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
數千年的積澱,遺留下為數眾多的名勝古蹟。
古縣遺址、市廛私墟,
靈山古剎、亭臺樓閣,
古道船埠、前賢故居,
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具有珍貴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這其中有一部分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咱們就來盤點其中的一部分。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泉港土坑村古建築群
泉港土坑村古建築群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該建築群由八組古建築組成,分別是:百萬大厝、施布當鋪、肇元進士第、長春堂藥鋪、萬捷十三行、繡花樓、來鋪當鋪、建珍大厝。該古建築群由當地海商劉氏家族興建,自清代乾隆年間,劉氏族人不斷建造新屋,逐漸形成以家族為紐帶、各類商業功用齊全、四橫五縱的古厝街區布局。
泉港土坑村古建築群建築面積3329平方米,佔地面積3677平方米。院落多為單進式前後廳,天井帶兩廊,均坐西北朝東南。商業建築均前門為店,後門為倉,商住兩用,布局規整有序。各建築採用紅磚紅瓦,硬山造,屋脊兩端上揚曲線造型,兩端用「燕尾脊」。建築裝飾內容、手法工藝還融合了部分西方、南洋的文化因素。
泉港土坑村古建築群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格局和形制特徵,其類型豐富、功能多樣,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土坑村自清乾隆年間以來的聚落形態及要素,見證了這一海邊村落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是閩南地區海洋貿易較為重要的歷史遺存,也是閩南紅磚建築的典型代表,具有較為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藝術價值。
土坑村以宏偉壯觀的民居古建築群,獲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誠峰東嶽廟
誠峰東嶽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誠峰村峰尾城內386號。
始建於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初名「聖母廟」。明末清初,因王忠孝抗清,遭洗劫。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大修,形成完整格局,正式冠名「靈慈宮」,並添置了數對石雕龍柱和木構藻井。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1978年,由福建省財政廳立項撥款修繕。坐北朝南,寬18米,深28米,建築面積645.71平方米。由前殿(山門)、拜亭(過亭)、兩廂和大殿組成。前殿寬五間,進深二間,為單簷歇山式。拜亭則是重簷歇山式結構,中嵌木構八角藻井,由小如意、鬥拱層疊承託,彩畫裝飾,圖案精美,整個藻井所用的1200餘塊木料構件,由卯隼穿楔而成,不用一根鐵釘,工藝極精巧。大殿寬五間,進深三間,亦為重簷歇山式結構。大殿正中神龕上方懸掛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敕授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縣楚南胡啟文」所敬立的乾隆御書「海天元後」四字鎏金匾額。正中神龕裡供奉媽祖,媽祖身著御賜的黃袍和霞帔。兩旁是被人稱為「二媽」的註生娘娘和「三媽」注花娘娘。配祀司馬聖王、武安尊王。
1984年1月,惠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泉港區成立,翌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素石樓
黃素石樓,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塗樓199號。
黃素石樓,俗稱「塗樓」,又名「定樓」、黃(守)素石樓。始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年),坐東北向西南,系黃守素、黃堂官父子歷時30多年建成的。樓高9.40米,長寬各20.80米,為石構方形平頂四合式三層樓閣。總體結構主次有別,統率有序。樓內構房36間,樓外建72間環屋,形成一個取象「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氣勢恢宏的建築,共108間正輔房屋,連庭院總長75.10米,寬73.50米,總佔地面積約54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432.64平方米。
