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朋友問六甲番人,古體詩都必須按照格律來寫嗎?句末必須押韻?句中平仄必須對應嗎?絕句律詩是古體詩嗎?對於這些問題,必須先從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說起。
一、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定義和基本要求
古體詩和近體詩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體裁,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於初唐之後,而古體詩一般是指近體詩形成前已經存在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近體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基本的要求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2、律詩,除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絕句則無此要求;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偶爾也有仄聲韻的,但不多見。一首詩限用一個韻,除第一句可以用韻或不用韻之外,其餘句子都是雙數句用韻。
而古體詩相比近體詩而言,則對格律要求要寬鬆很多,其特點如下:
1、格律不嚴格,除需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2、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體,從兩句到百句都有,允許散文化的句子;
3、用韻靈活:全首詩可以用一個平聲韻或仄聲韻,也可轉韻;一首詩中每句都可以用韻,用於韻的字可以重複;詩中用韻不限定在偶數句子上,奇數句也可以用韻;詩中可以用鄰韻和上去聲通押。
通過以上對比之後,那麼就會知道問題的古體詩是不需要按格律來寫的,但近體詩則需要。
二、關於平仄
至於平仄的問題,那是困惑當代人進行格律詩創作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格律詩要求按古韻創作,也就是說一般要求參考平水韻和廣韻等古代聲韻表,而古聲韻和當代普通話的最大區別又在於普通話取消了入聲發音,所以只會講普通話或大部分北方方言的朋友是無法通過發音來判斷入聲字的,入聲字屬於仄聲字,但很多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已成為陰平或陽平字,這就容易造成平仄不分。
而會講吳方言、廣府白話方言、閩南方言、潮州方言、客家方言等南方方言的朋友則幾乎沒這個困惑,這些方言很好地保留了入聲發言,在創作一首格律詩後用方言讀一遍,基本可以剔除那些誤將入聲當平聲使用的字。
對於只會講北方方言或普通話的朋友,那只能藉助平水韻和廣韻等古代聲韻表了,所幸網絡上都能查到。一般來講,以下普通話發音特點的字不會是入聲字,普通話發音一二聲的可以放心按平聲使用:
1、凡是有鼻音韻尾n和ng的字,不是入聲字。
2、讀zi、ci、si三個音節的字,不是入聲字。
3、讀uei音節的字,不是入聲字。
4、韻母為er的也不是入聲字。
當然,如果還是覺得困難的話,對于格律要求不太嚴格的朋友也可以嘗試用普通話來創作近體詩,比如一二聲當平聲,三四聲當仄聲,不過最好註明是使用「中華新韻」,否則給有文化的噴子誤噴影響心情就不好了。
我是六甲番人,更多精彩,請您關注:六甲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