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阻斷代際貧困的教育實踐

2020-12-19 中國青年報

內容提要

易地扶貧搬遷後,這些山裡的孩子進入縣裡的學校。為了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這個「急轉彎」,老師們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但大家都抱著一個信念:孩子培養出來了,他的家可能就不再受窮了。

----------------------------

從閉塞的深山區到縣城中心,從村小教學點到寬敞明亮的教學樓,黎國雲的命運突然轉了個急彎。

2019年下半年,剛上小學二年級的黎國雲跟著父母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山區搬進縣城的城南社區,山坡、樹林和老屋變成了眼前一萬多人居住的大社區,散落山間的民居變成了小區的高樓,黎國雲也成為三都縣第四小學的學生。

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全縣約40萬人口中有97.4%是少數民族,水族人口佔總人口的67%。三都縣是水族聚集區和經濟社會文化中心,「十三五」期間,計劃有超過5萬名村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別「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

要想「搬得出、留得住」,教育是重要一環。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城南社區,近距離觀察這裡正在進行的一場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教育實踐。

從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開始

春節將至,三都縣第四小學即將迎來建校以來的第一個寒假。自2019年9月建成開學起,學校接收了城南社區等兩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741名適齡學生,其中433名學生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

一切都是嶄新的。新修建的幾棟教學樓能滿足1500名學生的入學需求,大操場上塑膠跑道環繞著標準足球場。老師是從縣裡各個學校抽調而來,縣教育局的幹部進校當校長,州內最高學府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派來了一個專門的工作隊,學院附屬中學教導主任掛任副校長,7名小學教育專業的大四學生頂崗成為實習老師。

絕大多數學生第一次穿上統一的校服,第一次見到教室裡的電子屏幕,第一次有了音樂、美術和體育課。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進入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以為學生會主動寫作業、主動複習預習、不懂就問,後來發現我想多了。」黔南民族師範學院頂崗老師龍炎香說,很多學生不知道把第二天上課要用的書帶進學校,不知道怎麼進行小組討論,不知道課堂上不能隨便大聲說話,甚至不知道上課該翻開書本。

龍炎香感覺,這是現實給自己理想的「當頭一棒」。這還不算老師們最頭疼的事,「記得今天回家要剪指甲」「一定要洗澡」「上學之前要梳頭」「草坪上的草剛發芽不能隨便踩」「放學必須排隊出校門,別擠」……這些嘮嘮叨叨的話成了每位老師的口頭禪,每天要重複無數遍。

面對這群剛剛走進城裡的孩子,養成新的學習生活習慣是當務之急。開學的第一個月,所有老師都沒休息,全校741個學生都有老師登門家訪。老師們一方面摸底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另一方面給學生和家長講解家庭生活該養成的好習慣,心細的老師甚至會看看學生家裡有沒有指甲刀。

741個學生中,有469人符合貧困生補助條件,全校有9個孤兒、兩個殘疾學生,最多的一戶有4個孩子在校上學……校長鄧武州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這個學期,學校的「國旗下講話」、班會、主題活動都圍繞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展開,老師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寒假之前有個全新的面貌。

情況比老師們預想得好,到2019年12月,學生們基本能保證上午8點之前進校,衛生習慣有了明顯改觀。走廊上,可以看見給老師敬禮的學生,校園裡隨處都能聽見「老師好」,放學時學生們排成長隊穿過「斑馬線」回家。

肯定每一點進步,激發孩子潛能

鄧武州經常帶著老師開會討論怎麼因材施教。

學生們的短板明顯:很多人沒上過幼兒園,智力開發不足;普遍學習基礎差,之前的受教育水平有限;內向、不自信是共性問題,需要長期幫助。與此同時,學生的優點也很突出,他們生活樸素,單純耿直,對外界充滿好奇,渴望擺脫貧困。

鄧武州說,原有的問題不是孩子們的錯,是過去的環境造成的,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在新環境中爆發出不一樣的力量。

在一次考試中,四年級二班的潘江山只考了50分,龍炎香使勁表揚了他一番,表揚的理由是比上次的40多分有進步。潘江山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以前從來沒有得到過老師表揚,沒想到老師關注了自己不到10分的進步。

