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接力賽

2020-11-27 青於墨

唐詩中兩個繞不開的人物——李白與杜甫,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你以為你很熟悉他們嗎?不,你沒有想像中那麼熟悉他們。

提起李白,我們會覺得他很活潑、創造力特別強;而想起杜甫,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是一副忠厚的、比較規矩的形象。事實上,從古典詩歌發展來看,李白是一名復古大將,而杜甫卻是一名革新旗手。

明代學者王世貞曾經指出:李白「七言歌行聖矣」,杜甫「七言律聖矣」。可以說,李白擅長古體詩而尤其擅長歌行(歌行,樂府詩變體,以「歌、行吟、謠」為題的縱情唱歌),杜甫擅長近體詩尤其以七言律詩為代表。

李白復的,是古體詩的古;杜甫革的,是近體詩的新。

張定浩《既見君子》:與其說李白是一個詩歌新世界的開始,不如說他是一座中國詩由古及今的橋梁,所有過往的詩意都匯集在橋的這端,被他巨大的身影挽住且擋住,他本人雖是面向未來的,但橋那端新世界的人們越從遠處回望,越發就只能看到李白為止。

《莫礪鋒講杜甫詩》:如果把中國古典詩歌比做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的話,杜甫就像位於江河中遊的巨大水閘,上遊的所有涓滴都到那裡匯合,而下遊的所有波瀾都從那裡瀉出。

李白與杜甫,在沒有商量的情況下,竟產生了如此重要的默契:一位對古體詩進行盛大的總結,另一位拉開了近體詩成熟的大門。

但,這並不是說李白就不寫近體詩,杜甫就不寫古體詩。斷章取義顯然是不應該的,王世貞的原話說的是:「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聖矣。五七言絕,太白神矣,七言歌行,聖矣,五言次之。」(《藝苑卮言》)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被譽為「唐詩七律第一」,杜甫「三吏」「三別」等作品也是歌行中的佼佼者。但就獨創性來說,李白更擅長歌行,杜甫更擅長律詩。

而最能體現兩人藝術風貌的,恰恰也是這兩種不同的詩歌樣式:長短不拘的歌行展現著李白的那一種奔騰迴旋的動感,七言八句的律詩反而利於杜甫那一種沉鬱頓挫、欲吐還休的情感的表達。前者如《行路難》《將進酒》,後者如《秋興八首》。

(關於杜詩的「沉鬱頓挫」,我前面的文章中有詳細介紹,詳情見:杜甫的狂傲,是你不了解的現實主義

李白與杜甫不過相差11歲,藝術風貌卻呈現截然相反的兩種態勢。這,並不是偶然,兩人的師承決定了他們的藝術創作上的選擇。

追溯回初唐,彼時的詩壇上,瀰漫的是六朝宮體詩延續的那種「靡靡之音」,宮體詩在形式上是講究對偶、聲律、用字的,內容上又大多表現得不是很健康。因此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中說得刻薄:「我們該記得從梁簡文帝當太子到唐太宗宴駕中間一段時期,正是謝眺已死,陳子昂未生之間一段時期。這其間沒有出過一個第一流的詩人。」

恰如聞一多先生指出的那樣,陳子昂正是一位改革詩風的先鋒。他認為詩歌應該是要有寄託、有感發的生命力的藝術。符合陳子昂審美的,是魏晉時期的詩歌。對此,他有一套嚴密的理論,見其《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魏晉風骨」這種在陳子昂看來應該是正常的詩歌傳統,「晉、宋莫傳」再到「齊、梁間詩」以及唐初,已經沒落了500年了。陳子昂認為漢魏詩歌傳承自《詩經》的「風雅」精神,漢魏風骨的式微也就是「風雅」不再。

陳子昂以《感遇》三十八首來扭轉六朝風氣,力求恢復高雅淳厚的理想。

但,陳子昂是孤獨的,他很難以一己之力動搖整個詩壇,但他的主張和努力,卻隔空影響到李白——陳子昂生命的焰火即將熄滅之時,李白的人生卻剛剛開始。

李白接過陳子昂的「復古」大旗,同樣明確提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李白就認為詩歌正統還是要追溯至《詩經·大雅》,在大雅之後,這個正統長久被忽略,甚至萎靡不振了;「吾衰竟誰陳」,可是他李白已經衰老了,還有誰能夠去把這樣一個衰退的正統給重新繼承下來呢?