大樓牆壁的厚度,最寬達1.40米,窄者也達0.73米,第三層面上的糯米糖水灰牆壁,四面各設有三個大小不一的窗門。三層頂樓的四面牆角,各伸出一個射擊孔的哨樓,長寬各2.80米,高3.60米樓下四壁僅在西面設一拱形石大門,外門之內再設兩重門,中門為大鐵閘,內外兩重則用優質堅固的檜木做門板,外門板包鐵皮,以防備盜賊火攻,門框上方還設有水槽,從樓內水井可隨時汲水澆灌滅火。
大樓全用方形條石砌成,就是上層糯米糖水灰混凝土,也只塗表面。樓內頂二層,用大方木樑隔為房間;每根屋簷邊的大柱都是上下相連,兩層只用一根,工藝高超。
近代詩人、書法家黃朝棟題寫聯對:「戶對帽山山不老,門迎芹水水長流;十二欄杆時得月,萬千氣象始登樓」。
1992年11月,被惠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泉港區成立,翌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5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
沙格靈慈宮
沙格靈慈宮,位於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沙格村下底樓212號。
始於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初名「聖母廟」。明末清初,因王忠孝抗清,遭洗劫。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大修,形成完整格局,正式冠名「靈慈宮」,並添置了數對石雕龍柱和木構藻井。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1978年,由福建省財政廳立項撥款修繕。坐北朝南,寬18米,深28米,總建築面積516平方米。由前殿(山門)、拜亭(過亭)、兩廂和大殿組成。前殿寬五間,進深二間,為單簷歇山式。拜亭則是重簷歇山式結構,中嵌木構八角藻井,由小如意、鬥拱層疊承託,彩畫裝飾,圖案精美,整個藻井所用的1200餘塊木料構件,由卯隼穿楔而成,不用一根鐵釘,工藝極精巧。大殿寬五間,進深三間,亦為重簷歇山式結構。大殿正中神龕上方懸掛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敕授文林郎署泉州府惠安知縣楚南胡啟文」所敬立的乾隆御書「海天元後」四字鎏金匾額。正中神龕裡供奉媽祖,媽祖身著御賜的黃袍和霞帔。兩旁是被人稱為「二媽」的註生娘娘和「三媽」注花娘娘。配祀司馬聖王、武安尊王。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山腰莊氏古民居
山腰莊氏古民居,又稱「小三房」古民居。清乾隆年間(1786),由山腰莊氏十五世祖莊大勳、莊大東堂兄弟始建,歷時三年,莊大勳為清代武舉。三座大厝相連,工藝精美,雄偉壯觀。
東座大厝:(俗稱下厝)坐北向南,與西座大厝隔防火巷相連並列,兩進三落五開間硬山式建築,面寬15.5米,進深32米,磚埕深9.4米,佔地面積641.7平方米。外圍矮牆,大門內凹,有花卉磚雕,面牆地袱石雕古樸雅致。厝整體構築均整,簡約明快大方。
西座大厝:(俗稱下厝)坐北向南,兩進三落五開間硬山式建築,面寬18.5米,深32米,前有磚埕,外周圍牆,埕深9.4米,佔地面積766平方米。大門內凹,東西牆堵磚雕精美,有鳳、麒麟、花卉如意等,面牆地袱石雕粗樸簡細。
北座大厝:(俗稱中厝)。厝始建於清,近年重修。主體建築坐北向南,一進兩落五開間硬山式建築,厝大門內凹,兩邊有浮雕,面牆地袱大方端莊,大門邊輝綠巖石雕秀美,面寬18.2米,深22.8米,前磚埕深9米,佔地面積578.76平方米。廳上懸掛「舉人賢」匾額一方,厝保存完好,總體格局清晰。
2013年列為泉州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山腰莊氏古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成古厝
大成古厝,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南埔鎮蕭厝村大成13號。