龍炎香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課堂上,學生們接受新知識慢,她就邊講新知識邊複習舊知識;學生們思維練習少,她就把大家分成小組,要求每個課間完成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就小組討論。兩個月過去,所有同學都有變化。

潘江山的變化最大。那次表揚後,潘江山第一次考試及格了,後來成績一路攀升。11月底的一次測試,他考了80分,成績進入年級第一梯隊。這個從來沒什麼自信的「小個子」,第一次找到了成就感。全班同學的成績也從進校時40%的及格率、平均分50分,提升到期中考試的平均分66分。儘管平均分依然不高,但全年級第一的排名讓同學們足夠興奮。

「大家很有信心,說期末考試要跟其他學校比比。」龍炎香說,學生們積極向上的學習主動性被激發出來了,這是一個學期來最難能可貴的進步。

龍炎香還把自己的「當頭一棒」和學生的進步故事記錄下來,寫成演講稿,參加學校師德師風演講比賽,聽得現場的評委和老師淚流滿面。「我也感動哭了。」鄧武州說,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源於老師們超常的付出。

這樣的付出體現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學生下午4點半放學,老師們擔心家長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寫作業,全校加課一節讓學生做作業,不懂的隨時提問。班級建了家長聯繫微信群,一些家長不識字,老師發了信息還要用語音再囑咐一遍。

鄧武州說,從學生進校的第一天起,老師都抱著一個信念,把孩子培養出來了,他的家可能就不再受窮了。

小手拉大手,帶著家長一同成長

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家長。潘江山的父母從浙江回到城南社區,邊在社區附近務工,邊陪伴孩子成長,他們越來越清楚陪伴和教育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意義。

在三都,越來越多的父母回到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就近務工,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孩子的教育。

距離三都縣第四小學不遠的三都黃埔幼兒園,是一所為附近易地扶貧搬遷社區配套建設的幼兒園。全園382個孩子中,有298名來自搬遷移民家庭,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第一次走進幼兒園。

孩子們的改變同樣從行為習慣開始,講衛生、懂禮貌、不隨地吐痰、果皮紙屑扔進垃圾桶、過馬路走人行橫道……孩子們身上的變化,也逐漸投射到家長身上。家長們逐步認識到,要想融入城市的新生活,就必須改變過去的習慣,家裡養雞鴨、高空拋垃圾等現象漸漸減少,社區裡的文明程度逐漸提升。

在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家長們想教育孩子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非常普遍,老師還承擔著向家長傳遞正確教育理念的責任。

有的家長第一次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一周後發現老師沒教拼音、算術、寫字,就認為幼兒園是在「騙學費」,氣呼呼找到幼兒園老師。老師給有類似想法的家長解釋為什麼要避免幼兒園「小學化」,把家長請進幼兒園裡感受如何在玩中開發智力、樹德育人。

有的家長在孩子得傳染病後堅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認為幼兒園收了學費,有義務照看孩子。老師們耐心解釋病情會如何在院內傳染,讓家長將心比心,以免傳染更多的孩子。有的家長在老師發的幼兒園活動照片裡沒看見自己孩子的身影,質問老師:「幼兒園是給照片上孩子開的嗎?」儘管老師哭笑不得,卻依然耐心解釋。

有的家長甚至認為一個學期向幼兒園交1725元的費用不值得,想帶孩子退園回鄉下老家。老師一方面堅持跟家長溝通,另一方面耐心跟孩子談心,講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孩子願意離開,慢慢地,也沒有家長提這件事了。

學生多了,老師顯得愈發珍稀

對於三都縣的移民群眾,曾經的教育短板正在逐漸補齊。三都縣教育局局長韋快介紹說,為了全縣5萬多名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縣裡新建了9所幼兒園、6所小學和1所初中,教育成了縣裡花錢最多的領域。

然而,韋快沒有學校拔地而起的「功勞感」,反而每天為老師數量的缺口而發愁。2019年,縣裡多了2000名兒童進入公立幼兒園,全縣幼兒園在園兒童達到12691名。入園孩子多了,原本「寶貝」的290名幼兒教師顯得愈發珍稀。

