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麼寫詩能夠張口就來——「古體詩」與「近體詩」

2020-12-04 王庶文講壇

李白為什麼寫詩張口就來?

詩其實分為兩種,一種叫做古體詩,也叫做古風、古詩;一種叫做近體詩,也叫做格律詩、新詩。這兩個概念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完全劃分開了。古體詩相對於近體詩而言,其限制非常少,近體詩非常講究格律,而古體詩則不同,在創作中還可以隨時穿插一點三言、五言的內容。

李白寫詩之所以能夠張口就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擅長於寫古體詩,沒有那麼多格律,平仄的講究。按照我們今天中小學課本,詩歌其實已經被分類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等。

格律詩

格律其實就是格式與音律。格式比較好理解一些,每句五個字或者七個字,兩兩相依,決不能出現三言、五言的內容,然後又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我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講格律詩的時候說:律詩只有頷聯和頸聯需要對仗,首尾兩聯則不需要。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也是似懂非懂,格律詩首尾兩聯語意可以不對仗,但是平仄也就是格律必須形成嚴格的對仗關係。

音律的話現在的中國人理解起來就非常困難了,現在我們用的漢語拼音是四個聲調,在古代的時候只有平仄兩類,但是也有四聲叫做:平、上、去、入。這四聲對應的也就是中國格律中的平仄,除了平聲之外都屬於仄音。平仄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駢文,駢文講究的就是工整與對仗,到了南朝的齊和梁兩朝,駢文對於文字的斟酌更是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兩個時期相對唐朝是近代,所以格律詩又稱為近體詩。

近體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音律之美,作者表達的內容充斥在抑揚頓挫之間,回味無窮。就好比今天的流行音樂,有的歌詞只是朗誦就能夠產生一種美感,而有的就需要考驗歌唱者的功底和作曲人的水平了。

當代的格律

我們的漢語拼音也是基於這個基礎上創立了四個聲調,只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的小朋友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在中國的標準說法應該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現在大致來說漢語拼音中的第一聲、第二聲算是平音;第三聲、第四聲相當於仄音;但是中國現在的漢語拼音將「入」聲字納進了四聲系統中,第一聲中和第二聲中有很多「入」聲字,如果嚴格按照格律要求,那麼必須得學會區分「入」聲,那不是簡單的通過漢語拼音四聲可以判斷的。所以現代人要寫格律詩非常困難,已經沒有了那種語言環境和語言基礎了。

李白和杜甫

這兩個人被譽為是中國詩壇的兩大巔峰,杜甫最擅長的就是寫近體詩,他寫詩總要做很多前期準備,甚至對於一個字都要修改好幾遍,這就是近體詩的寫法,如果詩人再是一個處女座,患有輕度強迫症,那麼一首詩可以寫上幾個月,甚至幾年。

杜甫的那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實還有前句叫做「為人性僻耽佳句」,連在一起說的意思就是:杜甫天生性格怪癖,非常喜歡和沉迷好的詩文句子,如果這輩子創作的詩文不能千古不朽,就算死了也不甘心。

「語不驚人死不休」其實說的是杜甫的創作態度,一個有嚴重強迫症患者的近體詩創作態度,千萬不要理解成他喜歡說大話了,從這句話中也可以反應出近體詩的創作是何等艱難和嚴格。

這樣嚴格的要求對於李白這樣自由散漫的人來說,明顯是不合適的,他屬於那種即興創作的人才,動不動張口就來,他寫的詩古體詩。古體詩以意境為主,格律反而不重要了。

李白年輕的時候,也專門學過近體詩,可是這種體裁他實在是受不了,所以在「學富五車」、「才高八鬥」以後也就更專注古體詩了,那叫做得心應手,張口就來。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道:「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沒有採用一貫的「強迫症」近體詩寫法,而用古體詩來傳達他對李白才華橫溢、放蕩不羈的讚美,也是杜甫對李白的最高致敬。

