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並非只是一套教義、或神學的體系,也不是只是宗教禮儀和活動,最根本是要落實到每天真實的生活中。
時下,也有越來越多各地的牧者強調這一點,並且幫助和引導信徒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很多信仰的困惑和問題。
日前,筆者有幸在上海參加了一個小組活動,一位60多歲的牧者與細胞小組的成員們彼此交流交通,並針對弟兄姐妹們在生活、工作和信仰上所提出的問題給與解答。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到很多亮光,分享出來與大家共饗。
一位姊妹問:我和我的男朋友在教會服事中相識相愛,也感受到上帝的帶領,因此現在很想步入到婚姻的殿堂。但是,我的父母不是基督徒,他們更多從實際的角度出發,尤其看到我男朋友的經濟實力不行,所以一直不同意我們結婚,並且想把我們分開,我們該如何面對和處理呢?
答:首先你需要知道,父母不讓你們結婚,他們的動機是好的——他們希望你更加幸福。
我也有女兒,當我的女兒要嫁人時,我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因為我要確保我女兒的幸福。父母會覺得,本來我養了你二三十年,但是因為信仰,你跟我疏遠了,然後現在又來了一個和你一樣是你教會的人,好像要跟我搶女兒一樣,所以你們需要平衡教會和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對教會產生看法,不是因為教會做得好或是不好,他們對教會只是聽說,而他們唯一能接觸教會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女兒。
聖經裡說:「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裡,被眾人所知道的、所念誦的。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借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林後3:2-3)」。對父母來說,我們就是他們的書信。父母不會自己拿著聖經去讀,但是他們會通過兒女來認識教會、認識聖經,他們通過我們的生活和言行舉止來認識神。所以作為女兒要給父母一個確信:雖然我信仰了,但我是更加愛你們的。
至於怎麼確信,這個需要學習,需要讓自己變得更加有技巧,也需要思考。你和爸爸的關係親近還是和媽媽的關係更親近呢?(姐妹回答:爸爸)。那麼當你爸爸說「你真是我最愛的女兒」的時候,你有沒有回應他「我也很愛你」呢?你們這是在做一個遊戲,當你爸爸在說愛你的時候,你要給他一個反饋,讓他知道你也愛他。當你爸爸發現那位弟兄也同樣愛你,只是以另一種不同的形式在愛你、當父母和女兒之間恢復信任的關係時,這個弟兄才可能融入進來。
可以找一些機會,讓父母確信你是愛他們的,要表達這份愛,而且需要反覆的表達,並不是一次就結束了。也要尋求神的旨意,要多多禱告,因為神工作的話是沒有人可以阻擋的。
一位弟兄問:有時希望禱告完後就可以立刻成就,禱告和努力去做怎麼平衡?怎麼知道是否是神的旨意呢?
答:有句經文是deal all about,就是用你所有的一切來面對。這個問題上答案有類似:需要禱告,也需要做。
聖經不是很厚,聖經給的是普遍的原則。裡面沒有記載很多的細節。比如說結婚,聖經裡面沒有說誰是我的配偶,但聖經給出了婚姻的基本原則。所以跟著那樣去做,就會蒙福。還有很多聖經直接都說了不要去做,那就不要去做,不要再去問什麼是神的旨意。
我們看舊約巴蘭的例子。當外邦的王拿財寶讓巴蘭去咒詛以色列百姓的時候,這時作為神的先知是不需要禱告的,是顯而易見不應該去的,禱告就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巴蘭向神禱告了,第一次神說不可以。第二次給了更多財寶,巴蘭又去禱告了,神又告訴他不要去。第三次去禱告的時候神說"you dare to go then go",意思是你如果敢去的話就去吧!可是在在去的路上驢都開口說話了,神借著這樣奇怪的事情告訴巴蘭你就不該去。其實,這裡的巴蘭開始就不該去禱告,說要在這個事情上去尋求神的旨意。 他其實只是被錢財迷惑了,用這種事情來模糊神的原則,巴蘭對我們基督徒是個警告,我們不要口口聲聲問什麼是神的旨意,但其實是想違背聖經中的原則。
聖經沒有很多講到特指具體的事情,但裡面有很多原則性的指導,生活要符合這些原則,要使用自己的頭腦。我們應該禱告的是在這件事上神的話語教導我應該怎麼做。
推薦大家多讀聖經的箴言,一共有31章,每年最多的月有31天,每天讀一章。可以禱告從這一章經文裡面學習怎麼處理今天的一個事情的原則。這樣一年365天下來就會很不一樣。
神給我們聖經不止是禮拜天看的,平時也需要學習應用,生活的原則在聖經裡面都有了答案。
一個姐妹問:個人需要無條件順服教會嗎?可以對牧師提問題嗎?如果聽牧師的主日講道感到沒恩典,怎麼辦?我可以說出我的真實意見嗎?
