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的教育扶貧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021-01-05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周琦

「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 這是國強公益基金會榮譽會長、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18年前創辦國華紀念中學時寫下的肺腑之言。

知識改變貧窮、知識改變命運的切身經歷和深刻感悟,讓楊國強在率領碧桂園跨入世界500強的同時,也一路關注教育扶貧,並影響和引領女兒即碧桂園集團董事局聯席主席楊惠妍也參與到教育扶貧中來。

18年間,楊國強和楊惠妍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先後分別捐資2.6億元、5億元和3億元,設立了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和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等三所針對貧困生純慈善、全免費的民辦學校。除了捐資建校,國強公益基金會還設立了仲明大學生助學金、惠妍教育助學基金、國華傑出學者獎等二十多項教育助學專項基金;另外還捐贈支持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湖大學等多所高校發展,助力國家科教興國。

國華「寒門」學子:同時登上「福布斯」「胡潤」兩大精英榜

楊國強捐資興建的國華紀念中學,全國唯一的一所純慈善、全免費、全寄宿、全國招生的民辦高級中學,已經成立並成功辦學18年了。

其免費不只限於高中階段,而是承擔了從高中、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的全過程;免費的範疇包括學習、生活、交通等一切費用。18年間,這所中學共接收了3260名處於輟學邊緣的寒門學子,並成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已經畢業的2582人中,碩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國深造108人。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是近年來網上廣泛流行的一種說法和觀點。暫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準確,單就其論斷的依據來看,是因為「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首先是良好的教育需要大量金錢,其次是「寒門學子」大多信息面狹隘,除了課本外,課外書籍少,孩子閱讀面比較窄,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看考試成績,綜合素質愈發重要,比如高考中出現的一些網絡語言,貧困家庭的孩子可能接觸少甚至沒接觸過等等。

不知楊國強當初捐資創辦國華中學時,是否也有過對寒門與貴子這一命題的思考,但專門以寒門學子為招生對象的國華紀念中學,卻實實在在的打破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魔咒。

王永錕,國華紀念中學的2009屆畢業生,斯坦德機器人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2019年同時上榜「胡潤Under30s創業領袖」、「福布斯中國30 Under 30」兩大30歲以下精英榜。入選者都是30歲以下活躍在中國的創業和行業創新者,「他們是未來的新星」,福布斯如此評價上榜者。

王永錕是2006年進入國華紀念中學的寒門學子,他是從黑龍江省鶴崗市考入國華紀念中學的。

「在我15歲那年,我的人生中發生了一件美好奇妙幸運的事,那就是國華。」這是他在研究生畢業後寫給楊國強的一封信中寫道的。他在信中講述了他因家庭貧窮而艱辛曲折的求學之路,以及國華紀念中學如何改變他的人生和命運。

因家庭貧困無法就讀國立高中的王永錕,是寒門學子中的幸運兒,從寒冷的東北來到南國佛山,不僅在這裡免費完成了高中學業,還受益於國華紀念中學的素質教育,在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後,擔任了哈工大競技機器人隊隊長,率隊獲得過ROBOCON亞太大學生機器人競賽亞軍,成為國內首批工業級SLAM技術研發者。

王永錕的成功,既有其個人的努力,也是得益於國華紀念中學的教育方式。楊國強辦學之初就明確提出,必須摒棄只知追求考試分數,死讀書、讀死書的教學陋習,學校的辦學目的決不僅僅是讓學生考上大學,讓那些尚在貧困中掙扎的優秀學子早日成為站在時代前列、既融貫中西文化又富有鮮明個性和創新精神、以奉獻社會為終生目標的卓越人才,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和精英人才,才是國華紀念中學的教育追求。

為精準扶貧捐建職業學院:「一人成才,全家脫貧」

2014年,楊國強父女投資設立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學院同樣是對貧困學生全額資助:學費、教材及學習用品費、食宿費、服裝費、床上用品及生活日用品費、寒暑假往返學校路費等;對非貧困優秀學生則頒發全額獎學金。