其實言下之意,除了他李白,再也沒有人能夠承擔起如此重大的責任。(這很李白)李白當仁不讓,的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志向。當然,李白的性格與創作習慣也是不能受規整的近體詩束縛的。(李白生活的當時,近體詩已經逐漸成熟,不過,關於近體詩這條線,我將在下文中和杜甫一起講。)

【關於陳子昂與李白的復古理論,詳細剖析見:從陳子昂到李白,初唐時期詩歌「復古」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白作詩,幾乎是憑藉天賦一氣呵成的,這是大家早已認可的了。正如嚴羽評其《將進酒》說:「但胸口一噴即是」。同族李令問也說:「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

但我們也需要明確:並非天賦型選手後天就完全不用學習了。李白從小讀書就相當用心——「五歲誦六甲,十歲通百家」。李白這種人放在今天就是: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

但是李白作詩的時候卻是憑藉個性的自由發揮,絲毫不見書卷氣。這樣的詩歌幾乎沒有什麼邏輯可言,因此好多詩句特別誇張:白髮三千丈、連峰去天不盈尺、天台四萬八千丈、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的思維是跳躍的(這是後人作詩不會模仿李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李白的詩中,他可以在仙界與人間自由穿梭、夢境與想像自如切換、遠古與當下自在馳騁。這種思維方式寫詩,歌行體更適合,句式長短不拘、詩歌的總體長度也沒有限制。最能體現李白的發散型思維方式的就是《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四言、五言、七言、八言都有,且詩人自己在各個時空不停地穿梭。

一切不以創新為目的的復古就是耍流氓,在其他藝術領域亦是。李白即便走的是復古的路子,但是他的創新能力毋庸置疑。

杜審言

從師承關係上看,李白主要是繼承漢魏古詩的風骨,而杜甫受其祖父杜審言的影響,很小就接受了作律詩的訓練。

杜甫自稱「吾祖詩冠古」(《贈蜀僧閭丘師兄》),這位令杜甫引以為豪的人物,正是他的詩人祖父杜審言。有這樣一位祖父,杜甫把寫詩視之為杜氏家族的崇高事業。——他在《宗武生日》中甚至定位「詩是吾家事。」

現在,梳理一下近體詩的流變:前文提到,六朝文學對初唐詩壇產生很大的影響,的確,在初唐詩壇,存在兩派詩人,一派是沿著齊梁詩風往下走的詩人,一派就是高喊復古的、孤獨的「陳子昂」。(好慘的陳子昂!)

在齊梁詩風的影響下,上官儀是風頭最盛的一個,他作詩雖然為的是奉和應召,但詩風綺錯婉媚,甚至引領了一時風氣,人稱「上官體」,上官儀把齊梁以來詩歌創作的對仗手法加以程式化,提出「詩有六對、八對」。這裡不作過多的解釋,我們只需要知道上官儀主要追求的是兩句間音義的對稱,已經從一般性的字音方面,擴展到聯句的整體意象的配置。

接著是「四傑」,他們主要對律詩進行內容上進行拓展:五言律詩在宮廷詩人手中,多用於酬唱和詠物,而到了他們手中,創作題材從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

接下來是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

杜審言:胡應麟《詩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杜審言的律詩創作尤其是五律,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

沈佺期、宋之問他們的貢獻主要在聲律方面,他們完成了南朝「永明體」的四聲律到唐詩平仄律的過渡,形成更完美的「約句準篇,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即限定句型,「回忌聲病」即強調句中的聲調(平仄)調配以及句腳的協韻。把五律的形式推向成熟。

五言律的定型,可以很容易推導出近體七言詩的聲律格式,包括七絕與七律。沈佺期的七律就已經相當成熟。當然,齊梁詩歌那種兩兩成對的長篇,也在唐代逐漸定型為符合平仄的長律。總之,在武后至中宗景龍年間,唐代近體詩的聲律體式已經定型,出現了一批比較成功的作品。

開元十五年前後,以杜甫的創作為標誌,律詩走向全面的成熟。不過,杜甫更擅長七律,他是寫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大量創作律詩,並極力追求技巧,求新求變而自成特色。他不僅創作了大量成熟的七律,還創造了「連章體」的七律組詩,以及「拗體」七律。並且在內容上也相當寬闊,律詩不僅可以描摹物象(律詩描摹物象是初唐詩人喜歡的做法,也是南朝詩的慣例),而且可以抒發感慨。