相關焦點

  • 李白杜甫:古體詩與近體詩的接力賽
    明代學者王世貞曾經指出:李白「七言歌行聖矣」,杜甫「七言律聖矣」。可以說,李白擅長古體詩而尤其擅長歌行(歌行,樂府詩變體,以「歌、行吟、謠」為題的縱情唱歌),杜甫擅長近體詩尤其以七言律詩為代表。李白復的,是古體詩的古;杜甫革的,是近體詩的新。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 【詩詞樓閣】什麼是古風、格律詩、古體詩、近體詩、 今體詩?
    「這首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啊?」面對這類問題,恐怕有些小夥伴都是一臉懵,接下來我們仔細解說。首先標題中出現的那5種名稱,其實只是叫法不同,也就兩種:古體詩和近體詩,它們主要是依據出現時間的先後來劃分的,但這個時間點並不是現代,而是唐,也就是詩文化最鼎盛的那個時代。
  •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那麼古體詩有格律嗎
    關於近體詩的格律,如今很多人認為是束縛,並且經常以李白不遵守格律,來為自己寫近體詩出律(不遵守格律)找藉口。其實這是忽視了近體詩的發展過程,在此我簡單提一下。近體詩並非是一日之間,朝廷頒發了一個格律規則,全國的詩人便按此規則來寫詩了。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詩僅有這兩大分類,而區別就是平仄格律的遵守與否。
  • 五言律詩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 七言絕句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
    從小到大我們學過的詩詞不計其數,有七言絕句、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等,而我們學過的詩裡面又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麼五言律詩和七言絕句到底屬於古體詩還是近體詩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與古體詩相比,近體詩的特點有哪些!
    我國的古典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這是稍有認識的人都清楚的事情。但是,對於兩者之間有什麼的區別,近體詩有什麼樣的特點,不系統地進行學習,能夠清晰明了地說明白的詩詞中人,所佔比例就不高了。雖然知道近體詩與古體詩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有嚴格格律限制,因而它又稱之為格律詩;可在此之上的區別和特點有那些?其實概括起來,就是5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詩有定句。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2、格律詩以後的古體詩格律詩出現以後,有人喜歡寫格律詩,有人喜歡寫古體詩,例如李賀、李白的古體詩作品都好于格律詩。這個階段的古體詩有什麼特點呢?這時的個別古體詩有了格律化的因素,甚至用格律詩的句式寫古體詩,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裡就有標準的律句: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一、古體詩與古詩、古風古體詩也叫做「古風」。我們習慣於把民國以前的詩叫做「古詩」或「古詩詞」,廣義上說的「古詩」叫做舊體詩,舊體詩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種。為了避免混淆,我們「古風」或者狹義的「古詩」稱為古體詩,這是相對於近體詩來說的。
  • 近體詩的平仄關係與音律結構,為什麼學李白不如學杜甫?
    我們要知道,在杜甫年輕的時候他並沒有對某一種詩體有過特別的偏愛,古體詩與近體詩都可以寫,但是在晚年隨著自身的年歲增長,杜甫偏愛上了近體詩,他也沒譽為「近體詩」的寫作巔峰與李白齊名,史稱「大李杜」,不過李白擅長的是寫古體詩,他本身也是「古體詩」的巔峰。
  • 一文搞懂詩歌的各種分類: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
    可見在詩歌誕生之初,並沒有太多字數或格律的要求,可以說,唐朝以前的所有詩歌,都屬於古體詩。唐朝之後,模仿這種風格和寫法寫出來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古體詩是一種較少拘束的詩體,句子數目不拘,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拘,不嚴格講究平仄與對仗,也不講究押韻方式,可以兼用平聲韻與仄聲韻。
  • 同樣是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屈原·離騷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出於敬畏,原始人類通過唱歌跳舞的方式來歌頌神明,表達出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這便是詩的起源。唐朝是詩歌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 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 學書法學寫詩……古體詩,後格律詩,打油詩
    每首限定句數,每句限定字數,每個字按照一定的平仄,只能押平聲韻,而且要求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中間兩聯講究對仗的叫格律詩,簡稱律詩。它萌芽於隋朝,成熟於唐代。唐代詩人因此也稱它為近體詩,今體詩,而把唐代以前的詩歌叫做「古體詩」,包括《詩經》、《楚辭》、兩漢樂府,魏晉南北朝的五、七言詩。
  • 學書法學寫詩......古體詩,後格律詩,打油詩
    唐代詩人因此也稱它為近體詩,今體詩,而把唐代以前的詩歌叫做「古體詩」,包括《詩經》、《楚辭》、兩漢樂府,魏晉南北朝的五、七言詩。古體詩:每首不限定句數,每句不限定字數,每個字不限定平仄,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偶句押韻。可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可以用對仗,也可以不用。總之,它在各方面都是自由的。
  • 李清照的《分得知字》是古體詩嗎
    還是這是一首古體詩?出律就是古體詩,所以題主這樣問是不對的。也許題主認為李清照可能是想寫一首格律詩,結果沒寫好導致出律?可出律就是古體詩,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而且李清照寫詩本來隨心。初唐格律體興起之後,古體詩依然生機勃勃,並不是只有當時代的李白的歌行體。一直到今天,每個朝代中的詩歌創作,古體詩依然是主流。近體格律詩是在大眾古體詩創作上的一種提純,是一種少數派。雖然少,但是佔據了高端話語權,因為高層文人使用近體格律詩。
  • 李白「鬥酒詩百篇」,文體很重要
    為什麼會這樣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得要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李白和杜甫分別代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巔峰。好的,公布答案:第一首是李白的《春日獨坐寄鄭明府》,體裁是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第二首是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體裁是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那麼為什麼這兩首看起來形式幾乎一模一樣的詩,一首是律詩,另外一首卻不是呢?不著急,我們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過的律詩,看看能不能得出點什麼。
  • 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因為七絕開始流行的時候,正是格律詩成熟的時候,所以七絕大多數是七言近體詩,這類詩不需要舉例,大概95%以上的七絕都是近體詩。 這裡老街說一說七絕中的「古體詩」。
  • 近體詩,古體詩,律詩,對仗淺談
    律詩與絕句統屬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對稱。古體詩也叫「古詩」、「古風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各種體式。後來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不講究對仗,平仄和用韻也比較自由。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律詩即因其格律嚴密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