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偶像的發展,為何我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國民級虛擬偶像IP」

2021-01-05 科技耳目

前段時間,虛擬直播平臺克拉克拉聯合微博、奇光企業、HIDII嗨的、超次元等上十家企業發成立了一支虛擬偶像發展基金,預計投入價值一億的資源,來培育和推廣屬於自己的虛擬偶像IP。

但這註定是一條崎嶇艱難的路。為什麼這麼說?虛擬偶像最早發源於日本的現象級IP-初音未來,然熱即使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初音能如此紅火也是在非常偶然的因素中達成的,這也是難以複製的。

首先,克拉克拉推動這個虛擬偶像發展基金是試圖用資本去推廣打造出一個虛擬偶像IP,但這樣的由資本打造的虛擬偶像是沒有靈魂的。那麼,本質上只是一個調音軟體的初音未來的靈魂是什麼呢?是哪一個個自發性的作曲者、作詞者、編曲、調教師甚至是動畫製作和繪師,他們讓初音未來成為了一個展現他們才能的【明星】,這樣源源不斷的民間創作者比起冷冰冰的資本推動能讓虛擬偶像成為一個"人"。

一個個才華橫溢的創作者確立了初音未來的形象,但是如果止步於此,初音是不可能成為現在這個現象級的IP的,成就她的是一個偶發性的事件,那就是著名的"初音未來的消失"。

在07年10月14日,日本的TBS電視臺在一檔延續了20多年的節目中對初音未來進行了有失偏頗的報導,這令大量的粉絲和製作人感到不滿,然而事情並沒有就這樣結束。在網民的抗議下,TBS不但沒有進行道歉甚至在10月17日發生了搜索平臺中初音未來消失的事件。這讓【傳統傳媒VS網民】的陰謀論一時佔據了大量版面,令不少原本並沒有接觸過初音未來的人們也開始去關注這一件事,導致初音未來成為了當時網絡上的熱門話題。最後,隨著以《初音未來的消失》為名的PV在Niconico上大火,初音未來正式成為國民級偶像IP。

那麼我們有沒有嘗試過去打造屬於自己的初音未來呢?那肯定是有的,我們曾經有過華夏動漫製作的【紫嫣】,甚至是《誅仙》中的【雪琪】,但這些形象都和【虛擬偶像】的成功之路相差甚遠。因為最基本的要素就不具備:根本沒有圍觀群眾投入到這些偶像的創作之中,再創作更是無從談起。無法讓圍觀群眾產生參與感,是此前虛擬偶像最大的失敗原因。

回到克拉克拉的扶持計劃,它是意圖為該角色的原創者提供一個曝光及推廣的平臺和資金,預計扶持角色接近1000位,這解決了原創者的面臨的成本高和變現難的難題。然而,這還是難以打造一個初音未來級的虛擬偶像IP的,因為參與到這些角色創作的依然只有他們的原作者,沒有一個個才華橫溢的創作者去對角色進行再創作,讓所有人都參與到創造這個角色裡面,從而產生足夠的互動感。