【以上律詩流變梳理參考自羅宗強、陳洪等人主編的《中國文學發展史》】

律詩受到嚴格的格律限制,沒有古體詩相對靈活自由,但更注重境界的營造,注重起承轉合的章法。

杜甫寫詩尤其是律詩主要靠打磨,重錘鍊,他自述——構思時,「意匠慘澹經營中」;寫完後,「新詩改罷自長吟」。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很嚴格,特別是作律詩的時候寫完後多讀幾遍的寫法我很是贊成,因為在吟誦中能更好地把握語感。這主要是由律詩的特色決定的,律詩重凝練,尤其是中間兩聯。

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杜甫小時候同樣是神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七歲的杜甫開口成詩。(其實,唐代許多有名的詩人都是「神童」,這裡不多說,改天詳細梳理)但是杜甫讀起書來更狠——「讀書破萬卷」。書讀的多了之後,便於寫詩。正如宋代黃庭堅評「子美作詩,無一字無來處」。

恰如林庚先生在《唐詩綜論》中指出,凝鍊是杜甫詩風的一大體現。「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白帝》)「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閣夜》)「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抒懷》)「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草江花豈終極。」(《哀江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王世貞關於李杜還說過另外一段很精彩的話,說的是「十首以前,少陵較難入;百首以後,青蓮較易厭。」也就是說,我們讀詩比較少的時候,比較容易接受李白,而讀得比較多的時候,李白會容易使人厭煩。他們二位的詩讀得多了以後,便能體會到杜詩是千變萬化、千錘百鍊,而李白詩則稍顯單調。

當然,這樣並不是貶低李白,而是通過對照突出杜甫詩的「凝練」。李白杜甫,缺了哪一塊,那一定是唐詩的損失,我們精神財富的損失。

後人津津樂道的還有杜甫對李白有著無限追慕,但李白對杜甫卻不怎麼來電。我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二人的藝術追求不同。況且,李白出道不久就大紅大紫,而杜甫在當時詩名並不顯赫,二人身份地位不對等。大抵李白所擅長的古體詩領域,有可參考的對象,很容易判定優劣;而杜甫所推開的近體詩大門,卻是逐漸被後人認可的。(關於杜詩典範地位的建立,點擊:杜甫在詩壇典範地位的建立,宋代這幫文人功不可沒

李白杜甫,在我們今天看來是當之無愧的古典詩歌的兩座高峰,而在詩歌發展史上,兩個人似乎是商量好的,一個以天才之力走向了古體詩的制高點,一個開啟了近體詩的紀元,成為無數後人效仿的鼻祖。

