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

2020-12-11 騰訊網

律詩的奠基人

說到律詩,我們第一個就會想起杜甫。杜甫對於律詩這種詩體,無論是身體力行的創作實踐,還是對于格律規則的豐富和突破,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杜甫之前七律雖然也有一些名篇,但數量很少,而且絕大部分屬於奉和應制、登臨酬唱,比之五律更見狹窄。如果長期局限在這樣的水平上,唐代律詩不過造就了一種精工典雅的詩體而已,其成就絕對比不上才氣縱橫的古風,也比不上意興深遠的絕句,而正是杜甫深入挖掘了律詩這種詩體無限的藝術潛力。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當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相對峙的高度。而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杜詩在用字,造句、屆對、調聲、謀篇、運筆等各個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的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了律詩體式的美學特長。

因此,如果說沈、宋可以算作律詩體制的確立者,那麼,杜甫才是名副其實的律詩世術的奠基人。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杜甫以前的律詩內容比較單一,多限於抒情寫景。杜甫開始將敘事與議論的成份引入詩中,並同抒情寫景緊密交織在一起,儘可能使詩句產生多方面的功能。如《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感時述懷,融情景事理古今天人一體,氣象擴大。

愛用正反相形的藝術手法,通過不同角度的相互映襯,使詩歌意象獲得更加充實的含義。如《登樓》中間兩聯,一動一靜,一褒一貶,構成強烈的反差,就容易打開人的思維聯想活動。他如「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都屬於這樣的結構。

杜甫在布局上特別注意屈曲盤旋,力求以層深的構思來表達複雜的意念。律詩章法上常用的「起承轉合」的套格,杜甫在因襲中出以變化。《登樓》首聯第一句發興,第二句加以解說,「起」中有「承」的成分;頷聯寫景而暗含哲理,「承」中又有所「轉」;腹聯正式轉入議論,但尾聯並不直承腹聯作結,而是折向懷古以為收束,於是「合」中便又「轉」出新意,產生了含蘊不盡的遠神。

語言錘鍊,工夫獨特,常顛倒語序,錯綜文法,如「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不寫花和酒,強調「傷」和「盡」,鍊字不僅工,且奇,新鮮逼人。如「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白帝》),用「鬥」形容水聲,「昏」寫日光;又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返照》),把日影折射壁上叫「翻」,山村被雲遮蔽稱「失」,出人意表,新奇可喜。「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本寫景,「自」「空」兩個虛字,就見出春草自綠、黃鸝空鳴、斯人久逝的弦外之音,景語化情語。

在詩歌音律、體制上,杜甫也有新的創造。首先他大量使用拗體率,如《白帝城最高樓》;還創作了一系列聯章體組詩,如《秋興》,用分而合的形式進一步擴大詩篇的容量。

總結

歸結到一點,就是杜甫對律詩的傳統觀念與界限的突破。在杜甫出現之前,人們心目中的律詩首先是律,其次才是詩,甚至為了求得律對的工整,不惜削弱其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杜甫對律詩的要求則不僅是律,更是「詩」。

