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曹
歷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如今半導體行業又一巨頭出手了!
餘承東之前表示,美限制晶片一事有點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所有的連鎖反應正在開始。
我們都知道高通7成以上的業務在中國,且大多是在華為,此前有消息稱如果禁令不解除那麼高通就相當於拱手讓出80億美金的市場,而除了高通,如美光科技表示將損失20億美元的營收。
其實損失多少錢對於科技巨頭來說問題不大,就努力一下也能掙過來,那麼市場失去就是一個比較值得考慮的問題了。
從禁令開始以來,中國開始加速去美化,華為拜訪高校和招聘天才少年,力爭早日造出中國芯,實現國產化。
而不單單是華為,就連臺積電也表示將會建立一條屬於自己的產業鏈,如今又一家半導體巨頭宣布出手,這家公司,就是日本的東芝!
9月29日,日本東芝宣布將會重建一條半導體產業鏈,不含美國技術和設備的那種。
很多人會好奇,如果說臺積電打造去美化產業鏈是為了挽留華為業務,那麼東芝半導體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就要說一下日本半導體,甚至是東芝上個世紀的遭遇。
其實半導體產業曾經產生過兩次轉移,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拿到了美半導體轉讓技術,那個時候日本還是扮演一個追跟著,在仙童半導體後面追趕了快十年,後來採取低價銷售(薄利多銷,且也是日本將半導體帶進了尋常百姓家)也就贏得了市場,最鼎盛時期就是佔據了美80%的市場,而且日立、三菱、東芝當時還成立了半導體產業聯盟,可以說上世紀50年代甚至到了70年代,都是日本半導體在主導市場。
就如前面說的一樣,在半導體領域美一直處於領先且主導地位,日佔據那麼大的時候自然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斷供IC集成電路,日沒有辦法了就只能退出市場。
後來日立、三菱等企業,成立過一些"對抗"的項目,在80年代計算機發展迅速,日算是又一次佔領了市場,但好景不長,再一次被"盯上"。
東芝那個時候太強,佔據家電市場的80%以上的份額,後來美找了一些"藉口"進行了一定的打壓,這一次打壓,讓東芝,讓整個日本半導體行業"死氣沉沉"!
前生今世如此,如今又看到華為這般處境,大家也就能夠想到,為什麼東芝要出手了。
東芝宣布打造一條屬於自己的產業鏈,意味著將要放棄美的技術和設備,實現去美化,或許是不想成為第二個華為吧。
東芝如此,臺積電更是如此。
此前有消息表示臺積電也會打造一條屬於自己的產業鏈,因為其公司表示客戶的成功才是自己的成功,不過也有分析指出看到華為被制裁,也是觸動了臺積電的神經,畢竟唯有自己掌握核心科技才有著足夠的話語權。
而比爾蓋茨前一段時間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制裁對美沒有什麼好處,不僅讓科研工作者失去一部分工作和收入,美半導體公司也會出現堆貨現象,而最為重要的就是,會加速中國去美化,當中國能夠自給自足的時候,也勢必會對半導體市場有一定的影響。
餘承東或許說的沒錯,所有的連鎖反應都在發生。
從華為宣布走IDM模式,到中科院宣布入局光刻機;
從臺積電到東芝宣布打造一條屬於自己的產業鏈。
其實不難看出比爾蓋茨說的還是很有道理,大家都感覺到了掌握核心科技的重要性,打造"去美化"也是勢在必行,畢竟沒人知道下一個"華為"會是誰。
針對華為宣布走IDM模式,臺積電打造屬於自己的產業鏈,隨後東芝也作出反應一事,你認為去美化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