相關焦點

  • 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李白為什麼寫詩張口就來?詩其實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古體詩,也叫做古風、古詩;一種叫做近體詩,也叫做格律詩、新詩。這兩個概念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完全劃分開了。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而言,其限制非常少,近體詩非常講究格律,而古體詩則不同,在創作中還可以隨時穿插一點三言、五言的內容。李白寫詩之所以能夠張口就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擅長於寫古體詩,沒有那麼多格律,平仄的講究。按照我們今天中小學課本,詩歌其實已經被分類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等。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那麼古體詩有格律嗎
    近體詩格律淺述中國古典詩歌,又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想必各位詩詞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那些千古名篇,婦孺皆知的詩句,多是出自於近體詩。還有一點,則是很多人沒有認識到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李白很多詩如《蜀道難》、《將進酒》等都是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古體詩的格律要寬鬆很多,但這並不代表其沒有格律。古體詩格律概述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是區別於近體詩而言的,像先秦時期的《詩經》、《楚辭》都是古體詩,兩漢樂府詩亦是古體詩。顯然,古體詩也是押韻的。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2、格律詩以後的古體詩格律詩出現以後,有人喜歡寫格律詩,有人喜歡寫古體詩,例如李賀、李白的古體詩作品都好于格律詩。這個階段的古體詩有什麼特點呢?這時的個別古體詩有了格律化的因素,甚至用格律詩的句式寫古體詩,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裡就有標準的律句: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我們習慣於把民國以前的詩叫做「古詩」或「古詩詞」,廣義上說的「古詩」叫做舊體詩,舊體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古風」或者狹義的「古詩」稱為古體詩,這是相對於近體詩來說的。
  • 【詩詞樓閣】什麼是古風、格律詩、古體詩、近體詩、 今體詩?
    「這首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啊?」面對這類問題,恐怕有些小夥伴都是一臉懵,接下來我們仔細解說。首先標題中出現的那5種名稱,其實只是叫法不同,也就兩種:古體詩和近體詩,它們主要是依據出現時間的先後來劃分的,但這個時間點並不是現代,而是唐,也就是詩文化最鼎盛的那個時代。
  • 五言律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 七言絕句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
    從小到大我們學過的詩詞不計其數,有七言絕句、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等,而我們學過的詩裡面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麼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到底屬於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一文搞懂詩歌的各種分類: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
    可見在詩歌誕生之初,並沒有太多字數或格律的要求,可以說,唐朝以前的所有詩歌,都屬於古體詩。唐朝之後,模仿這種風格和寫法寫出來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古體詩是一種較少拘束的詩體,句子數目不拘,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拘,不嚴格講究平仄與對仗,也不講究押韻方式,可以兼用平聲韻與仄聲韻。
  • 國學常識·古體詩
    古體詩是古代相對自由的詩體,與近體詩相對而言。它是近體詩形成前,除了楚辭以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由於古體詩形式靈活,便於傳達感情,因此很受詩人青睞。不少文人墨客都是古體詩高手,像李白、杜甫、劉長卿等,佳作迭出,為後人津津樂道。尤其是李白,寫有大量的古詩作品,如《古風》《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長幹行》等,流傳千古。
  • 與古體詩相比,近體詩的特點有哪些!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這是稍有認識的人都清楚的事情。但是,對於兩者之間有什麼的區別,近體詩有什麼樣的特點,不系統地進行學習,能夠清晰明了地說明白的詩詞中人,所佔比例就不高了。雖然知道近體詩與古體詩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有嚴格格律限制,因而它又稱之為格律詩;可在此之上的區別和特點有那些?其實概括起來,就是5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詩有定句。
  • 同樣是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屈原·離騷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這便是詩的起源。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這是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謝眺等人把漢語的四聲與對偶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詩體,是格律詩產生的開端,至唐代沈佺期、宋之問時始定型。
  • 如何分辨不同體裁的古體詩
    如何分辨不同體裁的古體詩詩有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近體詩的體裁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排、七排等等。在學習吟誦的過程中,從近體詩一下子跨越到古體詩,約束吟誦的規則驟然減少,很多初學者就會覺得在情感把握、聲音細節上更加難以處理了,這就造成了一種古體詩吟誦更難的感覺。但難度其實並沒有增加太多,我們學習吟誦的時候從好上手的近體詩開始,慢慢學到古體詩,其實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在古體詩的吟誦法則中,要注意入短韻長。在平仄聲的處理上,可不必平長仄短、平低仄高。
  • 古體詩比律詩好作嗎?也對也不對
    前幾天遇到的問題:古體詩真的比律詩好作嗎?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 近體詩又稱律詩,有格,有律,講究頗多。許多人學不來,又喜歡寫,於是就按五言、七言的形式寫。
  • 古體詩、近體詩、詞和曲,這些古典詩詞是怎麼分類的?
    南朝梁任舫的《文章緣起》著眼於詩歌體式,分詩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詩,及賦、歌、離騷、樂府、離合、連珠等。蕭統《文選》按詩歌的內容性質,將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謙、祖餞、詠史、百一、遊仙、招隱、反招隱、遊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郊廟、樂府、輓歌、雜歌、雜詩、雜擬等二十三類。
  • 近體詩的平仄關係與音律結構,為什麼學李白不如學杜甫?
    「近體詩」的標準規範形成「晚節漸於詩律細」這是杜甫自己說自己的一句詩,他的意思是自己年紀越大,就越喜歡對近體詩的格律精雕細琢。我們要知道,在杜甫年輕的時候他並沒有對某一種詩體有過特別的偏愛,古體詩與近體詩都可以寫,但是在晚年隨著自身的年歲增長,杜甫偏愛上了近體詩,他也沒譽為「近體詩」的寫作巔峰與李白齊名,史稱「大李杜」,不過李白擅長的是寫古體詩,他本身也是「古體詩」的巔峰。
  • 近體詩,古體詩,律詩,對仗淺談
    律詩與絕句統屬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對稱。古體詩也叫「古詩」、「古風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各種體式。後來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不講究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律詩即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
  • 有人認為李白不按照平仄寫詩,杜甫卻嚴格按照格律,是這樣嗎?
    舊體詩有近體詩(格律詩)和古體詩(非格律詩),古體詩不講究對仗、平仄、黏連,押韻也寬鬆到可以用鄰韻;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李白和杜甫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當時科舉進士科已經開始考近體詩(五言排律),雖然李白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是作為讀書人,他怎麼會不寫近體詩呢?
  • 詩詞常識:什麼是近體詩和古體詩,它們有什麼區別和特點?
    古體詩並不需要嚴格遵循格律,而格律是初唐才正式成為唐詩為代表近體詩的規則。」漢代、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代又稱七古為長句。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李白《將進酒》就是雜言詩。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 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