整理:佚名

相關焦點

  • 李之柔:什麼學杜甫七言律詩
    文/李之柔《紅樓夢》中林黛玉說學習七言律詩應從杜甫入手,算不得新主張。北宋時期,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就有「學詩當以子美為師」之言,斯論或受其師蘇東坡所影響:「子美之詩……集大成者也」。文字不同,含義相近,誇獎杜甫博大精深,變化萬千,兼有古今之勢,別人有不足,杜甫幾近完美……韓愈對於文章不輕易認可,關於詩歌卻說「李白杜甫的文辭,光輝萬丈」,的確是這樣啊!正史傳記裡飽含感慨和抒情,可見對杜甫的敬仰。
  • 於丹教授品讀杜甫:他把律詩寫到了極致
    再次入蜀之前,於丹教授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她最喜歡閱讀杜甫的律詩,從中感受那種對仗押韻極為工整的韻律之美:「雖然那麼多中國的詩人都迷戀律詩,誰能夠寫得過杜甫呢?他簡直把律詩寫到了極致,有一種聞一多先生所言『帶著鐐銬跳舞』的節制之美。」
  • 杜甫律詩中華六才子書
    杜甫律詩中華六才子書中華「六才子書」,人生的六重境界!《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一,「家國」境界,讀《杜工部集》,悲天憫人, 《杜詩》主要是杜甫的律詩。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杜甫的律詩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是近體詩創作的集大成者。尤其是杜甫律詩代表了近體詩創作的最高成就。杜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杜甫的詩歌對仗工整,言之有物,讀之有厚味。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律詩是唐代的新型詩體,唐詩的成熟是以律詩的確立與完成為標誌的,而這個歷史任務正是由杜甫最終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藝術修養和驚人的藝術才能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淺論杜甫律詩的師承與李白詩歌的絕句藝術
    杜甫律詩的代表是《秋興八首》,是作者憶長安之作,以表現家國興衰為主要線索,八首主題一致,其中第一首「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是全組詩歌的中心。詩歌以時空轉換的視角表現作者在夔州時期四年長安的心情,悲愴動人,感人至深。
  • 詩聖杜甫詩歌的藝術特點
    豐富的思想內容成就了杜詩鮮明卓越的藝術特色。杜甫窮盡一生的才學做到了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從詩歌的體裁方面來看,杜甫是眾體兼長的一個詩人,五言、七言、古體、律詩、絕句,他都能夠運用自如,尤其是古體和律體,杜甫寫得非常好。他的古體詩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運用這種體裁將敘事、抒情、議論三者融合在一起。
  • 從詩歌來,回詩中去:杜甫的律詩好在哪兒?
    我們現在能信口拈來的一些千古佳句,多半都是對仗詩,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側畔」對「病樹前頭」,「千帆過」對「萬木春」,無論是物體、方位、數字,無不對偶;「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身無」對「心有」,「彩鳳」對「靈犀」,「雙」對「一」,同樣是七個字均對仗;「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七言律詩第五講,解析杜甫名詩《登高》
    七言律詩基礎知識第五講: 起承轉合起承轉合是律詩最基本的骨架,也是比較難掌握的。一般我們用起句、承句、轉句、合句來稱呼律詩的首聯、頷聯、頸聯、尾聯。起就是起著引領的作用,引領主題。統領要說明什麼引起下文。承就是在起的基礎上的擴展,是螺旋式的上升。並不是原地踏步。轉的作用是轉變,是由景到情的升華。也是情感的高潮部分。當然也是緊扣主題的。
  • 王鐸杜甫律詩殘卷,告訴你什麼叫一筆書
    這是王鐸的杜甫律詩殘卷,很好的詮釋了王獻之的一筆書。 釋文:(何限倚山木,吟)詩秋葉黃。蟬聲集古寺,鳥影渡寒這是王鐸的杜甫律詩殘卷,很好的詮釋了王獻之的一筆書。 釋文:塘。風物悲遊子,登臨憶侍郎。老夫貪佛日,這是王鐸的杜甫律詩殘卷,很好的詮釋了王獻之的一筆書。
  • 借讀杜甫《蜀相》說律詩寫作章法和特點
    那一年是公元760年,杜甫由秦州來到成都,卜居在浣花草堂。成都是蜀漢的舊都,杜甫生平對諸葛亮極為景仰,諸葛武侯廟是他急於瞻仰的地方,並寫下這首名詩。起聯,寫詩人專程拜訪祠堂。次聯,寫詩人初次踏進祠堂時的感情激動。三聯,寫詩人對武侯的評價和景仰的因由。結聯,再推出一層意思,寫出千萬後人對武侯功業的痛惜懷念。區區八句,看似平凡,其文字的組織安排卻是極費調度的。
