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大家都在網上瘋傳一段珍貴的視頻,視頻中,這位名為德齡公主的晚清女士,對著鏡頭髮表了一段英語演講,流利自然,侃侃而談,讓人驚嘆。
不少網友在看完視頻後,都給她一口流利的英語跪了,紛紛表示自己的英語還不如一個清朝人↓↓↓
看完這個視頻,是不是很好奇這位「德齡公主」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德齡公主(Yü Derling, Princess Derling),本名裕德齡,1885年6月8日生於湖北武漢。
她是滿族正白旗漢軍旗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官,曾官至清廷總理衙門大臣,先後出使日本、法國,裕德齡隨父先後在日本和法國生活六年。
▼身穿清朝宮廷服裝的德齡
1903年,處於內憂外患的清廷急需通曉外語的國際人才,於是裕庚一家被召回京城,裕庚的夫人路易莎以及女兒德齡和容齡入宮成為慈禧的翻譯。
▼左起:瑾妃、德齡、慈禧太后、容齡、裕庚夫人、隆裕皇后
在慈禧身旁侍奉兩年後,德齡因父親病重,於1905年離宮前往上海照顧父親。後來,她在1907年與美國人撒迪厄斯·懷特結婚。
1911年,她以「德齡公主」為筆名,出版了《清宮二年記》(Two Years in the Forbidden City)。
在書中,德齡回憶了自己兩年的宮中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不為人知的清廷深閨以及慈禧太后的真實性格,展現了即將被革命所推翻的末代皇朝,其中,她記載了自己成為光緒皇帝英文老師的經歷。
每天為皇帝補習一小時英語
德齡寫道:「我每天早晨碰見光緒皇帝,他常常趁我有空的時候,問我些英文字。我很驚奇他知道的字這樣多。夏天我比較空閒,每天能有一個鐘點的時間替皇帝補習英文。」
對於這位尊貴的學生,德齡的評價是這樣的:
」他很聰明,記憶力又驚人的強,所以進步很快,然而他的發音卻不很正確。不久他就能夠閱讀一般學校英文讀本中的短篇故事了,而且能夠默寫得很好。他的英文字寫得非常美麗,對於古字、美術字等尤為擅長。」
▼光緒皇帝(1871年—1908年)
光緒皇帝在英語上的長進,讓慈禧太后也動了學英語的念頭:「太后見皇帝這樣學習,也很喜歡,說她也想學,想來不久也得學會,但是只上了二課,她便沒有耐心再讀下去了,以後也不再提起這件事了。」
德齡作為皇帝英語老師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年,1905年,德齡就離開清宮陪父親去上海就醫,與皇帝皇后話別時,「皇帝只搖著頭用英語祝我們幸福。」
德齡並非皇帝的第一任英語老師
1903年前後,也就是德齡進宮之前,光緒皇帝已經具備一定的英文水平了,只是德齡的出現,大大激發了他學習英語的熱情。
光緒帝在晚清內憂外患的環境下長大,有一定的維新思想,也渴望能有所作為。1891年,他20歲的時候,就策劃了自己學英語的事宜,以期增進對世界的了解。
光緒最初派人物色的英語老師是留美歸來的學者顏永京,但顏覺得教皇帝讀書不是個輕鬆的差事,就婉拒了。
稍後,由慶郡王奕劻出面,在「體制內」的總理衙門下屬的同文館尋找英語老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選拔了兩名畢業生張德彝和沈鐸作為皇帝的英語老師。
同文館是清末第一所官辦外語專門學校,專門培養清廷的外語翻譯人才,其總教習(館主)是在華生活了66年的美國基督教傳教士丁韙良,他是一個中國通,光緒皇帝的兩位英語老師,都是他的學生。
▼丁韙良(1827年-1916年)
做皇帝的英語老師,太累了!
做皇帝的英語老師,實在非常累人。丁韙良在其著作《花甲記憶》中記載,每天半小時的英語課在凌晨四點左右開始,兩位老師必須在半夜剛過就起身入宮,有時候在上課前要等候好幾個小時。
張德彝和沈鐸兩人被獲準分擔教學任務,每隔一日輪流給皇帝上課。為了顯示作為光緒皇帝的英文教師的尊嚴,光緒允許他們在其面前坐著上課,而其他皇族和大臣還只能跪著。
光緒皇帝的兩位英語老師:張德彝(左)和沈鐸(右)
但兩位老師不同的教學方法卻給自己添加了麻煩。有一天其中一位教師就向丁韙良抱怨,另一位教師故意使他難堪,在皇帝面前糾正了他對一個詞的發音。丁韙良因此不得不特別警告這兩位皇帝的英語老師:「如果醫生們對於治病的看法莫衷一是的話,後果將會是非常嚴重的,何況你們的學生還是皇上。」
從此,兩位英語老師,只好同心協力,充分溝通,因為這位皇帝學生得罪不起呀。
皇帝的讀寫很好,口語很爛
丁韙良寫道,皇帝英語課的主要內容是練習對話,「所有的對話練習都是預先寫下來交我審定,然後再給皇上,讓他再抄一遍。」
光緒皇帝很好學,「上課都很準時,很少會缺一次課,在閱讀和寫作方面,也顯示出相當的穎悟。但他的口語卻糟糕透頂。」
丁韙良認為,皇帝作為學習者與教授者之間的身份較難把握造成了這樣不良的後果,「試想如果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從不敢糾正,又哪能學得好呢?」丁韙良寫道。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皇帝的口語不好,並不是缺乏開口說的機會,而是聽力方面的問題造成。
首先,他的聽力輸入量遠遠不足,每天半小時的英語課,相當部分時間都用來練習讀寫,聽力內容全靠老師真人發聲,一天能聽到幾個正經的英語句子呢?其次,在聽力不足的情況下開口說,會造成所謂的「石化」現象,即習慣於用錯誤的方式說英語,將口語水平固定在很低的水平再難提高;最後,發音是他越不過去的坎,聽得不多,就說得不對,說得不對,老師還不敢糾正他的發音,只好將錯就錯,一直錯下去。
▼丁韙良的回憶錄《花甲記憶》
丁韙良寫道:
除了漢文之外,滿清皇帝還得學滿文和蒙文。因此,大臣對於皇帝學外語並不吃驚,只是覺得以皇帝之尊,去學習「夷」的鳥語,總覺得有失尊嚴。光緒皇帝首先在宮中學習英文,實在對傳統是一種震撼。宮裡也掀起了一股學習英語的熱潮。
光緒皇帝曾經計劃在新年根據一篇英文稿用英語致辭,以顯示自己學習英語的成效,無奈各國的公使不給面子,謝絕前去聆聽,這可能使他感到很丟臉。但這位好學的君主學習英語的熱情並未減退,德齡公主的出現,讓他的學習熱情再次高漲起來。
從20歲開始,光緒皇帝就一直堅持學習英語,直到去世,一共學了18年。
只可惜,他學的是啞巴英語。一個世紀之後,啞巴英語仍然困擾著中國人的英語學習,要徹底擺脫這種桎梏,就必須注重科學高效的聽力訓練,口語是建立在聽力的基礎上的,有輸入才有輸出。
聽懂了,聽多了,說出來才能自然而然,切記切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