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快訊 | 10月8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Louise Glück),獲獎理由是「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露易絲·格呂克1943年出生於紐約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在長島長大,曾就讀於薩拉·勞倫斯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曾在多所大學任教。1984年後,一直任教於威廉士學院,現執教於耶魯大學。1999年,她當選為美國詩歌學會理事,2003年,當選為美國第12屆桂冠詩人,遍獲各種詩歌獎項。
格麗克的詩以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見長,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家庭生活、親密關係是她寫作的主題和重點,同時也著重創傷、欲望以及自然書寫,並以書寫孤獨、苦澀和寂寞的坦誠態度著稱。
露易絲·格呂克的主要作品包括:詩集《初生兒》(1968,處女作),《沼澤上的房屋》(1975),《阿喀琉斯的勝利》(1985)(此書獲美國國家書評界獎),《阿勒山》(1990)(此書獲美國國會圖書館的R·J·波比特國家詩歌獎),《野鳶尾》(1992)(此書獲普利茲詩歌獎和美國詩歌協會的W·C·威廉士獎),《草地》(1996),《新生》(1999)(此書獲《紐約客》雜誌的詩歌書籍獎),《七個時代》(2001)等,及散文集《證明與理論:詩歌隨筆》(1994)。
露易絲·格麗克詩集曾被引入中國
從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算起,世界文壇這一重要獎項已走到第120個年頭,共有117位作家獲得該獎項。與其它獎項不同的是,諾貝爾文學獎曾因醜聞而停擺。
2017年11月,與頒獎機構瑞典學院關係密切的一名文化名流,被控在過去20多年間,對多名女性實施性侵。此事在瑞典一直處於熱烈討論中,但到2018年4月這一性侵事件開始升級,將瑞典學院捲入其中,因此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並未如期頒發,而是在2019年一次性頒出2018年、2019年兩個年度的諾獎得主,分別為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編劇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分析人士稱,這兩位作家的獲獎,標誌著醜聞之後重新啟動的諾貝爾文學獎更加保守,更以歐洲中心,更加注重作家作品的分量。像2016年將獎項頒給歌手鮑勃·迪倫那樣的轟動事件,可能近些年不再發生。
不過,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布後,《衛報》就刊登了一篇題為《諾獎承諾減少歐洲中心主義,卻選出了兩位來自歐洲的獲獎者?》的文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就是一個「歐洲獎」,並對瑞典文學院發問:「他們對作家的探究有多勤勉?諾獎委員會有多博學?諾貝爾文學獎的全球認知度到底有多高?」
因此,此次路易絲·格魯克的獲獎是出乎意料的。在英國博彩公司Nicer Odds公布的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賠率榜上,路易絲·格魯克的排名並不靠前,也並非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卡夫卡文學獎」的獲得者(米蘭·昆德拉),更幾乎沒有出現在此前媒體預測的熱門人選中。
露易絲·格麗克
諾獎文學獎評審團主席Anders Olsson在宣布獎項時表示,作家本人得知這個消息都覺得十分驚訝。這或許意味著,諾貝爾文學獎開始逐漸走出緋聞的陰霾,也可能代表著瑞典文學院接受了公眾的意見。
至於評選標準,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Anders Olsson)在諾貝爾獎官方推特帳號上稱:「整個評選委員會唯一考慮的因素就是文學價值。我們已經爭論了很多年,文學價值到底該如何評定。我們在各個大學都展開了討論,以期能給所謂『寫作』下一個寬泛的定義。因此我們有賴於各個機構和個人來共同提名獲獎者。」
10月5日至7日,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已分別揭曉,剩餘獎項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分別於9日和12日陸續揭曉。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
(鈦媒體編輯石萬佳整理,部分參考自新京報、北京青年報、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