在日本【初音未來的消失】事件讓無數有才華的創作人聚集起來投入了初音未來的創作之中,那麼在中國,那個觸發點又在哪裡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看好虛擬偶像?
    最終虛擬偶像的商業模式也接近傳統偶像相關的商業模式,需要通過粉絲經濟變現。第二層次,數量相對會更多一些,也是今天整個市場漲得最快的一部分,就是虛擬主播。虛擬主播對技術的要求相對沒有那麼高,表現在產品和內容上面,以娛樂和電商直播為主。商業模式主要是電商帶貨和虛擬禮物打賞。第三個層次,我們相信,沿著這條技術和內容的發展軌跡,大概率會誕生一個基於虛擬形象的社交平臺。
  • 虛擬偶像群體崛起,當我們談論虛擬偶像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年,虛擬正在走近現實。 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最普通的圈外人也開始知曉虛擬偶像。一位名為「緋赤艾利歐」的日本虛擬主播在B站直播間僅用一天,就達到了3000位艦長的成就,創造了90多萬營收。 隨著更多資本和利益方的進入,愛奇藝今年甚至推出了一檔虛擬偶像選秀節目《跨次元新星》。
  • 長草顏糰子五歲了,它只是國民心中的虛擬偶像?
    隨著熊本熊、初音未來等虛擬偶像的全球火爆,IP形象的商業價值也進入了爆發期,作為中國的虛擬偶像的代表,長草顏糰子也迎來了自己的高速發展期,從2016年開始,就被邀請入駐各大平臺,成為一個具有人性化特徵的卡通形象,也在全網獲得了數百萬的粉絲追捧,同時也和數十個知名品牌形成了合作,打造了上百種授權商品,成為行業內的商業標杆。
  • 為什麼我們看好虛擬偶像?| 峰瑞研究所
    / 03 / 虛擬偶像市場的新變化 看起來,日本虛擬偶像的現狀並沒有那麼樂觀,但我們發現,最近一些新的變化,給我們一些新的希望,尤其是當其和中國具體市場環境結合來看,這裡面還是蘊含了大的機會。 首先,我們處在一個技術變革的拐點。
  • 在A站,成為虛擬偶像
    長達四個小時的直播表演背後,是A站與虛擬技術公司的積極合作,對數量龐大的實時動捕與演唱會流程進行了優化。信息科技飛速發展,對虛擬與真實交互對年輕人群的吸引力持續疊加,虛擬偶像產業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目光,其中A站正扮演重要角色。
  • 中國虛擬偶像/虛擬人IP全掃描:形象篇
    編輯導讀:近些年,虛擬偶像層出不窮,成為IP和商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虛擬偶像產業的繁榮發展,其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也遠超從前,虛擬演出、虛擬帶貨、虛擬教育等等。本文作者將從形象這一角度切入,對中國虛擬偶像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掘金「虛擬偶像」
    很多網友好奇,洛天依這次表演屬於全息投影還是VR技術,現場觀眾是否能看到舞臺上的天依和絢麗的舞臺。洛天依團隊稱,現場是看不到的。我們用的是AR,AR技術無法直接在空氣中成像,它需要通過某一個設備觀看效果,所以現場需要用到AR攝像機。實際上收錄時方錦龍老師是看不到洛天依的,團隊會告訴方錦龍洛天依大概的位置,提醒方老師可以跟天依進行互動。
  • 中國虛擬偶像/虛擬人IP全掃描:形象篇
    次世文化的創始人私信告訴我:翎的文化淵源其實是梅派京劇,未來在虛擬演出時也將結合京劇,這將讓翎的藝術演出非常獨特驚豔。他還有一個有趣的觀點,認為自己做的是虛擬人,不是「虛擬偶像」,不會用虛擬偶像來定義翎。
  • 虛擬偶像要出道,留給「偶像練習生們」的時間不多了?
    編輯導讀:近些年,虛擬偶像層出不窮,成為IP和商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相比於真人偶像,虛擬主播在可控性、風險性和成本方面更具有優勢,引起了各大平臺的關注和扶持。但虛擬偶像直播的不足也仍然很明顯,效果看起來不夠好,市場接納度一般……虛擬偶像未來如何發展?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
  • 虛擬偶像和他的聲音造物主們
    巧合的是,這兩位身上都聚集著關於「偶像」的爭議。去年鹿晗突然宣布脫單,曾引發其部分粉絲的出走,有文章分析這是因為鹿晗沒有認清自己的偶像的首要身份,而作為偶像,就有其「能」與「不能」。另一邊,偶像王菊,正在被大眾以近乎狂歡的方式創造出來。可以看到,在一個個爆款綜藝的教育之下,偶像這個詞正在逐漸和演員、藝人劃清界限,偶像文化也在逐步走向專業化。
  • 為何中國虛擬偶像產業無法復刻日本模式?
