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和平仄格律的問題

2020-11-22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仿寫古體詩要嚴守平仄格律嗎?句式整齊基本押韻可以嗎?

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捋一捋啊,什麼叫做「仿寫古體詩」?什麼叫做「嚴守平仄格律」?什麼叫做「句式整齊基本押韻」?

回答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搞清楚提問者問什麼。但是從這個提問表述來看,前後矛盾得很,很顯然在這些名詞概念上認識混亂。如果按照正確理解,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回答的。我們只能猜他到底要問什麼。

因為所謂「古體詩」本身就是中國古詩中不需要遵守平仄格律的詩體。中國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唐朝發明平仄格律之後,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就是「近體詩」,而唐朝之前的作品和格律出來之後,不遵守格律創作的詩歌作品,我們就統稱為「古體詩」。

所謂「仿寫」,就是亦步亦趨地學著寫,必須要有模仿對象。比如你模仿《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進行創作,那麼就得四字一句,字正腔圓。如果你模仿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那麼你的字數、節奏感甚至韻腳都要學得惟妙惟肖才好——要不然就不叫仿寫,就是再創作。

其實詩詞的仿寫是沒有什麼意義的。相同格式下的寫作,在詩而言,是自由的——因為近體詩的格式有限(絕句、律詩、排律、五言、七言),而古體詩實際上是自由無格式的。寫詞牌才算真正地仿寫,除了韻腳,每個字的平仄都限定,格式掐得死死的——但是這也不叫仿寫,這叫做「填詞」。

那麼提問者的意思應該就是指創作古體詩,用「仿寫」可能是覺得古詩的體式需要模仿。

這是對古詩常識的缺乏。

而對「古體詩」是否需要遵守平仄的問題本身是錯誤的,我們也忽略掉——也許他真正想問的是:

寫古詩要嚴格遵守平仄格律嗎,句式整齊基本押韻可以嗎?

很顯然題目就是答案。寫古詩嚴格遵守平仄格律,那麼你寫出來的就是近體詩,當然是可以的,但不是必要條件。而「句式整齊基本押韻」很明顯就是相對於「嚴格遵守平仄格律」這句話來的。

也就是說要不就是近體詩,放寬就是古體詩。而古體詩和近體詩就組成了古詩。

那麼這個問題不就是答案了?

寫古詩嚴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是近體詩,句式整齊(包括不整齊的)基本押韻的就是古體詩。

