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地方的文化。
近日,省政府正式公布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及保護範圍,共有65處(含6處拓展項目)上榜,其中我市有6處。
記者從名單中看到,我市入選的文物保護單位中,
古遺址2處:
分別為位於福鼎市疊石鄉竹陽村銀硐自然村的竹洋銀硐遺址,位於周寧縣浦源鎮麻嶺村的麻嶺巡檢司遺址;
古墓葬1處:
為位於福安市潭頭鎮富羅坂村的郭鳴琳墓;
古建築3處:
分別為位於福鼎市疊石鄉疊石村的疊石關隘,位於壽寧縣芹洋鄉九嶺村、官路洋村、山頭村的九嶺古道,位於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的浦源林公宮。
據悉,竹洋銀硐遺址屬宋代官營玉林場採礦場,開採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為銀鉛銅並產的礦冶遺址,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共發現15處採礦點。採礦方式為選擇富礦地帶,採取燒爆法與工具開鑿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開採。遺留的礦硐,多為一處一硐,少數為一處二硐,硐內一般由巷道和硐廳所構成。已探知的礦硐最長超過95米,硐廳最大接近190平方米。保護範圍為遺址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麻嶺巡檢司遺址由分別位於天池塘西北側的元代巡檢司遺址和東南側的明代巡檢司遺址組成。西側遺址,建於至元十八年(1281),坐北朝南,前後兩間,佔地面積190平方米。東側遺址,建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坐西朝東,平面呈「品」字型,佔地面積450平方米。兩處巡檢司遺址均存石砌牆體,原建築平面布局保存完整。麻嶺古道及道上古亭為附屬文物。保護範圍東至浦源鎮麻嶺村,西至泗橋鄉302省道與麻嶺古道交匯處,全程5公裡,中心線分別向兩側各延伸100米。
郭鳴琳(1567―1628),福安人。官至靖江王府左長史。明代著名散文家,著有《東皋小稿》等書。郭鳴琳墓始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總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墓坐西向東,平面呈「風」字形,整體氣勢恢宏。從東向西依次為神道碑、小牌坊、大牌坊、墓體,全部使用花崗巖石構築。墓丘前築有墓亭,立記載郭鳴琳生平事跡的墓志銘、處世行略、墓陵四至以及祭田的碑文四通。保護範圍以墓頭碑至大牌坊為中軸向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小牌坊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墓道碑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
疊石關隘位於閩浙交界處,五代閩國為防備吳越國而建,明清時設有疊石汛。關門地處隘門山、牛脖子山南北夾峙的V字形隘口,20世紀五六十年代因公路建設而拆除;現狀保存南北兩側關牆、烽火臺等,關牆南北走向,全長約83.5米,其中北段斜長39米、殘高2.9米,南段斜長32米、殘高2.7米,以塊石砌面、碎石山土填充,依山體斜面堆砌而成。烽火臺位於南側牛脖子山的山崗上,距關口約190米。保護範圍為關隘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
九嶺古道始築於宋代,歷代有修。古道沿九嶺山腰蜿蜒而行,始於九嶺溪橋頭,終於石馬洋,呈「西南—東北」走向,總長5440米,寬約1.2~1.8米,以碎石塊沿山形地貌鋪設而成。九嶺古道是古時壽寧縣通往平溪、政和的重要通道。保護範圍為古道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
浦源林公宮始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1),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坐東南向西北,由前坪、戲樓、天井兩側雙層廂房、主殿組成,建築面積265.6平方米。主殿單簷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抬梁穿鬥混合式構架。主殿設有神龕供奉林公忠平主塑像,兩側存清道光二十年(1840)繪製的《西遊記》壁畫10幅。保護範圍為建築外圍牆四周各向外延20米。
閩東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