  • 從杜甫的這首詩說起,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765年,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杜甫攜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餘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一。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
  • 只要熟讀杜甫這首詩,律詩創作就不難了
    律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考文字功力的,不單要求平仄押韻合律,還要二三聯對偶,就算是古代一些大詩人,也偶有出律的詩作出現,而當代則幾乎從未出現過律詩精品,甚至有些中文系的大學教授都會鬧出笑話,寫出不倫不類的格律詩來,那麼律詩應該怎麼創作呢?
  • 杜甫最著名一首冬至七言律詩,立意高遠,體現出他熱愛生活的不俗
    詩聖杜甫,一生嘔心瀝血,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的膾炙人口千古詩詞,如他的三吏三別,那都是有歷史意義,能反應出他哪個時候的社會,現象,以及民生,所以杜甫的被後世人尊稱為詩聖。而說起杜甫,我第一次讀他的詩,還是在小學課本上,記得是這首:「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李白杜甫: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接力賽
    但就獨創性來說,李白更擅長歌行,杜甫更擅長律詩。而最能體現兩人藝術風貌的,恰恰也是這兩種不同的詩歌樣式:長短不拘的歌行展現著李白的那一種奔騰迴旋的動感,七言八句的律詩反而利於杜甫那一種沉鬱頓挫、欲吐還休的情感的表達。前者如《行路難》《將進酒》,後者如《秋興八首》。
  • 杜甫十首最經典的七言律詩,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詩聖」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在詩歌藝術上的成就,至今無人能及。杜甫的各體詩歌中,又以七律成就最高,今天小樓就輯錄十首杜甫最為經典的七言律詩,與大家一同賞析。 一、《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 如何掌握律詩的起承轉合?
    文學藝術作品是用來敘述世間滄桑、描寫人物百態、記錄王朝興衰的,所以只能按照「起承轉合」的底層規則來呈現。古詩也是一種文學作品。詩是韻文,不過就是押韻的文章罷了。相對於短小精悍的絕句而言,律詩簡直就是一篇大文章了。絕句由於字數多少,只能使用留白寫法讓人自己腦補,以意味悠長為好詩。律詩有足夠的發揮空間,不把「起承轉合」寫圓了,簡直就是一篇失敗的文章。
  • 除了「絕句」與「律詩」,近體格律詩中的「排律」是什麼?
    什麼叫排律詩?排律是近體格律詩的一種。近體格律詩有三種形式:絕句、律詩和排律。從最簡單的區別來看,格律詩中四句的是絕句,八句的是律詩,而十句以上的就是排律了。字面上也好理解嘛,一排一排又一排的律句,稱為「排律」。
  • 淺談律詩創作的評判標準
    律詩創作不見佳作,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切合實際、合理的評判標準。什麼樣的律詩為佳作?我認為要符合以下幾點一、合律押韻是律詩的基本條件有的人談律詩,必先談意境,看似深諳律詩之道,實際上是主客倒置。一首詩意境再好,如果不講究平仄律法,不押律詩之韻,它可以其它類別的詩加以評判,但不能以律詩而論之。
  • 創意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人物主題雕塑
    杜甫人物銅雕,胸像雕塑,人物雕塑廠家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 杜甫及其詩歌的詩史性質
    杜甫絕句的藝術特點杜甫入蜀後所作的絕句多為描寫當地風景和風俗人情的組詩,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與盛唐時期一般絕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絕句在聲調上不是那麼悠揚和諧,但章法、句法多變,刻畫細緻,曲折達意,受民歌的影響,雜有當時流行的口語。杜甫的這類詩,既有聯篇的吟唱,又有單篇的短章;既有常調,又有拗體,多一氣呵成的真實之作,其妙處在於含意深婉。但聲調拗峭、筆墨質實,且多議論,改變了盛唐絕句蘊藉含蓄的清麗格調,創立了一種與其沉鬱頓挫風格一致的絕句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