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柳華芳
「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大仲馬
「永遠保持面向陽光,陰影就會被你甩在身後」 ——沃爾特·惠特曼
華為全聯接2020,華為首次提出智能升級的參考架構「智能體」,面向智能社會,將全場景智慧的理念進行技術落地,與合作夥伴一起,通過聯接、雲、AI、計算、應用「5機」深度融合,掀起智能社會的新基建浪潮。
智能體不是一個追趕時髦的科技概念,而是一套科學、完整、龐大的雲網端邊生態系統,是政企從數位化轉型走向智能升級的參考架構,是「把複雜留給華為,把簡單留給客戶」理念之下打造的一體化AI能力平臺。
深圳是華為誕生之地,是中國乃至全球的科技創新之城,也是智能社會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是未來城市的標杆。「鵬城智能體」浮出水面,是華為「智能體」構架之下的首個城市智能體,也是深圳精神的最佳呈現。
9月24日,深圳攜手華為,宣布共建「鵬城智能體」,打造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城市感知體系、泛在連接網絡,建設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先進城市智能中樞,創建全國數字經濟的樣板城市。
「鵬城智能體」將以「數據」為基礎,融合5G、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數基、數網、數紐、數腦、數體」系列工程,打造數據驅動、智能感知、深度學習、一體協同的城市級智能協同體系。
鵬城智能體發布
近年來,深圳與華為一起共建智慧城市,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真真切切地提升了社會協同的效率,而這也是「鵬城智能體」的前期探索,未來更加充滿想像力。
數字政務:深圳已實現了98%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網上辦理,實現了95%的行政許可事項「零跑動」。
智慧交通:深圳建設了全市 AI 智能信號燈控「一張網」等智慧交通服務,城市高峰期機動車通行速度提升 10%,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智慧機場:深圳機場全面實現了刷臉登機、機位智能分配,機場出港航班準點率達 90%,位居全球大型機場前列,旅客平均等待時間縮短40%。
智慧醫療:深圳實現了所有醫院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的互聯互通互認,讓患者平均節4分鐘左右的排隊時間,每年降低患者就醫費用4000 多萬元。
智慧氣象:深圳變得太性感了,天氣預報居然可以精確到一公裡,非常不可思議。原理是這樣子:深圳各分區部署高清攝像機,採集天空的雲、雨、霧等圖像數據,5G實時數據實時回傳到雲端,拼成雲天全景拼圖,和氣象雷達數據擬合,用AI技術精準預測到4小時以內的天氣變化,可隨時隨地知曉方圓一公裡的天氣變化。
鵬城智能體不是孤立、生硬的存在,不是冰冷的設備或數據,是深圳城市活力、溫度、精神在數字空間的完整映射,讓深圳城市治理走向「能感知,會思考,可執行,能進化、有溫度「,讓城市服務走向主動、精準、智能、高效。
鵬城智能體不是虛頭巴腦的潮流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改變了城市,非常智慧化,非常人性化,讓人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高效。當然,鵬城智能體的背後,是華為「智能體」的先進理念、強大技術、豐厚生態,而深圳無愧於科技之城、人文之城的美名。
華為正在將「智能體」開放給更多的城市、企業,不僅點亮智慧深圳,也將點亮更多的中國城市、全球城市。鵬城智能體將會成為全行業的聚光點,也將是未來城市的樣板和標杆。
智慧城市是當下的科技熱點,很多科技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那麼,華為「智能體」的魔力到底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智慧城市是極為複雜的系統,涵蓋政務、企業、生活、交通等方方面面,在實施推進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多套技術構架、多張網、安全水平參差不齊、智能化水平混亂等數據圍牆,這樣會有很高的邊際成本。
為了實現全場景智慧的夢想,華為提出了「智能體」,是一套開放的技術參考構架,是一個開放的生態體系,可以讓華為、客戶、合作夥伴一起參與進來,進行生態共建,從而實現社會效應最大化、成本效率最優化。華為「智能體」不是一個靜態構架,是一個開放、立體感知、全域協同、精確判斷、持續進化的智能系統,可以用於智慧城市,也可以用於企業場景。
華為「智能體」有四層架構,分別是智能交互、智能聯接、智能中樞、智慧應用,將萬物互聯的聯接、雲、AI、計算、應用進行協同創新,將成千上萬的場景變成能力接口API,讓城市走向可編程、充滿想像力的未來城市,堪稱未來城市的AI引擎。
智能交互:聯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讓軟體、數據和AI算法在雲邊端自由流動。
智能聯接:無縫覆蓋、萬物互聯,從而實現應用協同,數據協同,組織協同。
智能中樞:是智能體的大腦和決策系統,基於雲基礎設施,賦能應用,使能數據、普惠AI,支撐全場景智慧應用。
智慧應用:加速聯接、雲、AI、計算等技術與行業知識的深度融合,與客戶、夥伴協同創新,重構體驗、優化流程、使能創新。
為了打造「智能體」開放生態,華為正在全力推進軟體生態、服務生態、邊緣計算產業生態,推動全產業生態的進化和升級,會帶來方方面面的創新體驗,也會帶動中國科技企業的下一輪集體爆發。未來城市的夢想之路,是智能社會的成就之路,也是技術革命、產業革命、體驗革命的創新之路。
未來城市是數據高度密集、場景高度複雜的重大挑戰,需要強大的系統級、一站式、可學習進化的AI大腦。華為智能體正是為此而來,讓智慧城市不再是分散零工式的打補丁,變成一站式、系統化、智能化的先進智能社會模式。
華為是一家中國企業,更是一家全球企業,華為想問題不會是盯著市場競爭,而是會放眼人類社會的進化。智能體不是一個產品概念,甚至超越作業系統概念,更趨向於一種社會引擎、一種生態引擎,是華為全場景智慧的落地和使能,也將成為智能經濟大爆炸的驅動引擎。
我們正處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爆發的歷史拐點,IDC、中國信息化百人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編撰了《智能體》白皮書,推動城市、行業、企業在智能升級中合理運用「智能體」參考架構,提出了智能體構建的三大階段,加快智能社會的演進。
在產業側、企業側、社會大眾等維度,華為智能體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落地方式,必將重構社會效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意味著無數新機會、新模式、新業態的可能性。
繁榮的軟體與服務生態、邊緣計算生態,是智能體發展的兩大關鍵,也將催生空前的產業機會。華為預計,未來五年,軟體與服務全球空間高達1萬億美金,邊緣計算產業全球空間高達5000億美金。
在智能體的生態構建之路上,華為雲是重要的支撐者和使能者,雲服務生態、邊緣計算生態、設備連接等都是完全開放,會讓智能體的部署、實施變得更容易。在智慧城市、智能社會的未來之路上,華為的全方位技術能力、工程能力、服務履約能力會充分展現,華為雲迎來了自己的大時代,也將帶動一大批「智能體」生態夥伴的崛起。
當網際網路+ 變成 AI+ ,中國走在人工智慧時代的最前沿,而華為智能體卻不僅屬於華為,而是屬於中國乃至全人類,代表了未來人類社會的協同模式、生活模式。
越科技,越人文。智能體是未來城市的AI引擎,華為是構架師和布道師,而我們也要思考一個科技哲學命題:人類是智慧生命體,社會將是智能體,那麼,生命體和智能體之間會不會誕生新物種,人類會不會擁有第六感、第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