始建於清光緒七年(1881年),坐西向東。石磚木結構,由中厝、新厝、南護厝三座閩南皇宮式大厝以及護駕樓和厝前大石埕、磚埕組成,總建築面積687.67平方米,總佔地面積2390.20平方米。大厝兩側鏡面牆以雕有精緻花紋的花崗巖為基座。兩邊各用四塊細琢平整的又長又寬的花崗巖為牆裙,上用紅磚砌牆。塌壽對看堵各有四幅瑞獸、飛禽、草木、花瓶等寓意「四季平安」、「富貴吉祥」的浮雕,拙樸大方,立體感強。舊有牌匾和楹聯均毀於「文革」期間。大門前埕地有1米多高圍牆。古厝後邊是騎樓「得月樓」(書院),樓內雕梁畫棟,穿鬥抬梁式結構,鬥拱上木雕流光溢彩,工藝堪稱一流。有「雙獅戲球」「雙鳳朝牡丹」「喜上梅梢」等木雕,線條細膩,構圖精美。雀替上人物神態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因古厝位於海邊,歷經風雨及海水腐蝕,部分損壞,1948年和2008年分別由蕭繼光的後裔蕭汝信及蕭益文等捐資重葺。
蕭繼光(1849-1920年),名絨,字輝卿,號耀遠,誥授奉政大夫,是近代開發蕭厝港的先驅者,東南沿海著名的海上航運實業家(號稱「蕭百萬」)、慈善家,也是蕭厝清遠小學創辦人之一。他樂善好施,捐資建造清音寺、清德庵和路橋等,其中施厝村蘭陵橋至今猶存。
2017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
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
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三朱村後宅45號。
1926年冬,惠安縣建立共產黨組織,朱漢膺投身革命。1930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同意泉州特委和惠安縣委舉行惠安暴動。泉州特委軍委書記陳平山和特委宣傳部長、惠安縣委書記藍飛鳳在三朱準備暴動工作時,介紹朱漢膺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三朱支部,其家從此成為地下交通站。1932年2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巡視員蔡協民、惠安縣委負責人李文端等領導成立惠北抗捐大同盟,並在朱漢膺家設立指揮部。1939 年秋,被秘密停止黨籍的朱漢膺返回三朱村,重建地下交通站,使晉江、南安、惠安、莆仙黨組織與閩中特委、福建省委的聯繫保持暢通。1946年6月,中共惠安縣工委成立,縣委機關駐地設在三朱交通站。1947年10月,朱漢膺的黨籍得到恢復,並於1948年2月任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1949年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閩浙贛邊區遊擊縱隊閩中支隊惠安人民遊擊大隊大隊長兼政委。惠安縣工委和遊擊大隊以三朱為活動據點,發動群眾開展武裝鬥爭,直至1949年8 月解放惠安縣城。該交通站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洗禮,成為無數革命領導人、革命同志的家。
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由朱漢膺的父親朱鳳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續建。此後,曾分別於1950年和2017年重修。該交通站坐東北朝西南,由東西兩部分組成,磚、石、木結構,由圍牆、前埕、二進三間張和一護駕樓組成,右旁護駕為三合院式,左旁護駕為面闊二間、進深二間,硬山式屋頂,共有14間房屋,建築面積360.45平方米,佔地面積706.50平方米。
1998年3月,肖厝管委會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莊陳氏祠堂
陳莊陳氏祠堂,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錦塔村陳莊252號。
始建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原為三進三開間建築,佔地318平方米,建築面積318平方米,由於社會變革等原因屢遭破壞,現存第三進建築。1998年12月族親重新修建「頂落廳」。現存有明代黑青石柱珠,圓形石雕柱珠10粒及旗杆夾石、大門肚石、長石條等。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陳氏由河南入閩開基陳莊。陳除,據《惠安縣誌》記載作陳徐,七都(山腰)陳莊人,國子(監)助教。《泉州府志》、《重纂福建通志》均有記載。明代惠北(今泉港)名人,故居歷史悠久,獨具一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2013年7月8日,泉州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誠峰劉氏南門祖厝
誠峰劉氏南門祖祠,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誠峰村城內20號。