對於為何成立職業學院,楊國強認為,職業教育也是精準扶貧,職業院校就是「授人以漁」,「一人成才,全家脫貧」。

因此,職業學院的招收對象依然是貧困生為主,學院創辦6年間,超過80%的學生是建檔立卡貧困生,他們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吉林、陝西、甘肅等全國各地。

不過,畢業後能否就業且高質量就業,是「一人成才,全家脫貧」的「最後一公裡」。

按照楊國強「傾集團之力支持學院建設和發展」的戰略要求,一系列創新舉措紛紛出臺:成立「碧桂園集團校企共同辦學理事會」,讓「產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養運行機制有了校企產權本質一致的基礎;以「基層一線管理幹部和技術骨幹」為培養目標,創新教學模式,等等。

目前,校企共建的校外實踐教學培養基地就多達134個;碧桂園還選派了273名高管、技術骨幹、能工巧匠擔任學院的兼職教師;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71門;酒店專業有82位企業導師為學生講授服務質量提升、主管崗位、管理領導力、自我修養、收益管理、預見客戶需求等30多門課程。

辦學宗旨、培養目標、教學模式等的一體化,讓職業學院的學生「一畢業就到崗」、「一到崗就到位」,就業率100%,且還是高質量就業:成為基層一線管理幹部或技術骨幹的佔76%,有的初次就業月薪就過萬,還有的上崗後很快又獲得職務晉升。目前貧困畢業生中有近一半實現了「一人成才,全家脫貧」的目標。

特別是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就業受衝擊較大,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今年的408名畢業生,在6月上旬就已100%就業,且專業對口率達98.3%。

在2018年、2020年廣東高職院校滿意度排行榜中,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連續兩屆獲第一名。

公益傳承:每個畢業生都要籤署一個「道義契約」

2019年7月18日,碧桂園又一所慈善學校落成——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

學校是由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資近3億元創辦的,揭牌暨招生啟動儀式選在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達板鎮舉行。今年學校已開始招生,目前在校生550人,計劃三年內招2000人,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一切費用,幫助他們掌握就業技能。為此,學校首開的都是就業熱門的專業:建築工程施工、汽車美容與裝潢、物業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會計專業。

國務院扶貧辦督查專員海波介紹說,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夠穩定就業,是深度貧困地區實現穩定脫貧、鞏固脫貧成果的一項緊迫任務。在深度貧困地區,將近一半的貧困家庭孩子沒有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直接進入了低端的勞動力市場。貧困地區要改變產業落後的現狀,需要源源不斷地提供適合的技能型人才,他希望臨夏國強職業技術學校能夠給貧困學子創造更多機會。

教育扶貧、公益慈善,幾乎伴隨著碧桂園邁入世界500強的全過程,已成為碧桂園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公益文化、公益精神也在碧桂園文化中代代傳承。從創始人楊國強到楊惠妍,父女接力致力公益;從碧桂園慈善學校走出去的學子,也從當年的被救助者轉型為公益人。

據介紹,每位國華學子在畢業時,都會籤署一個「道義契約」——學生承諾在未來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償還本金,以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雖然這是一紙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的契約,但仍有不少學子把它緊記心中。

2016年6月26日,國華紀念中學校友會、校友基金正式成立,校友會成立之際,600多名國華學子從全國各地回到母校參加校友會成立大會。校友會基金第一期也籌到了60多萬的款項。

目前在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醫務部負責醫療運行和管理的2007屆的張強,是校友會的副會長。「道義契約雖然是說道德契約,但是更像是一種道德的警鐘。也許不履行契約內容,對個人而言沒有具體的責任,但是它能無形的提醒你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像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推著你朝正確的方向走」。張強如此解讀「道義契約」。

教育扶貧只是碧桂園扶貧行動的其中之一。立業至今,碧桂園創始人及集團累計參與社會慈善捐款已超87億元,並主動參與全國16省57縣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工作,已助力49萬人脫貧。2018年5月,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結對幫扶9省14縣3747個貧困村33.7萬貧困人口,截止2020年11月,已助力14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責編 | 姚坤

