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家人文歷史 番茄汁】
在19世紀的非洲大陸,只有兩個保持獨立的國家。
一個叫衣索比亞,他們靠打敗義大利人保持了獨立。
另一個叫賴比瑞亞,它實力很弱,地理位置也不錯,但歐洲列強只能覬覦,卻不敢下手,因為,它有一個厲害的後臺,叫美國。
準確地說,這個國家,就是美國過來的黑人給建起來的。
左邊是賴比瑞亞國旗,完全仿照美國國旗設計
01黑奴
賴比瑞亞的建立,與18世紀末美國的廢奴運動有關。
美國獨立戰爭之後,在工業發達的北方,廢奴運動蓬勃興起,大批自由黑人湧進美國社會。1800年前後,這批人達到20萬,佔全國黑人的十分之一,他們原來主要技能是種棉花,現在人身雖然自由,但缺少其他技能,就業成了問題,有的在街頭乞討,有的遊蕩在大街小巷,被白人蔑稱為「流行的瘟疫。」參議員亨利·克萊甚至公開宣稱「他們永遠不能同這個國家的自由白人融合在一起。」
美國政府為了削減白人的恐懼,借鑑當年英國把黑人遣返到西非獅子山的行為,決定把一些黑人送到非洲去。這樣做,不僅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而且還有意外收穫,那就是可以藉機在非洲侵佔領土,建立進一步擴張的基地。
描繪美國殖民協會遣返自由黑人的版畫
1819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關於遣返自由黑人和釋放奴隸到非洲西海岸建立殖民地的議案,並撥款10萬美元。次年初,政府派遣塞繆爾·培根作為聯邦代理人,與其他兩名代監官率領第一批88名自由黑人,乘坐「伊莉莎白」號船離開紐約前往非洲。不幸的是,中途培根和一名代監官生病去世,另一名代監官見勢不妙,溜了。第一次西非之旅宣告失敗。
1821年,伊萊·艾爾斯等四名白人代監官,連同羅伯特·斯託克頓海軍上尉率領33名自由黑人再次出發。12月底,他們在獅子山東南號稱「穀物海岸」的梅蘇拉多角登陸。在一名商人的幫助下,斯託克頓和艾爾斯軟硬兼施,先用武力讓當地人產生畏懼心理,然後用少量槍枝、火藥、衣物、鐵鍋、甜酒和菸草等價值300美元的物品忽悠,最終在海岸邊獲得了一塊長130英裡、寬40英裡的狹長地帶。
這是美國人在非洲大陸獲得的第一塊土地。此後,他們以此為基地,除了遣返美國北方已獲解放的自由黑人,一小部分美國海軍從半路截獲的販奴船上的黑奴也被直接送到這裡,殖民地因此不斷得到鞏固和擴大。1824年,美國殖民協會給這塊殖民地命名為賴比瑞亞(Liberia),源於拉丁文「Liber」,為自由、獨立之意,同時,將當年獲得的首塊地皮命名為蒙羅維亞(Monrovia),以紀念當時積極支持殖民運動的總統門羅(Monroe)。
美國在賴比瑞亞的第一個殖民點蒙羅維亞,如今是賴比瑞亞首都
賴比瑞亞殖民地的建立,大大刺激了美國國內其他州。美國南方各州也紛紛派人帶著黑奴前往非洲。1832年,馬裡蘭州在賴比瑞亞東南方的帕爾馬斯角建立殖民區,命名為馬裡蘭——賴比瑞亞。1835年,賓夕法尼亞州在賴比瑞亞沿岸建立巴薩殖民區。1838年,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聯合在提諾河口建立格林威爾殖民區。
隨著越來越多美國黑人移民的湧入,非洲西海岸的美國殖民地從過去的零打碎敲、各自為政逐漸連成一片。1838年,除馬裡蘭州的殖民區外,其他所有殖民區正式合併並成立賴比瑞亞聯邦,並制定了聯邦憲法。
至此,一個國家的雛形,已基本形成。
向賴比瑞亞大批遣返黑人的活動直到19世紀末才逐漸停止。有人統計,到1891年,從美國遣返的自由黑人和美國海軍從公海上捕獲而送到賴比瑞亞的黑人奴隸,約有16,000人,其中來自維吉尼亞州最多,其次是北卡羅來納州,共有27個州向賴比瑞亞遣返了自由黑人。
02建國
聯邦雖然成立,但英、法等歐洲列強並不承認它的合法性,並以賴比瑞亞是非主權國家為由拒絕繳納關稅。1845年,賴比瑞亞在巴薩灣捕獲一艘未交進口稅的英國商船,船長當即向英國政府求援。英國政府派遣最近的炮艇把一艘賴比瑞亞的貨輪帶到了獅子山港口,指控這艘貨輪的船主涉嫌從事奴隸貿易。美國政府請求英國人承認賴比瑞亞的主權。英國人一點面子不給,堅持認為賴比瑞亞聯邦只是一個商業性實體,並非主權國家,所以無須遵守其法律。