答:問的問題要取決於自己的動機,比如可以這樣問:「牧師你這種做法的聖經依據是什麼,可以和我講講嗎?」也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過去一周你為自己的牧師禱告有多少呢?」我們需要為牧師禱告。羅馬書12章裡面講到了恩賜,都是基督的肢體。
關於講道,首先我們要知道無論是誰講道,我們需要幫助牧師明白恩賜,有人的恩賜可能是牧會,有人的恩賜可能是講道。面對這個事情,不要人為和水平的對待牧師,真的覺得講道是個問題,那要通過教會的領導層面進行溝通,也要為這個事情禱告。比如就我個人而言,我自己的恩賜在於牧會,一對一的商談,而不在於講道。但是作為牧師有時需要講道,那我會花很多時間好好準備。
同時,我們禮拜不只是聽牧師講道,而是聽神的話語,雖然我沒有恩典,但應當顧及別人的需要,每個人聽後的感受都不一樣。有時我講完道,有的人說有恩典,有的人說沒恩典,每個人聽後的感受都不一樣,我作為牧師要很客觀的看待和接受,當然也要努力讓講道變得更有質量和恩膏。而信徒也要在禮拜之前努力為自己和自己的態度禱告,懇求神「讓我今天聽到主的聲音」。
講道是主日崇拜的一部分,主日崇拜還包括和弟兄姐妹的敬拜,交通。我們常常會有期待想得到什麼,但這樣很容易有失望,有時一定會遇到這種情況。禮拜前需要多為牧師禱告,求神對自己的牧師說話,然後牧師才能對我們說話。去敬拜時,通過詩歌、禱告和弟兄姐妹享受天上的敬拜,不能有太多的期待。然後,在神面前彼此鼓勵也是很重要的。我聽說過一個真實的案例,英國一個教會的牧師開始講道不是很好,但是整個教會都在為他禱告,過了幾年之後,那個人講道裡面充滿了神的能力。牧師也要知道自己靈命沒有長進時講道是很粗糙的,因此生命才能影響生命。
中國教會習慣把牧師放在很高的位置。一方面,我認為,我們需要尊重的是神給的那個位置,看舊約裡面掃羅追殺大衛,大衛有兩次機會殺死掃羅,但是大衛不殺不是因為掃羅這個人是好還是壞,是因為他是神膏立的人,不因為人的好與不好、自己喜歡還是恨惡,而是因為敬畏神。一方面,也不要高抬人,否則跌得會越慘。撒旦也拿這個來攻擊教會、攻擊牧師被抬高的教會。在美國可以看到有不少大型教會,因為牧者跌倒,整個教會很快就毀壞了。為了保護自己的牧者,也不能把牧者放在過高的位置。
一個地下問題:我發現,自己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知道這是自卑還是驕傲?怎麼找到自我、活出自我呢?
答:請先讀一下羅馬書12:1-3:「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第一要將自己作為活祭:祭是死的,怎麼又是活的呢?這裡看似有矛盾。路加福音9:23「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為什麼說天天背自己的十字架呢?我們要仔細看聖經。什麼人會背十字架呢?不僅是罪人,而且是要釘十字架的人背十字架,是犯了很嚴重的罪的人。活祭就是天天背十字架,每天預備將自己釘在十字架上。
這裡的效法原文是時髦(fashion)的意思,不要讓世界的時髦控制了自己。自己要對世界死了,對神活著,不要讓世界擠壓自己。這裡有誰早上起來要說今天我要犯罪了。我們沒有一個人會這樣想,但是為什麼每天還會犯罪呢?犯罪是因為我們讓世界擠壓,所以頭腦裡面需要更新。我們腦袋裡每天都有垃圾進來垃圾出來(Rubbish in rubbish out),所以我們每天都要思想神的話語,需要讓神的想法進來而不是世界的想法。
信主後的成長不是一夜之間,我有兩個孫子孫女,我不能要求一歲的孩子說七歲的話,每個人都不一樣對待,這個跟基督徒成長一樣,需要時間。出埃及記看地圖的話,有一個七天可以走完的道路,但是出埃及時神為什麼這麼遠繞,有人回答說是不是因為怕那條路上會遇到打仗害怕百姓返回去,但即使繞道也是要同樣的打仗,因為還沒成長到那個地步,需要在那裡進行四十天的訓練。靈命成長也是一樣,不要心急。
在羅馬書12:3,原文思想(think)用了四次。出現了四次思想,就是說你的頭腦很重要,看自己不要過於當看的——驕傲就是過於當看的,我們是神創造的。自卑呢?自己看不起自己,潛在的意思就是認為神犯了錯誤,創造了不夠好的自己,以為自己比神更加了解自己。是神創造了你,重要的是不要比較,比較的時候永遠都會發現有人比自己優秀有人比自己差。
聖經中按才受託的比喻,有些牧師在講道時會盯著給了一千兩銀子的,但是這個比喻的核心不是在這裡。給了五千兩銀子的賺了五千,主人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可以進來享受主人的快樂;兩千兩銀子的賺了兩千,主人的稱讚也是一樣。主人這樣公平嗎?我們看這裡稱讚的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在良善和忠心上是一樣的。good和god是同一個詞根,good都是從神而來的。在這裡主人不看量是看質,良善都是來自與神的。神給的,如果使用得忠心,神不會這樣比較你賺得多還是少。
聖經裡說「多給的多收少給的少收」,如果神給我的比較少要很慶幸,這樣神要求的就不會太多了。要去忠心的使用神給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