相關焦點

  • 創新扶貧助學機制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山東慶雲:教育扶貧更要扶...
    【編者按】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中央對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要求。脫貧攻堅以來,山東省慶雲縣將解決貧困群體中的貧困學生教育問題作為破題之舉,抓住了根子、抓住了未來,將「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的工作要求實實在在接了「地氣」,該縣創新建立的「三幫一」扶貧助學機制,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值得點讚。
  • 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以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至此,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聯合社會各界已經開設了301個「思源教育移民班」、19個「思源育才班」,共資助16018名、48054人次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點亮萬千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
  • 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本報記者 趙靜 攝教育,是老百姓最熱衷的話題,上好學,是他們最美好的期盼。「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只有讓貧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增長知識、掌握技能、充滿理想,才能達到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
  • 點點燭光照亮前路——用愛心和智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這句流傳的俗語,是教育扶貧重要性的生動體現。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在教育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一位位教師把扶貧責任扛著肩上,貢獻著他們立德樹人、託舉希望的重要力量。「我的支教申請批准了,我將繼續在林西支教一年。」9月6日,內蒙古在赤峰市林西縣支教的北京教師劉志敬第一時間把這一喜訊分享給記者。
  • 強化「三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搬出去有盼頭,留下來有幹勁」,是精準施策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帶來的生動寫照。強化後續政策牽引力,用易地扶貧搬遷接續小康生活的康莊大道。當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便是破解難題的有效途徑。據了解「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對1000萬左右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搬出山高路陡、土地貧瘠的「窮窩窩」,徹底斬斷「窮根」。
  • 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2020-12-22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點亮精彩人生路——國開行貴州省分行教育扶貧撐起貧困家庭學生...
    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作為我省目前唯一開展生源地助學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多年來,始終按照「應貸盡貸」原則,責無旁貸地持續擴大助學貸款覆蓋的廣度與深度,用金融的力量撐起我省萬千寒門學子的大學夢,彰顯了「國字號」開發性金融機構的扶貧擔當。
  • 金鑫學堂專注財商教育,助力阻斷貧窮代際傳遞
    在近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歐青平表示,到年底所有貧困人口將全部退出。在脫貧之後,普通民眾如何避免返貧和更好創富成為新的思考問題。  投資理財無疑是解決問題的一條上佳路徑,但只有掌握了財商知識與技巧的人,才能在這條路上先人一步。事實上,雖然財商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可,但老百姓的財商並沒有跟上經濟增長的步伐。
  • 一場阻斷代際貧困的教育實踐
    三都縣是水族聚集區和經濟社會文化中心,「十三五」期間,計劃有超過5萬名村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告別「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山。要想「搬得出、留得住」,教育是重要一環。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城南社區,近距離觀察這裡正在進行的一場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教育實踐。
  •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口幫扶西雙版納,上海松江事事「走心」
    激發內生動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口幫扶西雙版納,上海松江事事「走心」為了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上海松江在對口幫扶雲南西雙版納的過程中,工作細緻入微、事事走心:用教育點燃脫貧希望、用產業鞏固脫貧成果……在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勐阿中心小學,四、五年級的同學們正分角色排演著《彩虹色的花》,這本繪本是松江區小朋友贈予勐海縣小朋友的2236本少兒讀物之一,跟隨書本而來的還有「童音留聲機」項目。
  • 助教扶貧!碧桂園集團向「大愛平江」捐贈助學金204.7萬元
