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核心心臟—海思半導體

2020-10-12 韓國阿倫

華為2019年研發投入1316億,在全國所有公司中排名第1,大家一定非常好奇華為的錢都花哪兒去了?所以我決定寫一篇文章詳細講講華為的研發情況,讓大家更好了解華為的同時能增加一些信心。



最近AMD和英特爾相繼從美國政府獲得向華為供貨的許可,很多人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認為美國對華為的封鎖有放鬆的跡象。實際不然,美國這是想通過買辦的思維擊垮華為最核心的部分—華為海思


海思在華為地位相當於心臟,所有的戰略規劃都是以海思為基礎展開的。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華為有這麼幾個計劃,HiCar汽車互聯、Hilink家居互聯、Hispark智能家居開發套件、HiAI人工智慧開發平臺等,所有這些計劃前面都帶著一個Hi,這個Hi就是海思的Hisilicon的Hi。



華為海思的前身是華為IC設計中心,成立於1991年,海思成立於2004年,而且海思是在餘承東的強烈建議下成立的,實際上海思是有大海思和小海思之分的。


大海寺的產品主要供給給華為自己的產品線,小海思的產品則是面向華為之外的客戶出售。我們先從大海思這邊說起,大海思的第一個產品是大家最熟悉的麒麟系列晶片,餘承東在百人會上提到,麒麟9000可能是麒麟高端晶片的最後一代產品。


我在之前也說過餘承東在這裡用詞比較曖昧,可能二字有很多意味,那麒麟的中端產品呢?第二個產品是巴龍系列基帶產品,最新的一款晶片是巴龍5000,業界第一款同時支持SA和NSA的5G終端基帶晶片被用在了Mate20X5G版上,但是外掛基帶的問題也比較明顯,就是特別耗電,所以巴龍5000的基帶功能在2019年的時候被集成到了麒麟9905G版本身上。



麒麟9000肯定也是集成了基帶功能的,不再外掛5G基帶,華為不愧是通信起家的大廠,基帶的技術是真的牛。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另一個通信老大高通了,PPT唱的好聽,結果到頭來X55還是外掛,X60大概率還是外掛,可能是為了配合蘋果的大核設計吧,誰知道呢?


當然說到基帶,還是把英特爾拉出來再鞭屍一次。iPhoneX那一代的信號是真的非常垃圾,英特爾要背大鍋,蘋果祖傳的天線設計也要背鍋,巴龍晶片未來可能還會有新品,但我認為應該會用到車機和IOT設備上,用來配合華為的智能網聯汽車及萬物互聯戰略。


第三個產品是通信基站晶片天罡系列,這是華為於2019年1月推出的首款面向5G基站的核心晶片。華為天罡是全球第一個超級集成、超級算力、超寬頻譜的晶片。一般來講5G建設有三大難題:


1、用電負荷過高,需要電源改造


2、AAU體積重量過大,施工困難


3、AA U體積重量過大,杆體需要重新改造,天面空間不足,談點困難


華為發布的天罡晶片直接解決了2.5個問題,直擊痛點。剩下0.5個問題在於第3點,還是需要重新建造杆體,但已經非常好了。


下一個產品叫做昇騰,是華為的AI系列晶片,昇騰系列有很多款產品,包括昇騰3系、昇騰6系和昇騰9系,還有昇騰nano、tiny、max等,適用於不同場景。



比如昇騰910組成Atlas900計算中心,昇騰310推出了單獨的加速卡片等。昇騰是華為AI大戰略的核心晶片之一地位超然。


下一個產品是鯤鵬晶片—鯤鵬920。鯤鵬920是華為基於arm V8架構設計的伺服器和PC晶片,其實應該說是魔改了V8架構。高通也想過用arm架構做伺服器和PC晶片,但是失敗了,華為不會簡單地在arm架構下進行設計,肯定是有大量的魔改。



電信今年採購伺服器的標包裡出現了H系列產品,晶片類型是鯤鵬920或者海光Dhyana。那鯤鵬920在一些特定場景下的處理能力是比英特爾更強的。順帶一提天津海光是國內唯一一家做X86伺服器的廠商,用的是AMD的贈遺架構。鯤鵬和昇騰共同組成了華為雲生態戰略的雙引擎。鯤鵬920負責提供伺服器支持,昇騰負責提供算力支持。這是未來華為主推的概念,也是規避美國制裁的辦法之一。


大海思還有SSD主控晶片,鴻鵠晶片和光通信晶片。簡單說一下,SSD主控晶片用在華為存儲解決方案Oceanstor上面,鴻鵠晶片用在自家的智慧屏上,光通信晶片就比較牛逼了,這方面華為全球第一。


大海思的產品基本上就是以上這些,大家發現沒美國制裁的對象其實是大海絲,因為大海絲幾乎所有的產品都需要先進位程,那麼問題來了,麒麟晶片沒了其他晶片怎麼辦?


