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周琦
「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 這是國強公益基金會榮譽會長、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18年前創辦國華紀念中學時寫下的肺腑之言。
知識改變貧窮、知識改變命運的切身經歷和深刻感悟,讓楊國強在率領碧桂園跨入世界500強的同時,也一路關注教育扶貧,並影響和引領女兒即碧桂園集團董事局聯席主席楊惠妍也參與到教育扶貧中來。
18年間,楊國強和楊惠妍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先後分別捐資2.6億元、5億元和3億元,設立了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和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等三所針對貧困生純慈善、全免費的民辦學校。除了捐資建校,國強公益基金會還設立了仲明大學生助學金、惠妍教育助學基金、國華傑出學者獎等二十多項教育助學專項基金;另外還捐贈支持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湖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展,助力國家科教興國。
國華「寒門」學子:同時登上「福布斯」「胡潤」兩大精英榜
楊國強捐資興建的國華紀念中學,全國唯一的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全國招生的民辦高級中學,已經成立並成功辦學18年了。
其免費不只限於高中階段,而是承擔了從高中、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全過程;免費的範疇包括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18年間,這所中學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寒門學子,並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已經畢業的2582人中,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是近年來網上廣泛流行的一種說法和觀點。暫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單就其論斷的依據來看,是因為「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首先是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錢,其次是「寒門學子」大多信息面狹隘,除了課本外,課外書籍少,孩子閱讀面比較窄,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看考試成績,綜合素質愈發重要,比如高考中出現的一些網絡語言,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接觸少甚至沒接觸過等等。
不知楊國強當初捐資創辦國華中學時,是否也有過對寒門與貴子這一命題的思考,但專門以寒門學子為招生對象的國華紀念中學,卻實實在在的打破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魔咒。
王永錕,國華紀念中學的2009屆畢業生,斯坦德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2019年同時上榜「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兩大30歲以下精英榜。入選者都是30歲以下活躍在中國的創業和行業創新者,「他們是未來的新星」,福布斯如此評價上榜者。
王永錕是2006年進入國華紀念中學的寒門學子,他是從黑龍江省鶴崗市考入國華紀念中學的。
「在我15歲那年,我的人生中發生了一件美好奇妙幸運的事,那就是國華。」這是他在研究生畢業後寫給楊國強的一封信中寫道的。他在信中講述了他因家庭貧窮而艱辛曲折的求學之路,以及國華紀念中學如何改變他的人生和命運。
因家庭貧困無法就讀國立高中的王永錕,是寒門學子中的幸運兒,從寒冷的東北來到南國佛山,不僅在這裡免費完成了高中學業,還受益於國華紀念中學的素質教育,在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後,擔任了哈工大競技機器人隊隊長,率隊獲得過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競賽亞軍,成為國內首批工業級SLAM技術研發者。
王永錕的成功,既有其個人的努力,也是得益於國華紀念中學的教育方式。楊國強辦學之初就明確提出,必須摒棄只知追求考試分數,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陋習,學校的辦學目的決不僅僅是讓學生考上大學,讓那些尚在貧困中掙扎的優秀學子早日成為站在時代前列、既融貫中西文化又富有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以奉獻社會為終生目標的卓越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才是國華紀念中學的教育追求。
為精準扶貧捐建職業學院:「一人成才,全家脫貧」
2014年,楊國強父女投資設立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學院同樣是對貧困學生全額資助:學費、教材及學習用品費、食宿費、服裝費、床上用品及生活日用品費、寒暑假往返學校路費等;對非貧困優秀學生則頒發全額獎學金。
對於為何成立職業學院,楊國強認為,職業教育也是精準扶貧,職業院校就是「授人以漁」,「一人成才,全家脫貧」。
因此,職業學院的招收對象依然是貧困生為主,學院創辦6年間,超過80%的學生是建檔立卡貧困生,他們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吉林、陝西、甘肅等全國各地。
不過,畢業後能否就業且高質量就業,是「一人成才,全家脫貧」的「最後一公裡」。
按照楊國強「傾集團之力支持學院建設和發展」的戰略要求,一系列創新舉措紛紛出臺:成立「碧桂園集團校企共同辦學理事會」,讓「產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養運行機制有了校企產權本質一致的基礎;以「基層一線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為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等等。
目前,校企共建的校外實踐教學培養基地就多達134個;碧桂園還選派了273名高管、技術骨幹、能工巧匠擔任學院的兼職教師;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71門;酒店專業有82位企業導師為學生講授服務質量提升、主管崗位、管理領導力、自我修養、收益管理、預見客戶需求等30多門課程。
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的一體化,讓職業學院的學生「一畢業就到崗」、「一到崗就到位」,就業率100%,且還是高質量就業:成為基層一線管理幹部或技術骨幹的佔76%,有的初次就業月薪就過萬,還有的上崗後很快又獲得職務晉升。目前貧困畢業生中有近一半實現了「一人成才,全家脫貧」的目標。
特別是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就業受衝擊較大,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今年的408名畢業生,在6月上旬就已100%就業,且專業對口率達98.3%。
在2018年、2020年廣東高職院校滿意度排行榜中,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連續兩屆獲第一名。
公益傳承:每個畢業生都要籤署一個「道義契約」
2019年7月18日,碧桂園又一所慈善學校落成——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
學校是由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資近3億元創辦的,揭牌暨招生啟動儀式選在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達板鎮舉行。今年學校已開始招生,目前在校生550人,計劃三年內招2000人,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一切費用,幫助他們掌握就業技能。為此,學校首開的都是就業熱門的專業:建築工程施工、汽車美容與裝潢、物業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會計專業。
國務院扶貧辦督查專員海波介紹說,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夠穩定就業,是深度貧困地區實現穩定脫貧、鞏固脫貧成果的一項緊迫任務。在深度貧困地區,將近一半的貧困家庭孩子沒有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直接進入了低端的勞動力市場。貧困地區要改變產業落後的現狀,需要源源不斷地提供適合的技能型人才,他希望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能夠給貧困學子創造更多機會。
教育扶貧、公益慈善,幾乎伴隨著碧桂園邁入世界500強的全過程,已成為碧桂園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公益文化、公益精神也在碧桂園文化中代代傳承。從創始人楊國強到楊惠妍,父女接力致力公益;從碧桂園慈善學校走出去的學子,也從當年的被救助者轉型為公益人。
據介紹,每位國華學子在畢業時,都會籤署一個「道義契約」——學生承諾在未來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償還本金,以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雖然這是一紙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的契約,但仍有不少學子把它緊記心中。
2016年6月26日,國華紀念中學校友會、校友基金正式成立,校友會成立之際,600多名國華學子從全國各地回到母校參加校友會成立大會。校友會基金第一期也籌到了60多萬的款項。
目前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醫務部負責醫療運行和管理的2007屆的張強,是校友會的副會長。「道義契約雖然是說道德契約,但是更像是一種道德的警鐘。也許不履行契約內容,對個人而言沒有具體的責任,但是它能無形的提醒你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你朝正確的方向走」。張強如此解讀「道義契約」。
教育扶貧只是碧桂園扶貧行動的其中之一。立業至今,碧桂園創始人及集團累計參與社會慈善捐款已超87億元,並主動參與全國16省57縣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已助力49萬人脫貧。2018年5月,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結對幫扶9省14縣3747個貧困村33.7萬貧困人口,截止2020年11月,已助力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責編 | 姚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