只要對古詩詞有近體詩、古體詩分類的概念,這個問題就是不存在的,而這篇答案就都是廢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你怎麼看?這是一個以假設製造對立的問題。既然有的人這麼認為,那麼肯定就有人不這麼認為。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也就是說中國古代詩僅有這兩大分類,而區別就是平仄格律的遵守與否。
  • 仿寫古體詩要嚴守平仄格律嗎,句式整齊基本押韻可以嗎?
    有朋友提問:仿寫古體詩要嚴守平仄格律嗎?句式整齊基本押韻可以嗎?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捋一捋啊,什麼叫做「仿寫古體詩」?什麼叫做「嚴守平仄格律」?回答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搞清楚提問者問什麼。但是從這個提問表述來看,前後矛盾得很,很顯然在這些名詞概念上認識混亂。如果按照正確理解,這個問題是沒有辦法回答的。我們只能猜他到底要問什麼。因為所謂「古體詩」本身就是中國古詩中不需要遵守平仄格律的詩體。
  • 古體詩是否必須嚴格遵照格律?絕句律詩是古體詩嗎?
    最近有很多朋友問六甲番人,古體詩都必須按照格律來寫嗎?句末必須押韻?句中平仄必須對應嗎?絕句律詩是古體詩嗎?對於這些問題,必須先從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說起。一、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定義和基本要求古體詩和近體詩都是中國古典詩歌體裁,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形成於初唐之後,而古體詩一般是指近體詩形成前已經存在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 無需嚴守平仄的古體詩,真的比格律詩更容易創作嗎?
    因為不講對仗,不顧平仄,感覺很容易,寫完之後,就自稱寫的是古體詩。 古體詩真的比律詩好寫嗎?以上是問題,以下是回答。我以前回答過從近體詩還是古體詩入手學習古詩詞創作的問題。當時我給的答案是寫古體詩確實比格律詩要容易。
  • 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那麼古體詩有格律嗎
    近體詩格律淺述中國古典詩歌,又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近體詩想必各位詩詞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那些千古名篇,婦孺皆知的詩句,多是出自於近體詩。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這種音韻之美,便是近體詩看似繁瑣的格律而造成的。近體詩分律詩和律絕,律詩一共八句,不僅有押韻的要求,還需嚴格遵守對仗、平仄要求。律絕則是四句,也有押韻和平仄要求。律詩和絕句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一句五字則稱為五言,一句七字則稱為七言。
  • 為何不符合格律詩平仄要求?
    最近看到有文友提問:李白的《靜夜思》不符合平仄,該怎樣看?對此,六甲番人覺得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然後在討論《靜夜思》的平仄問題。古體詩是指初唐近體詩(格律詩)出現之前的各種詩歌體裁,和格律詩不同的是,古體詩一般只要求押韻,平仄不限。
  • 十分鐘搞明白什麼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格律詩基本規則與平仄變格五大誤區
    弄清體裁、平仄、原理、規則、正格、變格、平仄押韻標準等格律基本常識,是理解和澄清格律詩變格五大誤區的理論基礎。一、知體裁缺少或忽略韻詩體裁分類基本常識,是詩界對唐詩名篇平仄押韻,長期論爭不休的原因之一。押韻的詩,叫「韻詩」。韻詩常見體裁分類是古體詩、格律詩、詞、押韻的自由詩。
  • 學格律從仿寫起步,把這首古絕改寫成律絕,平仄格律就過關了!
    第一句按古韻平仄標準標示如下:男兒立志出鄉關平平仄仄仄平平下劃線處首句第二字和末字平仄,是確定格律詩首句平仄律格類型的重要依據。第一句第二字「兒」是平聲字,詩界稱之為「平起」,如果是仄聲,就叫「仄起」。
  • 今天寫詩,還要注意平仄格律嗎?
    回答這類問題首要的是理清楚提問。在問題中提到的「創作詩詞」是指的什麼呢?就中國的詩歌來說,分為舊體詩詞和現代詩。舊體詩詞包括唐前古體詩,盛唐格律詩,詞牌,散曲等;現代詩包括近代詩,當代詩,現代歌詞。在各種文體細分下,寫法、規則各有不同。
  • 今天創作詩詞還有必要講格律平仄和韻腳嗎?
    回答這類問題首要的是理清楚提問。在問題中提到的「創作詩詞」是指的什麼呢?就中國的詩歌來說,分為舊體詩詞和現代詩。舊體詩詞包括唐前古體詩,盛唐格律詩,詞牌,散曲等;現代詩包括近代詩,當代詩,現代歌詞。在各種文體細分下,寫法、規則各有不同。而這其中需要用到平仄格律的僅有盛唐格律詩,又叫近體格律詩,還有就是格律體詞牌。至於押韻,只要是詩,都必須有韻腳,是嚴格還是寬鬆,並不是個問題。詩是韻文,所以沒有哪一種是不需要押韻的。即使是現代詩,現代歌詞,押韻都是必不可少的。
  • 詞牌與古體詩的淵源和異同
    只是詩出來得早,當詩的層次被高規格化之後,民間音樂也趨向複雜多樣,就產生了適合宴樂的長短句,也就是「詩餘」,經過晚唐溫庭筠、韋莊,五代十國馮延巳、南唐二主,宋朝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周邦彥這些大家的不斷開拓改進,才漸漸變成現在這個樣子。而我們知道古體詩是不講究平仄的,在中唐時期白居易、劉禹錫他們的詩詞開始靈活起來,開始取代樂府詩成為民間演唱主流。
  • 講究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嗎?你怎麼看?
    前言 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有的人認為有平仄的格律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格,有怎麼看? 根據不同的條件,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一個認為這種看法不對,一個認為這個看法有道理。為什麼這樣講呢?
  • 李清照的《分得知字》是古體詩嗎
    還是這是一首古體詩?出律就是古體詩,所以題主這樣問是不對的。也許題主認為李清照可能是想寫一首格律詩,結果沒寫好導致出律?可出律就是古體詩,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而且李清照寫詩本來隨心。初唐格律體興起之後,古體詩依然生機勃勃,並不是只有當時代的李白的歌行體。一直到今天,每個朝代中的詩歌創作,古體詩依然是主流。近體格律詩是在大眾古體詩創作上的一種提純,是一種少數派。雖然少,但是佔據了高端話語權,因為高層文人使用近體格律詩。
  • 格律詩是不是都要按照平仄格律來創作?
    因為平仄一說是在則天皇帝時期提出來的,近體格律詩的規則也是在這以後慢慢嚴格、規範化。而平水韻是在宋朝時期根據唐韻整理而成,雖然一脈相承,但是發生發音平仄變化也非常正常。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格律體的規範問題。初唐、盛唐之時,本身格律體也在歸納進化之中,出現不符合平仄格律的詩是極為正常的。
  • 作詩詞格律平仄很重要嗎?
    格律體則出現在魏晉南北朝後期,大量文人開始追求音律的優美和辭藻的工巧,在唐朝基本定型。這是音韻學發展到一定時期的必然產物。詩人們總結出一整套完整的平仄規律,以及韻腳,讓後學者通過學習格律知識輕而易舉地寫出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詩歌。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從王維、李白的五七言作品看唐朝平仄格律的發展
    有朋友問:王維的五言詩有格律嗎?這個問題該怎麼回答呢?什麼是格律?按照原意來說,是格調和音律。格律詩出來之後,古風創作也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為中國古詩的兩大體裁(近體詩、古體詩),二者一直是共同發展,齊頭並進。完全不是競爭關係。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