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
這其實是一個中國古詩詞的基礎問題,只不過在回答中如果概念不清晰,容易造成混淆。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
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
近體詩的規則是清楚的,正因為規則的約束,所以近體詩下的幾種格式都有詳細的規定和命名。
在共同遵守平仄關係的律句規則下,四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絕」,分別稱為「五絕」、「七絕」;八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詩」,分別稱為「五律」、「七律」;超過八句,十句以上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排律」,即「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所以,按照題主的問題來回答的話,答案當然是近體詩。
但是又不那麼精準,因為近體詩除了律詩和律絕,還有排律。
而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題主的問題中問的是律詩和絕句,實際上絕句的概念又比律絕要大,並不從屬於近體詩。因為絕句是指四句成詩的作品,並不涉及到近體古體之分。
也就是說絕句就是四句的詩,它又可以細分為遵守平仄格律的律絕,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我們稱之為「古絕」。
絕句分為古絕和律絕,而律詩就是近體詩,二者覆蓋面不同,不能對等放到近體詩下,所以這個提問本身就不精確。
當然,一般人講絕句,可能就是指五絕,雖然有正確的可能,但是並不精準。
舉兩個例子,《登鸛雀樓》和《江雪》都是五言絕句,但是《登鸛雀樓》是律絕,我們能稱之為「五絕」,而《江雪》押仄聲韻,不屬於近體詩範疇,我們同樣可以稱之為絕句,但它卻是一首「古絕」——我們如果用「五絕」來稱呼它,就是錯誤的——因為「五絕」是五言律絕的簡稱,而不是五言絕句的簡稱。
當然如果你學習過平仄專欄,我們就知道近體詩中其實還有一種仄韻近體詩,即押仄聲韻,卻遵守平仄「替、對、粘」關係的作品,我們也能稱之為近體詩。如果《江雪》是仄韻近體詩,那我們也就可以稱之為「仄韻五絕」。
實際上仔細分析的話,《江雪》還真是一首仄韻的折腰體五絕。
但是這裡面的平仄知識,就遠遠超出了這個問題的回答範圍——也許哪天有時間,寫個圖文詳細分析。
這其實是一種知識考據,於詩歌藝術本身而言意義不大。
我們只要能分清楚近體詩、古體詩就算不錯,能夠知道近體詩分為律詩、律絕和排律(注意都有個「律」字),而絕句卻分為律絕和古絕,那就已經超越了大批在網上胡標亂寫的「詩人」了。
當然,你也可以做一個隨心所欲,根本不在乎格律的詩人。寫現代詩也不錯,不必生攪古詩詞這趟渾水。
詩為心聲,本來就沒規矩。規矩都是後來定的。
從心所欲者,向來就不需要底線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