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90後關於體育課的校園記憶,似乎充斥著「體育老師怎麼總生病」的疑問,文化課佔用體育課時間的情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大家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表明: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25+年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以及耐力等各項身體素質全面下滑;在全國中小學中,近視眼和肥胖的比例仍不斷上升!
相比之下,一直以「運動第一,學習第二」為教育宗旨的英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似乎更有遠見。「少年強,則中國強」的口號仍然擲地有聲,中國少年究竟該如何「更強」,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話題。無疑,「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是最好的答案。
北大校長蔡元培曾表示體育是人格健全內分的「四育」之首,清華教授馬約翰稱清華人是「無體育,不清華」。體育與教育不分家,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除了增強體質外,體育如何教育影響青少年的成長。
01體育的強大內核:挫折教育
大多數家長理解的「體育課」,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協調、靈敏、平衡、力量等素質,這些毫無疑問,但這僅僅是體育一件「誘人的外衣」。實際上,體育真正強大的內核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並不是將孩子丟到困難、貧瘠、孤獨的氛圍中磨鍊,而是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有計劃、有規律的引導教育孩子如何應對困難、消化情緒、解決問題。
例如,在動因體育的運動課中,每個孩子都會遇到不同的情況,有放棄電子遊戲的不情願,有體力不支的疲勞,有比賽上場前的膽怯,有意外摔倒磕碰的疼痛,有發揮失常的遺憾.....
但是這些場景,都是孩子們需要經歷的,在教練的關心、鼓勵和指導下,孩子們將逐漸建立強大堅固的內心,逐漸成為陽光自信的大孩子。
如果孩子能承受挫折的限度是X ,在X內就是恰到好處的挫折,超過X就會形成創傷。那麼,我們相信一堂趣味的運動課,一場共同進退的比賽,就完美地存在於X的區間裡。參與體育的過程,就是那個剛剛好的挫折。
02體育的獨特體驗:模擬人生
在西方的精英教育中,體育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核心的內容。全世界中學中,最讓人神往的英國伊頓公學,其傳達出的教育理念是:體育的本質就是人格的教育,在體育中包括了團隊合作,堅持不懈,崇尚榮譽,體育的核心就是人格的塑造。
體育活動實際上修煉的是孩子的內在,培養的是他們在團隊活動中的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同時也通過體育活動為孩子創造吃苦和領會失敗的機會。
在體育運動中,每個人都要學習合作,學會競爭,以平常心態去面對成功和失敗,這種的體驗就是今後在社會中的真實體驗。體育就是最好的人生和職場模擬體驗。
孩子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找到參與感和歸屬感,對於團隊協作的體驗會深深影響整個人生。在與動因小學員的溝通中,我們也發現很多孩子在課程中最大的收穫在於: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打球的快樂。
體育教育的影響是多維的,健康的體魄給孩子們充沛的精力與開闊的思維,體育運動本身的特殊性,讓孩子們更有實力贏得出色的人生。體育教育,讓青少年既可以陽光下快樂的像個孩子,又能夠在風雨中像個堅強的大人。
*文中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 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