜甫七言律詩的創作數量。有讀者可能會較真,寫得數量多不等於佳作多啊。那麼,我們不妨從藝術表現上再做一番審讀。
  • 王和尚論詩,細說律詩的氣脈章法,推薦細讀
    細說律詩氣脈,從批駁林逋名篇開始 姜白石曾論詩曰: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和韻度。今日談詩,王和尚只論一個「脈」字。何為脈?脈絡是也,律詩講究意脈貫穿,章法渾圓,在整飭森嚴之外有脈絡貫穿,使之渾然一體,上下勻停。一線貫穿,即章法之要義。
  • 《慶餘年》中曾說杜甫《登高》為「古今七律第一」,有何依據?
    何為律詩?句法、章法、字法以及意境有嚴苛要求「律詩」很多人都感覺自己很熟悉,最常見的就是七律、五律,所以很多人把一首有八句詩的作品就認為是律詩。這是一個誤區。但是,狹義律詩裡是絕對不允許有「失粘」現象的出現,必須要完全符合律詩對於「平仄」的章法。從詩句關係的角度來說,律詩八句,每兩句為一聯,分別是「首、頷、頸、尾」。每一聯前半句為「出句」,後半句為「對句」,講求對仗工整。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律詩是唐代的新型詩體,唐詩的成熟是以律詩的確立與完成為標誌的,而這個歷史任務正是由杜甫最終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藝術修養和驚人的藝術才能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閒適時創作的律詩,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詩聖也在他的一首作品中使用了這兩個意象,下面分享杜甫閒適時創作的律詩,悠閒中不忘憂國憂民。江亭唐代:杜甫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杜甫少年時就胸懷大志,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建功立業,並報效祖國。然而坎坷的人生、多舛的命運,讓詩人不得不認清現實,希望忘記從前的苦難深重,每天開心地把酒臨風。首聯就抒發了這種恬淡心情,「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詩人很久沒有真正地開心過了,今天他卻舒服地仰臥在暖暖的江亭裡,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 唐詩三百首最沒有內容的一首律詩,詩人間唱和岑參秒殺杜甫王維
    唐詩300首當中有很多詩篇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的詩歌雖然內容很短,但是其中的意義卻非常的豐富,耐人尋味。不過在唐詩300首當中也有一些詩歌,雖然比較長,但是其中的所表達的內容卻非常的簡單。比如今天我們所說到的這首律詩。
  • 楊萬裡的一首七律,首句就直擊人心,頸聯更值得細讀
    大家在吟誦他的作品的同時,也極其欽佩他的開闊胸襟。南宋有一位大詩人也對先生極其敬仰,還曾不辭辛苦地去他的故居瞻仰。下面介紹楊萬裡的一首七律,首句就直擊人心,頸聯更值得細讀。登載酒堂宋代:楊萬裡先生無地隱危身,天賜黎山活逐臣。
  • 漂泊流離中,杜甫寫下這首千古絕唱,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杜甫出生於官僚世家,自小就受到儒家正統文化的教養。他的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的詩人,大才子,家學淵源,故杜甫少年時受文化薰陶,獲益匪淺,為後來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杜甫年輕時過得頗為愜意,亦有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但在現實中難覓一展抱負的機會,尤其是在他的後半生,過著漂泊流離的生活。
  • 唐代最聞名遐邇的五首七言律詩,前兩首難分伯仲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在唐代,古典詩歌發展到了最高峰,唐詩,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文學形式,在唐代,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的詩人,誕生了五萬餘首詩歌。在如此眾多的詩歌中,七言律詩所佔比例較大,到了宋代,七言律詩成為了詩歌的主旋律。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一下史上最受好評的七言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