我認為其他晶片依靠存貨完全足夠支撐相關業務,儘管天罡這些晶片都是7納米製程,但是需求量遠遠小於麒麟晶片。比如基站晶片,天罡可能總需求量不超過千萬,而且B端產品的迭代速度是遠遠慢於C端產品的。


還記得前段時間有消息說海思包機從臺積電運回了一堆晶片吧,其實那堆晶片裡面,麒麟晶片大概只佔10%到15%,剩下的90%的晶片都是鯤鵬之類的。華為輪值董事郭平也說了B端業務晶片充足,不受影響,大海思就介紹到這裡,我們接下來說說小海思。


小海思的定位是向產業出貨,簡稱外賣。第一個要說的產品是華為的NB-IOT系列,比如有面向機頂盒的Hi3881、智能白電的Hi3861,低功耗智能家居的Hi3861L等。


最新推出的是wifi6晶片—凌霄,被用在了AX3 pro路由器上。吐槽一句這路由器散熱有問題,會過熱斷流。



2017年9月這時華為的NB—IOT生態夥伴就已經有了60多家,覆蓋智能水錶、智能電錶、智能電網、智能停車、資產追蹤等眾多領域。



第一個產品是視頻監控晶片,2006年編解碼晶片還是國外廠商的天下,德州儀器一家出貨量佔比超過50%,但是自2012年網絡攝像機逐步市場化普及開來之後,華為海思在該領域持續發力,高頻率推出新的晶片及解決方案,進一步擠佔了之前屬於德州儀器、安霸等國際一線晶片廠商的市場份額。



到2016年國產編解碼晶片的出貨量佔比已經達到62%。海思的產品實現了從前端IPC soc到後端DVR/NVR soc全面覆蓋。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韓國等地區海思也已經成為視頻晶片主流供應商。


國內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知名安防企業均是海思的客戶。目前海思的DVR soc晶片在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約為70%。然後華為就想我明明有晶片,為什麼不自己做呢?於是華為2017年進入安防市場,2018年推出holosens智能安防解決方案,差點把海康威視嚇背過去。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美國制裁下安防晶片同樣受到了影響,價格一路走高。我估計現在海思的安防晶片只夠自家使用了。


小海思還有車載電子晶片、機器人晶片等面向產業出售的晶片產品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紹了。


簡單來說華為目前是想推進小海思產品產業化的,但是難度不小。就像安防晶片華為作為晶片提供商是完全沒問題的。但是華為的厲害之處在於搞著搞著自己就進入這個行業了,會把賽道裡其他玩家給急死。所以不少公司不太敢和華為合作,但今時不同往日,華為受到美國的全面壓制,其他企業也許會更改策略也說不定。


華為輪值董事長在全聯接大會上做演講提到,華為將會使出所有力量幫助供應鏈,幫助供應鏈就是幫助華為自己。沒錯華為目前正在這麼幹。據可靠消息稱海思目前正在招聘大量的半導體工藝人員,有博士、有研究生,招他們來幹啥呢?那當然是讓他們操作各種各樣的國產設備了。


沒想到思現在成為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最大的甲方了。國產設備廠商目前最大的困境其實不是錢,而是沒人用。沒人用就沒反饋,就不知道自己的設備到底哪裡有問題,更不用談如何迭代升級了。華為通過高薪聘請有設備使用經驗的人來操作設備,這樣就可以幫助國產廠商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華為會很快的把Error反饋給廠家,廠家立馬著手改進,如果廠家改不了的,華為就把相關人員派過去一起幫著改。這樣的做法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提升設備製造商的實力。