「受編制限制,全縣大概缺570名教師。」韋快說,財政部門繼續勒緊褲腰帶辦教育的同時,希望社會各界能有更多新嘗試,給民族地區的教育更多幫助。

對此,黔南民族師範學院主動提出探索一條路子。黔南民族師範學院黨委書記楊未說,既然是民族地區的師範院校,那就把教師的培養融入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延伸到易地扶貧搬遷社區的學校和幼兒園裡。

學院派出了119名老師走進三都縣的教育一線。目前,這支隊伍正在針對全縣課改需要專家指導、課程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3項問題進行攻關。

韋快認為,高校對縣域教育伸出援手,把教師的培養融入民族地區教育一線,對民族地區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孩子成才了,窮根就斬斷了」。

相關焦點

  • 創新扶貧助學機制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山東慶雲:教育扶貧更要扶...
    【編者按】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中央對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要求。脫貧攻堅以來,山東省慶雲縣將解決貧困群體中的貧困學生教育問題作為破題之舉,抓住了根子、抓住了未來,將「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的工作要求實實在在接了「地氣」,該縣創新建立的「三幫一」扶貧助學機制,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值得點讚。
  • 金鑫學堂專注財商教育,助力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表示,到年底所有貧困人口將全部退出。在脫貧之後,普通民眾如何避免返貧和更好創富成為新的思考問題。  投資理財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條上佳路徑,但只有掌握了財商知識與技巧的人,才能在這條路上先人一步。事實上,雖然財商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但老百姓的財商並沒有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
  • 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以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至此,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聯合社會各界已經開設了301個「思源教育移民班」、19個「思源育才班」,共資助16018名、48054人次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 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本報記者 趙靜 攝教育,是老百姓最熱衷的話題,上好學,是他們最美好的期盼。「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只有讓貧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增長知識、掌握技能、充滿理想,才能達到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
  • 點點燭光照亮前路——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這句流傳的俗語,是教育扶貧重要性的生動體現。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在教育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一位位教師把扶貧責任扛著肩上,貢獻著他們立德樹人、託舉希望的重要力量。「我的支教申請批准了,我將繼續在林西支教一年。」9月6日,內蒙古在赤峰市林西縣支教的北京教師劉志敬第一時間把這一喜訊分享給記者。
  • 碧桂園的教育扶貧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知識改變貧窮、知識改變命運的切身經歷和深刻感悟,讓楊國強在率領碧桂園跨入世界500強的同時,也一路關注教育扶貧,並影響和引領女兒即碧桂園集團董事局聯席主席楊惠妍也參與到教育扶貧中來。18年間,楊國強和楊惠妍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先後分別捐資2.6億元、5億元和3億元,設立了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和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等三所針對貧困生純慈善、全免費的民辦學校。
  • 強化「三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各項保障政策的牽引力,就要在建設好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同時,不斷優化學校、醫院、扶貧車間等方面公共服務,讓貧困群眾生活有保障,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從此搬向新生活好日子、走上幸福康莊大道。強化幫扶措施推動力,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產業阻斷返貧回頭路。
  • 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2020-12-22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口幫扶西雙版納,上海松江事事「走心」
    激發內生動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口幫扶西雙版納,上海松江事事「走心」為了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上海松江在對口幫扶雲南西雙版納的過程中,工作細緻入微、事事走心:用教育點燃脫貧希望、用產業鞏固脫貧成果……在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勐阿中心小學,四、五年級的同學們正分角色排演著《彩虹色的花》,這本繪本是松江區小朋友贈予勐海縣小朋友的2236本少兒讀物之一,跟隨書本而來的還有「童音留聲機」項目。
  • 發展基層學前教育,讓貧困兒童享受教育紅利
    不管從理論研究的角度,還是從實踐層面來講,對兒童早期教育的投入都是性價比最高的。以已經開展了十年的青海省樂都區「山村幼兒園」項目為例,聯合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山村幼兒園兒童具有更好的執行功能、社會情感和學習能力,其認知和語言發展水平好於鄉鎮幼兒園和縣級私立幼兒園兒童,相當於縣級公立幼兒園兒童發展水平的95%左右。