    紅網時刻12月10日訊(記者 戴丹)204.7萬元善款,惠及1255名貧困學子,12月9日上午,「碧桂園·光華心願100」助學捐贈儀式在「大愛平江」扶貧助困慈善協會(基金會)秘書處二樓會議室舉行,碧桂園國強公益基金聯合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再向「大愛平江」慷慨捐贈,資助建檔立卡寒門學子。
  • 【地評線】桂聲網評:讓教育成為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
    就是這樣一個村屯,把教育當作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利器,帶領著群眾從貧困走向小康,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教育是衡量貧困戶退出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打敗貧困的不二法門。近幾年,天等縣堅持「窮縣更要辦大教育」的理念,並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撐,確保全縣學生從幼教到高中都能有學上、上好學。在教育上進行扶貧,更能激發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形成脫貧、防返貧的長效機制。
  • 發力教育扶貧,永達理保險經紀助力人貧困學生圓夢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強調教育扶貧的重要意義。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也是夯實脫貧攻堅根基的關鍵所在。近年來,永達理保險經紀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創新保險扶貧模式,積極助力脫貧攻堅,教育扶貧保險是該公司扶貧保險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特色版塊。
  • 湘融湘愛·湖南行動|技能築夢 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2017年,在湖南建工集團的牽頭下,湖南建築高級技工學校與湘西慈愛園合作成立了「青苗班」,每年免費接收一批適齡孩子入校學習,以技能教育為貧困地區的貧困學子出一份力,17歲的張安求成為這個班級首批12名學生中的一員。根據專業就業前景及個人興趣,張安求選擇了建築設備安裝專業。
  • 扶貧信條|碧桂園:成為國家扶貧攻堅範本
    碧桂園集團及其創始人楊國強共為全社會扶貧公益事業累計捐款超過87億元,脫貧超49萬人次。在長期的扶貧探索中,碧桂園集團逐漸形成了涵蓋黨建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其他因地制宜扶貧舉措的「4+X」扶貧模式,形成了一套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的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成為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創新扶貧攻堅行動、取得決戰勝利的企業範本。
  • 鄉村振興,教育扶貧如何持續發力
    通過學生資助,許多貧困家庭的子女獲得了接受教育、掌握知識技能的機會,從而擺脫了貧困,有效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拓寬貧困學子成長通道隨著教育脫貧在中國脫貧事業中根本戰略地位的確立,由「脫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脫貧」,推動了認識與實踐的進步飛躍。發展教育是擺脫貧困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
  • 「思源教育移民計劃」實施9年:教育扶貧阻斷貧困傳遞
    貴州省望謨縣第四中學「思源佑華教育移民班」開班儀式。「思源工程」供圖  金秋時節開學季,記者24日從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獲悉,該基金會下的思源佑華公益基金再捐1100餘萬元,在原中央蘇區等地新開設32個「思源佑華教育移民班」,此舉將資助1600名初中生3年學業。這是該公益基金連續9年助力「思源教育移民計劃」。
  • 職校「教育扶貧」浙江實踐:有技不貧 以漁易魚
    中新網金華11月11日電 通過教育改變一個人,進而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這不是傳奇,在中國的五金工業城市永康,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優質的職業教育承載數以萬計的小康夢。從2007年開始,浙江省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通過招收江西、雲南和貴州等地的貧困學生,以「技」賦能,以「技」脫貧,走出「教育扶貧」的實踐路。「一技在手,終身受益。
  • 山東慶雲:教育扶貧更要扶志、扶智
    【編者按】重點幫助貧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是中央對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的具體要求。脫貧攻堅以來,山東省慶雲縣將解決貧困群體中的貧困學生教育問題作為破題之舉,抓住了根子、抓住了未來,將「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的工作要求實實在在接了「地氣」,該縣創新建立的「三幫一」扶貧助學機制,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值得點讚。
  • ...教育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鏈條丨普安縣羅漢鎮金竹林村網格員龍明祥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把教育脫貧奉為「金科玉律」。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他可以暫時對財富有絕對的佔有權,但他能否永久守住財富,則值得探討。如何讓財富投向社會,從而獲取更多的財富,這得靠學識。那怎樣才會有學識?唯有讀書。能夠參與這次脫貧攻堅工作,我生逢其時。作為羅漢鎮金竹林村坪地一組的網格員,我為自己擁有相對多的扶貧對象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