    中國推出的虛擬偶像外在形象受日漫風格影響大,推出的虛擬偶像大多模仿日本風格和發展模式,忽略了兩國在受眾基礎和文化基礎上的差異。因此,這也是虛擬偶像在國內的早期發展並不順利的原因之一。劉子正說道:「國內市場也有大量照著日本的模子去打造的虛擬偶像,洛天依就是初音的翻版,但是這是唯一一個相對成功的例子。其他很多公司也想這樣去做,但是並沒有成功。
  • 虛擬偶像是藝人資本化的最終形態嗎?
    考慮到第一代虛擬偶像如初音、洛天依等均是隨著B站一起成長的,後來者選擇在B站發展順理成章。 初音們也見證了虛擬偶像從小眾到主流的變化過程。自2018年虛擬偶像熱以來,越來越多的主流平臺開始接納虛擬偶像。愛奇藝做起了虛擬偶像選拔的節目,連長期收割男團女團紅利的樂華娛樂也在近期推出了一組虛擬偶像女團。
  • 虛擬偶像,B站打開「摺疊空間」
    來源 / 鏡像娛樂 如果說2019年是虛擬偶像元年,那麼2020年,「虛擬偶像」已然成為年度熱詞,愈發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曾屬於小群體的愛好,正藉助綜藝、線下演唱會、視頻網站向更大的圈層滲透。上周六,B站舉辦BML-VR2020,直播在線人氣峰值突破1087萬,或許正是虛擬偶像影響力擴大的佐證。
  • 遊戲才是虛擬偶像的賺錢工具
    小眾的音樂遊戲,大眾的虛擬偶像狹義上的虛擬偶像遊戲特指以打歌為主的音樂遊戲,廣義上的虛擬偶像遊戲還包括戀愛AVG、RPG遊戲中以偶像人設劇情為賣點的乙女向遊戲。遊戲公司做虛擬偶像具備先天優勢不同於演藝虛擬偶像和虛擬主播,基於遊戲的虛擬偶像沒有真人偶像的歷史包袱,是最原生的虛擬偶像。
  • 『虛擬偶像』如何掏空Z世代的錢包?
    作為「二次元」大家庭的成員,「虛擬偶像」並非在2020年才爆發,而是早已出現在各位「老二次元」粉絲的歷史記錄裡了。下面我們巡禮一波你可能注意過也可能沒注意到的那些知名「虛擬偶像」們: (1)2007年:『初音未來』,參上!
  • 虛擬偶像進軍綜藝市場,虛擬造星時代已來?
    作為國內首檔虛擬偶像選秀節目,《跨次元新星》的出現是對國內虛擬偶像的一次熱度曝光,也是虛擬偶像綜藝的一次試水。虛擬造星的背後,是以虛擬偶像為載體的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是圍繞現實的界線已然模糊。該公司根據市場需求,還相應推出了英文和中文版本的「初音未來」音源庫。虛擬偶像的角色性成為主要的賣點,推動了衍生的音樂遊戲和周邊手辦的開發。
  • 樂華推首個虛擬女團A-SOUL:偶像經紀公司布局虛擬偶像的時機到了嗎?
    對這一階段的偶像經紀公司來說,vTuber等新虛擬偶像類型的出現,其中涉及到的中之人培養、直播交互等各環節,更有真人藝人經紀公司參與的空間。也就是說,真人藝人經紀公司在這一輪的虛擬偶像風口下,能夠將這一產品拉到自己更熟悉的泛娛樂領域,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事實上,正如本土二次元與海外vTuber的發展,本土企業勢虛擬偶像的崛起已是必然趨勢。
  • 虛擬偶像PK現實偶像,哪個更能發揮粉絲經濟效應?
    根據《2020年中國粉絲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現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顯示,追星群體的年齡趨於年輕化。"90後"群體中追星族佔比僅26.78%,"95後"中的比例上升至50.82%,而"00後"則有7成認為自己屬於追星一族。而Z世代對二次元事物的喜愛度更甚。根據艾瑞數據統計,2019年中國動漫行業總產值達到1981億,泛二次元用戶規模達到3.9億。
  • 從動畫角色到虛擬偶像 如何打通IP角色產業閉環?
    與此同時,騰訊視頻還包下了位於武漢、宜昌、蘇州三地的戶外廣告大屏,與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一道為魏無羨舉辦了盛大的線下生日會,更是徹底點燃了廣大「魔道粉」的熱情。  在二次元市場領域,這其實就是虛擬偶像的一種孵化方式:通過動畫等文創內容形式儘可能放大IP的影響力,並將其中的人氣角色進行虛擬偶像的運作——被稱為「元祖虛擬偶像」、登場於1982年經典TV動畫《超時空要塞》的林明美,即是這種虛擬偶像孵化方式的典型代表。它與虛擬歌手、虛擬主播一樣,都是當下虛擬偶像人物形象的主要來源,亦是二次元相關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必然出現的結果。
  • 當AI技術遇上明星 未來虛擬偶像大有可為?
    這些二次元虛擬偶像圈粉不斷,甚至還獲得品牌青睞推出定製產品。以初音未來為例,代言、授權產品種類從網際網路、時裝、汽車到生活用品,世界各地都有其蹤跡,就連國內,手機(紅米Note4X)、手遊(《初音速》、《神無月》)也看到了她的身影。沒有形象的語音助手SIRI你會崇拜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