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湘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幻想兒童文學的先驅之作。自1865年首次出版以來,愛麗絲的奇境故事已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西方,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讀過它,《愛麗絲夢遊仙境》被很多人譽為除了《聖經》和莎士比亞的作品,排名第三的文學作品。150多年來,它的故事令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著迷。
因為陪著姐姐坐在河邊無所事事,也因為強烈的好奇心,愛麗絲緊追著那隻奇怪的「懷表兔子」,跌落兔子洞,在那裡她遇見了一群奇妙的朋友,開啟了一段神奇國度的冒險。
「兔子洞」成為孩子們穿越真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的最有趣的通道,也許,正是因為有了「兔子洞」的啟發,才有《獅子、女巫和魔衣櫥》中的「魔衣櫥」,才有《哈利·波特》中的「9又3/4」站臺,孩子們經由這樣的通道,就此擺脫平常的生活,進入不平常的世界:或者經歷甜蜜美好的童話故事,或者經歷緊張刺激的魔幻故事,或者經歷莫名其妙的荒誕故事,生活從此變得與眾不同。
《愛麗絲夢遊仙境》也是經典的兒童成長小說,作家從兒童視角出發,用誇張的想像、幽默的語言、荒誕的情節,塑造了一個生動真實的兒童形象,講述了一個離奇有趣的幻想故事。
姐姐在看一本「既沒有畫兒、也沒有對話的書」,愛麗絲覺得,「這樣的書看它幹什麼呢」,這的確是孩子們才會有的反應。「不管四七二十八,愛麗絲立刻就跟進洞去,也不想想這輩子能否再出來」,這也是冒冒失失的孩子才會做的事。愛麗絲同各種動物「自自然然地談起話來,熟得好像從小就認得他們似的」,這也是孩子們的正常反應。
遇到奇怪的事、好奇的事會感到奇怪或者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遇到困難會哭、遇到可怕的事會害怕也是孩子們的權利。
但是,哭過自省過,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該運用理智、智慧和方法的時候也需要異常的勇敢和堅定。
在書中,看到奇怪的槌球比賽,愛麗絲會發現裡面的「不公道、沒規矩」和隨心所欲;面對公爵夫人她會回嘴說:「我有思考的權利。」面對紅心皇帝和皇后,她也不再害怕和彷徨,而是勇敢地講道理,最後發出「誰在乎你們?你們不就是一幅紙牌」的喊聲。
《愛麗絲夢遊仙境》同時還是一個具有哲理、充滿邏輯思辨意義的寓言故事。也許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些哲理和邏輯不太容易發現,但相信成年人放下自己的「大人」包袱,應該可以讀得懂。
例如公爵夫人嚷出來的那句話「要是天下人都瞧瞧自己做的事,那麼地球就要比現在轉得快得多了」。
例如愛麗絲和柴郡貓的對話:
「請您告訴我,我應該往哪條路走呢?」
「那多半要看你想到哪兒去。」貓說。
「我倒不在乎到哪兒去——」愛麗絲說。
「那麼,你就不用在乎走哪條路。」貓說。
「——只要我走到什麼地方就好。」愛麗絲補充說明了一句。
「那是當然,你只要走得夠久,」貓說,「一定可會走到什麼地方的。」
作家劉易斯·卡洛爾不但是天才童話作家,還是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因此,雖然是一本為小孩子創作的書,雖然是一部「不通」的「笑話書」(趙元任語),也是一本「有意味的沒有意思」的書(周作人語)。這些「意味」、這些看似「不通」卻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有著極深刻道理的東西,可能需要孩子們反覆閱讀才能慢慢悟出來,也許也需要長成大人的我們,回頭再讀的時候慢慢品味。
我們所有成年人,就像愛麗絲的姐姐一樣,已經很久沒有去過那些「奇境」了,我們也只能閉眼坐著,半信半疑地跟隨愛麗絲進入奇境。我們都知道,只要把眼睛一睜,「模樣又會變回無味的現實。」
但是,只要讀過這個故事,所有住在奇境裡的那些閃閃發光的角色,就像我們的老朋友一樣,多年以後依然深深地鐫刻在我們的腦海裡。
日後,每一個愛麗絲都會長大,也許會變成我們現在的樣子,也許會保留她的童心與幻想,也許會長成「有意思」的大人。無論怎樣,《愛麗絲夢遊仙境》值得所有曾經的孩子,讀給現在的孩子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