始建於乾隆丙午(1786年),坐北朝南,進深19.46米,面寬21.2米,建築面積410.21平方米。前有花崗巖石埕,土木結構,拱鬥抬梁,由塌壽、下落、天井、兩廡廊、頂落及護駕組成。硬山式屋頂。大門頂兩邊雕刻「麒麟翔鳳」,大門前兩邊石牌底座輝綠巖雕有八駿馬連賽,皆是清時期物件。
誠峰劉氏南門祖祠,又名「聖恩堂」,堂主劉國寶,國子監太學生,乾隆丙午年旨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御史,欽賜「瑞應重熙」匾額,妣陳氏為太安人。
2013年7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出氏翰林第
出氏翰林第,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洪厝坑。
出氏翰林第系出氏十二世祖出科聯及其宗裔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坐西朝東,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佔地約600平方米。二進五開間,穿鬥式土木石結構,硬山式屋頂,燕尾翹脊。大門上掛有「翰林第」牌匾,廳堂橫梁上懸掛「進士」、「解元」、「文魁」等牌匾。
出氏祖先在元代為派往監督縣令的元官「達魯花赤」。明初,元官紛遭殺戮,因出氏祖先較為愛民,得鄉民幫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開基繁衍。
出科聯(公元1685-1765年),字乾甫,號淑渠,行居三,蒙古族。清惠北樟市鋪洪厝坑(今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人。乾隆三年(1738)參加鄉試,中舉名列第一(解元),次年赴京春闈,聯捷進士,先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館」後,被授為翰林院檢討。
2013年7月8日,泉州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崢嶸鄭氏宗祠
崢嶸鄭氏宗祠,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峰尾鎮崢嶸村中南61-1。
崢嶸鄭氏宗祠,又稱種德堂。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坐東朝西,二進五開間雙護駕,由下廳、天井、頂廳組成,建築面積649.33平方米,佔地面積656.2平方米。硬山式屋頂、上下落屋脊飛簷高翹、抬梁穿鬥混合式磚木結構。大廳屋脊飾雙龍戲珠雕塑。大門正中鑲嵌「鄭氏宗祠」鎦金大字,塌壽兩邊牆堵的磚雕、石雕、木雕工藝精湛,門前豎立一對旗杆碣。頂廳後設有神龕,供奉著歷代祖先神主,福堂頂懸掛「種德堂」牌匾,廳堂懸掛著鄭氏始祖三公(桓公、武公、莊公)畫像,兩側牆壁上懸掛「文魁」「守備」「貞節」「孝友可風」「望重鄉儀」等匾額。上下廳兩側12根立柱、石柱為基、條石為廊、祠內木雕、磚雕、石雕精美、古色古香。
1984年年,崢嶸鄭氏較多的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地居住。改革開放以來,海外鄭氏僑臺胞曾數次回鄉謁祖,並於1984年與鄭氏宗親合力共修祖祠,得以重光。
2013年7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前黃合隆商行舊址
前黃合隆商行舊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前黃村前黃612號。
始建於清宣統三年(1911),坐北朝南,由東西兩部分組成,中間有2.25米寬巷道,總建築面積585.82平方米,總佔地面積969.24平方米。黃汝碧兄弟發家致富後做了很多善事,譬如黃汝碧於民國十二年(1923),在前黃村獨資創辦育英小學;黃棟水、黃白水於民國二十七(1938),合資在塗嶺虎巖建造虎巖禪寺。近代弘一法師寫給崑山寺傳貫法師的書信是由合隆寶號代轉,可見當時合隆寶號之出名。黃埔軍校生黃春祥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1949年7月1日,由惠安縣長覃斌、325師975團團長黃長輝、警察局長陳壽松等率領的蔣軍兩個營、保安團以及警察局大部分警察約600多人前往前黃村,敵軍警指揮機關就設在合隆巷合隆商號的洋樓上;黃汝碧次子黃春暉事先得悉敵軍警指揮官計劃兵分兩路包圍三朱村,欲活捉閩浙贛邊區遊擊縱隊閩中支隊惠安人民遊擊大隊大隊長兼政委朱漢膺;黃春暉立即暗中派人通知朱漢膺等人及時轉移,最後反擊戰勝了敵人。前黃村與三朱村相鄰,是三朱區工委朱聯法書記注重發展地下黨組織的地區。這裡是當時中共地下黨員黃宗南、黃金星、黃木水、黃春暉等人參加革命活動與閩中特委(地委)三朱地下交通站取得聯絡的活動據點場所之一。朱漢膺曾多次派地下黨員朱海婆前來這裡借槍借糧以作軍需。