  • 【地評線】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就是這樣一個村屯,把教育當作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帶領著群眾從貧困走向小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教育是衡量貧困戶退出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打敗貧困的不二法門。近幾年,天等縣堅持「窮縣更要辦大教育」的理念,並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撐,確保全縣學生從幼教到高中都能有學上、上好學。在教育上進行扶貧,更能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形成脫貧、防返貧的長效機制。
  • 廣西僑眷貧困戶女孩畢業後投身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播
    中新社廣西玉林12月27日電 題:廣西僑眷貧困戶女孩畢業後投身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播作者 梁宇 覃維娜「作為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畢業後,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教師行業,用自己所學知識激勵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
  • 職校「教育扶貧」浙江實踐:有技不貧 以漁易魚
    中新網金華11月11日電 通過教育改變一個人,進而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這不是傳奇,在中國的五金工業城市永康,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優質的職業教育承載數以萬計的小康夢。從2007年開始,浙江省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招收江西、雲南和貴州等地的貧困學生,以「技」賦能,以「技」脫貧,走出「教育扶貧」的實踐路。「一技在手,終身受益。
  • 點亮精彩人生路——國開行貴州省分行教育扶貧撐起貧困家庭學生...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作為我省目前唯一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多年來,始終按照「應貸盡貸」原則,責無旁貸地持續擴大助學貸款覆蓋的廣度與深度,用金融的力量撐起我省萬千寒門學子的大學夢,彰顯了「國字號」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扶貧擔當。
  • 陳江和基金會攜手「慧育希望」項目,積極支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
    原標題:陳江和基金會攜手「慧育希望」項目,積極支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人民日報》06版《為脫貧攻堅貢獻僑力量》板塊,在2020年11月22日報導了陳江和基金會捐資建立兒童早期發展活動中心,積極支持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情況。據悉,陳江和基金會發起資助「慧育希望兒童早期發展創新試點項目」,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更多嬰幼兒獲得發展潛能的實現,進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 發力教育扶貧,永達理保險經紀助力人貧困學生圓夢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教育扶貧的重要意義。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也是夯實脫貧攻堅根基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永達理保險經紀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創新保險扶貧模式,積極助力脫貧攻堅,教育扶貧保險是該公司扶貧保險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色版塊。作為我國保險經紀領域的重點品牌之一,永達理保險經紀通過開展教育扶貧,幫助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
  • ...教育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鏈條丨普安縣羅漢鎮金竹林村網格員龍明祥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把教育脫貧奉為「金科玉律」。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他可以暫時對財富有絕對的佔有權,但他能否永久守住財富,則值得探討。如何讓財富投向社會,從而獲取更多的財富,這得靠學識。那怎樣才會有學識?唯有讀書。能夠參與這次脫貧攻堅工作,我生逢其時。作為羅漢鎮金竹林村坪地一組的網格員,我為自己擁有相對多的扶貧對象感到自豪。
  • 鄉村振興,教育扶貧如何持續發力
    通過學生資助,許多貧困家庭的子女獲得了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技能的機會,從而擺脫了貧困,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拓寬貧困學子成長通道隨著教育脫貧在中國脫貧事業中根本戰略地位的確立,由「脫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脫貧」,推動了認識與實踐的進步飛躍。發展教育是擺脫貧困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
  • 湘融湘愛·湖南行動|技能築夢 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當地政府了解到他家裡的情況後,幫他聯繫了湘西慈愛園,湘西慈愛園接收了他,為他提供免費食宿,吃住的問題解決了,但教育的問題仍然擺在那裡,義務教育結束後,他到哪裡上學?學費又從哪來?2017年,在湖南建工集團的牽頭下,湖南建築高級技工學校與湘西慈愛園合作成立了「青苗班」,每年免費接收一批適齡孩子入校學習,以技能教育為貧困地區的貧困學子出一份力,17歲的張安求成為這個班級首批12名學生中的一員。根據專業就業前景及個人興趣,張安求選擇了建築設備安裝專業。
  • 庫倫旗和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教育扶貧實踐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科教幫扶」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以內蒙古庫倫旗和貴州水城縣構建「一個紐帶兩個基地」教育扶貧實踐為例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在我國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先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