華為之前就按照這個套路幫助過國產射頻器件廠商,但也有個問題,以華為的效率和執行力,國產設備廠商可能會非常不適應,也許會在半夜接到甲方爸爸的電話。海思作為華為的核心是絕對不可能被賣掉的,或者從華為獨立出去。我曾經聽到過關於出售海思方面的謠言,感覺像是刻意而為之,不知用意何在。不能因為華為在某些行業處於壟斷地位,就一味的想要去拆分它,這並不合理。在目前中美科技戰已經進入拼刺刀的大背景下,作為利刃存在的華為是一定要穩住的,而作為刀刃的海思必須要變得更加鋒利才行,以點帶面,劃開美國科技封鎖的大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突破美國的枷鎖,真正的將各個產業鏈帶向更高端的領域。

相關焦點

  • 華為海思半導體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
    這實際上反映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中,那就是海思半導體在上半年的迅猛增長上。海思半導體作為幾乎專供華為內部使用的晶片半導體企業,在2020年的上半年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名單,排名第十,也是中國大陸地區首次和唯一進入前十的半導體供應商。
  • 華為旗下海思躋身半導體「世界第一」
    美國調查公司IC Insights發布的2020年世界半導體企業的營入排行榜顯示,海思半導體排在第1位。這是中國大陸企業首次獲得「世界第一」。中國半導體行業已經進入高科技"快速通道"。
  • 海思重「芯」出發,華為能扛鼎中國半導體產業嗎
    華為被美國政府制裁,海思是最為關鍵的部分。 華為其它部分的業務,美國政府的動作,只能是斷供半導體元器件與軟體系統升級,華為可以採取供應商替代的方式來規避。 但海思業務部分則不同,海思很多的生產工具和上遊供應商,都是直接採用美國的技術進行,所以美國政府的制裁政策對華為海思幾乎是點死穴的動作。
  • 海思重「芯」出發,華為能扛鼎中國半導體產業嗎?
    但海思業務部分則不同,海思很多的生產工具和上遊供應商,都是直接採用美國的技術進行,所以美國政府的制裁政策對華為海思幾乎是點死穴的動作。但經過近一年來的摸索,華為和海思都應該沒有找合適的方式來實施這些方案。從最近華為對外傳出的聲音來看,華為可能會對其它業務進行精簡,但海思部分則可能成為華為打造自主半導體事業的核心部門繼續存在,儘管短期內隨著海思方向的調整,也會出現在些人員調整。
  • 華為海思麒麟入選全球十大半導體
    華為的海思晶片近來越來越受歡迎。根據最新的市場分析,華為的海思麒麟製造商進入了全球十大半導體排名,實際上它是有史以來第一家中國公司。華為的海思麒麟半導體進入全球十大半導體排名在短短的一年內,該公司從第15位躍升至第10位,與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
  • 華為海思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
    美國時間5月6日,全球半導體市調機構IC Insights發布報告稱,華為海思一季度銷售額接近27億美元,其在全球半導體廠商(包括集成電路和O-S-D)中的排名從去年同期的第十五名一躍升至第十名,首次躋身前十。
  • 晶晨半導體遇上華為海思,是高興還是難過?
    文章中,我們清楚樂鑫信息的主營業務是物聯網wifi-mcu通信晶片及模組,這個市場的對手非常多,包括高通、德州儀器、美滿、瑞昱、聯發科等半導體行業大佬,由於是物聯網通信晶片,所以我們也看到其股東有英特爾、小米、海爾、美的。上海的晶晨半導體也一樣,公司的主營業務是soc晶片,主要應用在智能機頂盒和智能電視終端領域,所以我們也看到的對應的股東有TCL、創維。
  • 華為方向穩了!任正非立下三大指標,海思半導體晶片迎來轉機
    任正非立下三大指標,海思半導體晶片迎來轉機眾所周知,華為作為中國第一大的民營科技企業,其發展實力無疑是十分雄厚的,經過最近這幾年時間的發展,華為除了在國內市場上十分的受人歡迎以外,在歐洲等國際市場上,華為也同樣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 華為海思半導體工程師大量流失
    據 DigiTimes於8月28日報導,該公司的晶片製造子公司——海思半導體,由於美國對華為實施更嚴厲的制裁,現正面臨大量工程師流失。 根據報導提到,外部制裁日益嚴重,把海思推向了邊緣,很多工程師已經離開華為在中國臺灣的 IC設計部。
  • 取代英飛凌,華為海思晶片首次進入半導體Top10
    根據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 公布2020年上的十大半導體廠商排名,前十名分別為英特爾、三星、臺積電、海力士、美光科技,博通、高通、德州儀器、輝達、海思。華為旗下海思是2020年上半年首次進入前十排名的一家公司,取代了英飛凌。相對上年度排名上升6位。
  • 華為旗下海思躋身半導體營收世界前十