這一事件讓黑人移民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此時,美國國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賴比瑞亞地圖,西北方為獅子山,星標處為梅蘇拉多角
本來,南方各州的種植園主一直對北方各州的廢奴運動很不滿意,因為廢奴影響到南方種植園內黑人奴隸的思想穩定,他們的代理人在國會裡逮住一切機會抨擊美國殖民協會的這種外送黑人到非洲的活動,反對聯邦政府給協會資金支持。架不住南方各州代表的反覆反對,政府最後停止了財政撥款。美國殖民協會再無力繼續負擔賴比瑞亞這個海外殖民地。1846年1月,協會董事會宣布:「將自治政府的一切權力,包括一切外交關係的處理權力,轉入賴比瑞亞人民手中是『適當的』」。10月,賴比瑞亞立法委員會一致通過了這一決議。
1847年7月26日,賴比瑞亞聯邦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和憲法,制定了國旗和國徽,正式獨立,成立賴比瑞亞共和國。共和國的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政權體制也效仿美國,就連國旗的設計,都跟美國國旗異曲同工。首任總統約瑟夫·羅伯茨,來自美國移民。1857年,馬裡蘭加入賴比瑞亞共和國。此時,非洲其他地區還處於殖民地或土著部落狀態。
有意思的是,賴比瑞亞宣告獨立後,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列強迅速予以承認,反倒是宗主國美國,由於南方各蓄奴州的反對,直到南北戰爭結束後,才正式承認賴比瑞亞共和國。
獨立後,由於美國無暇西顧,羅伯茨總統出訪的第一站是英國。他與英國政府籤訂友好通商條約,賴比瑞亞得到了英國的最惠國待遇。英國人也抓住有利時機,通過商貿、貸款等手段,逐漸控制了賴比瑞亞的經濟命脈。不久,英國露出殖民者本色,要求賴比瑞亞放棄其境內馬諾河以西的土地。儘管賴比瑞亞人拒絕了這一要求,英國人還是在3年後單方面佔領了這片區域,並承諾不再進一步擴展。實力不如人,加上沒有美國的保護,賴比瑞亞最後只得忍氣吞聲認可這一既成事實,並接受了英國人付給的4750英鎊的補償。
賴比瑞亞首任總統羅伯茨的紀念雕像
另一邊的法國人看著眼紅,他們的胃口比英國人更大,宣稱對賴比瑞亞海岸及內陸大片土地擁有主權,甚至想將賴比瑞亞宣布為自己的保護國。賴比瑞亞政府向英國求救。英國人卻藉機染指賴比瑞亞的海關、司法、財政和軍隊等領域。法國人也不想與英國發生正面衝突,就放緩了擴張步伐。這段時間,美國正忙於消化南北戰爭後國內秩序的整頓與恢復,沒時間也沒精力顧得上非洲這個曾經的小老弟。賴比瑞亞在英、法兩大國的明爭暗鬥中,艱難地保持了獨立。
20世紀初,美國派代表團訪問了賴比瑞亞,回國後建議美國政府給予賴比瑞亞全方位的幫助。1912年,在美國支持下,賴比瑞亞建立一支新的邊防軍,並成為賴比瑞亞的常備軍。一直處於英法巨大壓力下的賴比瑞亞,終於鬆了一口氣。之後,他們便把自己緊緊地與美國綁在一起,基本上是唯美國馬首是瞻。
1920-1930年的賴比瑞亞總統查爾斯·金(拄杖者)與家人及政府成員,生活方式明顯美國化
03階層
從賴比瑞亞獨立起,國內的黑人就分為兩類:美國來的黑人和土著黑人。
這些在美國飽受種族歧視的黑人,到了新領地後,把自己曾經受過的屈辱,施加到了當地黑人身上。他們自詡來自「文明世界」,充滿了優越感。據美國人在1920年的報告記載:「美裔賴比瑞亞人把土著當作奴隸使用,甚至最不足道的美裔賴比瑞亞人也有半打男僕伺候他。」這些人完全繼承並保持了美國移民時期帶來的文化和習慣,講英語,信仰基督教,不與當地黑人通婚,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美裔賴比瑞亞黑人集團。
賴比瑞亞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