東面「二進五間張」前有院埕,兩落之間有天井、櫸頭,建築面積393.24平方米,後落系三川式燕尾脊,硬山頂。鏡面牆白石裙堵,煙炙磚牆堵;簷下「水車堵」裝飾有陶瓷燒制山水人物、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塌壽門框鐫刻近代書法家黃朝棟撰寫的對聯「東平王格言為善最樂,司馬光家訓積德當先」。對看堵鑲嵌四幅輝綠巖雕刻的黃朝棟畫「喜鵲登梅」「蘭燻桂馥」「松鶴延年」「竹報平安」圖。大門左右角門的門額上分別有鏤空雕人物及「居仁」「由義」二字。
2019年10月西面由「下館」(私塾)、「洋樓」組成。始建於民國五年(1916)。「下館」為二房一廳,前有磚埕;北面為「洋樓」,前有券拱柱廊,煙炙磚牆體。與東面「五間張」的西後廳之間建有跨巷騎樓。
東面「二進五開間」的頂落由黃汝碧三兄黃白水獨資興建,下落(包括大門路)、磚埕、前花園、下館、洋樓均由黃汝碧獨資興建。「二進五開間」為典型的閩南紅磚建築布局,石、木雕刻精美;洋樓為西式風格,屬中西合壁式建築。
該建築是泉州地區一處較有代表性的海絲商業貿易舊址,是反映清末民初惠北社會經濟發展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
2019年10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新橋張氏建築群
新橋古建築群,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松園村新橋17-3號。
始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系新橋張氏12世祖張房(字菲亭)所建,坐東向西。由典當行、前落大厝、後落大厝、文武館等組成,石、木、磚結構,硬山式屋頂,石雕、木雕雕刻技藝精湛,建築風格別致。總建築面積2135平方米,佔地面積約2600多平方米。
該建築群由新橋典當商人張氏家族連續修建,是同一家族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功能建築組合、集中規劃建設的典型範例,成為新橋張氏家族在近代海洋貿易繁榮的歷史大背景下繁榮當地商貿的歷史見證,也成為當年泉港地區因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興盛而富家興旺的典型代表。
史載,明嘉靖年間,張氏始祖第133世張瑞孌由惠北大垵埔遷徙到塗嶺新橋(原名莘橋),肇基至今已歷480多年,繁衍22世。新橋張氏家族起家於躬耕,發展於商貿。特別是清道光年間張房家族依託泉港海上貿易的繁榮,以躬耕積攢的財富開展典當,使新橋典當行業得到了空前發展。期間,張房不斷建造新屋,逐漸形成集典當、居住、文化、安防等配套設施齊全的綜合性古厝大院。
2019年10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地下黨「火花」支部舊址
中共地下黨「火花」支部舊址(陳春三故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塗嶺鎮塗嶺村下街47-1號。
該故居系陳春三的父母於20世紀30年代始建,40年代中期落成。坐東面西,建築面積建築326.3平方米,佔地558.3平方米。為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俗稱「三間張」,重簷歇山頂,抬梁穿鬥混合式,房屋的前面為紅磚牆,兩側及背後均為花崗巖石砌就的牆體。
1949年6月,成立了以陳春三為負責人在該故居創建中共地下黨「火花」支部,開展地下革命鬥爭。
三朱革命舊址
三朱革命舊址(三朱觀音洞革命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前黃鎮三朱村崑山寺遺址左側。
三朱革命舊址(三朱觀音洞革命遺址)在惠北抗捐大同盟遺址(崑山寺)左上方的山崗上,是惠北抗捐大同盟活動據點之一,當年閩中特委書記黃國璋也在此活動過。該洞是由一塊大蓋帽簷似的巨石遮下的大巖洞,巨石上刻「觀瀾」,石洞中有可供多人並臥的石床,建築面積98.50平方米。當年曾有僧人在此佔洞為室,閉門苦修,至今還殘留有一截亂石砌成的外牆。朱漢膺等同志常在這裡聚會,這巖洞穴石室成了革命據點。臨近解放,敵人焚毀崑山寺的那一次,朱漢膺等據守在洞室裡,封住了上山的通道,硬是擋住了敵人的進攻,還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峻。敵人燒了崑山寺,悻悻撤下山去。觀音洞為惠北革命鬥爭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10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