    美國調查公司IC Insights於8月發布的2020年1~6月世界半導體企業的營入排行榜顯示,海思半導體排在第10位。這是中國大陸企業首次進入前10。顯示出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實力正在提升,但作為伴隨中美摩擦的暫時性現象,海思半導體的強勢表現有可能走向終結。
  • 中國微型半導體技術領先者,帶你了解華為背後的「海思半導體」
    不先扒開華為的通信領悟方面技術實力與歷史,就拿目前最為火熱的麒麟SoC即(手機處理器)來說,近年來海思麒麟處理器在技術工藝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也從而讓如今的麒麟980 SoC在性能上更是媲美高通等國際微型半導體巨頭公司旗下的如高通驍龍845晶片,甚至自稱安卓最強SoC的驍龍855移動平臺。
  • 華為海思艱難轉身之路及半導體投資大變局 (一)
    除手機和電腦之外,全場景消費電子產品,長周期內都用不到最尖端的半導體集成電路晶片,光-芯-屏-板,都能夠在「去美化」體系下艱難前行,譬如: 華為手環、華為手錶、華為TWS耳機、華為智慧屏、華為智能家居產品等。通信及網絡設備的出貨量,受5G網絡建設周期的影響,行業內普遍認為5G基礎設施投資最高峰在2022/2023年,此後逐年下降。
  • 海思半導體是中國的驕傲!
    海思半導體成了於2004年深圳華為總部,是華為旗下的半導體公司。它的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它的產品包括了:電視晶片、手機晶片、監控晶片、電源晶片、伺服器晶片、等等解決方案! 2020年5月8,統計機構IC Insights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華為海思銷售額暴增了54%。
  • 華為海思歷史性首次進入全球半導體企業10強
    對於未來的看法,郭平表示,「華為的未來是聚焦聯接、計算和終端技術領域,終端其實也是聯接與計算的一種體現形式。華為的志向是成為數字經濟關鍵技術最重要的提供者,這也是華為核心的產業和追求。」現在真正進入數字經濟時代,5G將釋放巨大的技術紅利。郭平表示,這會幫助華為和華為的戰略客戶獲得商業成功。
  • 海思半導體新策略公布:任正非立下三大標準,華為晶片迎來轉機
    海思半導體從成立以來歷經了三大裡程碑事件,每次海思半導體的改變都會帶來整個科技通信行業的方向改變。第一次轉折是發生在2004年,在此之前,海思半導體只是華為的一個研發中心,名為ASIC設計中心,主要是當時任正非認為華為的路由業務是核心
  • 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晉身全球十大晶片商
    外電報導,研究機構研調機構IC Insights報告,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上半年收入按年增長49%至52.2億美元,取代德國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之列,也是首家中國廠商進入全球前10大半導體廠,由去年同期的第16位,
  • 海思跌出全球半導體Top 15,為什麼中國走不出半導體巨頭?
    市場研究公司 IC Insights 日前發布簡報,預測 2020 年排名前 15 的半導體供應商排名,其中英特爾、三星、臺積電位居前三。令人遺憾的是,上半年在全球十大半導體廠商銷售排名第十位的海思已跌出了Top 15。
  • 華為海思有望在列,中國半導體迎來了「春天」
    最高免稅10年,中國半導體迎來了「春天」眾所周知,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因為西方技術的封鎖,很多企業對晶片進口非常依賴。而在今年五月份,美國出臺新的限制措施,將斷供華為的晶片供應鏈,但是,美國此舉反而激發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在近日,國內半導體行業傳來了好消息,將迎來「春天」。
  • 海思晶片不再是「華為的海思」,走到今天一切都在華為的計算之中
    海思半導體是一家半導體公司,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0月,前身是創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海思公司總部位於深圳,在北京、上海、美國矽谷和瑞典設有設計分部。直到2002年,海思的第一個cot晶片才得以成功開發。從那時起,海思就成了一家晶片公司。2004年,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海思半導體已經成立。從第一塊晶片誕生到現在,海思晶片剛剛步入18歲的「成人期」。經過20年的深入研發,海思晶片逐步發展,並推出了麒麟、鯤鵬等代表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