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盛唐時期才華橫溢的詩人,他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責任感,並用詩歌描繪變幻的時代和內心的悲哀。詩聖的作品不僅真實地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苦難歲月,風格沉鬱頓挫,而且他的悲傷之情也經常溢於言表,「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鬱不得志之苦融於悲涼的秋景之中。有一次,杜甫吟誦新秋,這首律詩章法周密,體物細緻,頸聯尤其值得玩味。
新秋
唐代:杜甫
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
初秋時期,陣陣涼風吹散了酷暑,趕走了悶熱,碧綠的草葉上也掛滿了晶瑩的露珠,在晨輝的沐浴下閃閃發光。剛綻放的野花也散發出一縷迷人的清香,令人感到無比心醉。秋意乍臨,詩人心情也非常愉悅,於是興致之餘揮毫潑墨,抒發自己的感受。
這首詩創作於杜甫的晚年,雖然身體每況愈下,但精神尚可。首聯「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詩人先寫季節變換的細微和難以覺察。剛剛立秋,盛夏的威力還沒有過去,向暮時分,炎熱的火燒雲仍在變幻著各種形態。次句寫秋天畢竟臨至,倚枕橫臥,突然感到一股略帶涼意的風,而且伴隨著有一片樹葉落下。「初驚一葉風」與杜甫的「一片花飛減卻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畢竟是新秋,所以不是「無邊落木蕭蕭下」,詩人把握物象、遣詞造句堪稱準確。
接下來四句細寫新秋,「幾處園林蕭瑟裡」句寫所見,「幾處園林」是倒裝用法,因為是新秋,園林中不是處處蕭瑟,而僅僅是幾處,或是一處木葉泛舟,或是一處蘭草枯萎,等等。「誰家砧杵寂寥中」句寫所聞,誰家與每家不同,若是深秋,便是「萬戶搗衣聲」,或者「白帝城高急暮砧」,砧杵之聲響成一片,而初秋時只是稀少地聽見。
「蟬聲斷續悲殘月」句繼續描寫所聞,蟬鳴於盛暑,入秋則鳴聲轉哀,故曰斷續。「螢焰高低照暮空」,入秋就可以看見飛螢。「高低」二字,工細地描摹出螢飛之狀。細品頸聯,非常值得玩味,杜甫一生四處飄零,晚年更是孤苦無依,窘迫之至。但詩人絲毫不提自己的悲慘遭遇,只是藉助殘月、暮空暗喻自己也漸入殘年,更為尾聯埋下伏筆。
前三聯皆承題寫新秋,至此題意已經寫足,尾聯卻轉而抒情,「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節候更改,必然引起詩人遲暮之感,但詩人壯志未泯,仍想有所作為,只是如今卻首如飛蓬,年老體衰,真是無可奈何。金門即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此處代替朝廷。「嘆飛蓬」三個字,展現了詩人年歲遲暮,頭髮稀疏,難以梳理,狀如飛蓬。
可嘆詩聖杜甫,少年時就懷有凌雲壯志,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即使四處漂泊,缺衣少食,他也是心繫天下,掛念蒼生。詩聖的偉大不在於作品的千古流傳,而是他高潔的人格與不屈的精神,也讓後世為有這樣一位聖賢飄過中華大地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