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重「芯」出發,華為能扛鼎中國半導體產業嗎

2020-10-15 賢人李星

海思重「芯」出發,華為能扛鼎中國半導體產業嗎

李星

從近日華為官方公布的報告看,海思2021屆博士招聘仍在持續進行中,招聘對象面向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期間畢業於海內外高校的應屆博士生,工作地點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東莞、武漢、西安、成都、杭州、南京、蘇州等國內主要城市。

華為被美國政府制裁,海思是最為關鍵的部分。

華為其它部分的業務,美國政府的動作,只能是斷供半導體元器件與軟體系統升級,華為可以採取供應商替代的方式來規避。

但海思業務部分則不同,海思很多的生產工具和上遊供應商,都是直接採用美國的技術進行,所以美國政府的制裁政策對華為海思幾乎是點死穴的動作。

此前針對這一事件的應對措施,華為內部曾有過很多的討論,包括把海思化整為零,分散到中國內地的其它半導體企業去,支持中國內地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但經過近一年來的摸索,華為和海思都應該沒有找合適的方式來實施這些方案。從最近華為對外傳出的聲音來看,華為可能會對其它業務進行精簡,但海思部分則可能成為華為打造自主半導體事業的核心部門繼續存在,儘管短期內隨著海思方向的調整,也會出現在些人員調整。

華為前兩年成立了哈勃投資,意圖十分明顯,就是對中國內地一些業務相對超前的半導體企業進行投資。不過這些投資,除了在產業鏈裡十分分散,無法形成合力外,還有遠水解不了近渴之嫌。

中國內地的半導體產業鏈,受益於華為事件,拿到了大量的外部資金補血,估值泡沫也越來越大,華為哈勃再要入主一些半導體企業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可以說差不多把華為想要打造一個中國半導體江湖的舉措,給生生打斷。

而海思內部本身也在反思,半導體設計與半導體工藝是不是要齊頭並進,甚至切入到半導體裝備製造領域去,打造海思半導體航母級事業群。海思此前就曾對外公開招聘光刻機技術人員,並且還不要求有從業經驗。

最近的半導體技術分級線,差不多就是那個所謂的《瓦森納協定》,在此協定出來之前,全球的半導體技術在全球貿易中差不多沒有什麼限制。

瓦森納協定是美國把一些軍用技術轉為民用,並融入半導體技術裡後,重新領先日本半導體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由於這些技術實際上更多的是理論與軟體上的升級,很多技術可以重新剝離出來用於軍事用途,所以針對意識形態不一致的國家與地區,美國牽手西方制定了該協定。

實際上,目前很多新型的半導體技術,或者說量產工藝,都是在這協定製定之後才得以發揚光大,並迅速推動整個產業走入消費製造業中。

不過由於WTO的市場規則攪動,事實上完全民用化的技術,很少在全球貿易爭端中使用該協定,除了受美國明確制裁的國家。

而中國自加入WTO後,以地方補貼的模式,把稅率門檻降低,吸引了大量國外企業把製造業轉移到中國來,隨之而來的,除了大量的代工訂單外,也培養了大量的裝備應用人才,把全球的一些先進裝備製造技術與理念,也漸漸的帶到了中國。

這些技術迅速對中國製造業體系進行了改造升級,讓中國的製造業技術也印上了很多國外技術烙印,並慢慢形成了依賴,最明顯的就是半導體產業、裝備製造業和軟體產業。

在美國以能源署牽頭,迅速以軍事技術民用化佔領全球製造業技術市場的時候,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並沒有把一些軍事技術進行真正的開放,導致在這一次全球製造業技術升級過程中,漸漸喪失了技術上的產業自主權,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近些年很多西方企業如蘋果、谷歌、亞馬遜等,都開始把美國能源署授予到期的技術進行重新紙面化申請專利,同時對產業內的專利鏈進行互補性併購整合,慢慢形成一些航母級企業群,競爭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但處於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與地區,現在把技術數字主權也列入國家主權範疇,打亂了這些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布局,再多的優勢,都不敵一紙主權約束文件,讓業務無力開展,也導致了這些航母級企業對這些拿不到市場準入文件國家的敵意,開始主動把一些技術封閉起來,不再往市場上推廣。

華為此前涉足數字內容業務較少,在那些利用數字主權進行約束的經濟體暢通無阻,迅速衝出了西方這些航母級數位化企業的圍堵,並以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把市場份額做了起來。

華為在通信領域的崛起,雖然仍然還在美國技術的範圍內創新,但畢竟在系統集成上擺脫了美國技術在產業方向上了約束,所以美國政府不得不從源頭上與華為進行「脫鉤」。

目前還不清楚華為海思的半導體產業思路到底定型沒有,不過就全球的現狀來看,採用EUV工藝的半導體技術,短時間內華為海思是無法拿到了。

但EUV工藝以前的半導體技術,中國是完全可以逆向工程後自主產業化的,包括神乎其神的晶片設計軟體。因為EUV工藝以前的半導體技術,差不多還是宏觀製造的微觀映像,可以慢慢的細化積累參數模型數據,形成自主化的軟體功能包,打通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

EUV工藝涉及到的是雷射反導與空間穩定技術,因此除非中國軍方開放這些技術給華為,否則華為要是自己真正研製出來了,或許也會被軍方收走。

半導體技術不是不可以追趕的,現在是美國政府的政策讓中國的半導體技術保持在二級代差以上,而且中國的一些相關產業政策還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無法形成完整的體系。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補貼資金提供方,但在缺乏半導體產業鏈體系的支撐下,半導體產業鏈仍是斷鏈狀態。難攻關的領域,由於短期內沒有利潤支撐,一般拿不到補貼資金,根本發展不起來;真正大路貨技術領域,由於技術門檻低,相關產能也能迅速複製,在產值指引政策下,可以拿到無窮無盡的補貼,但對於產業鏈完善卻於事無補。

華為前段時間主動提出要在半導體的基礎理論領域也進行投資,希望以一己之力打通整個半導體產業鏈,如果海思真是這個布局,後續的5G物聯網市場,海思將是華為的真正舞臺。

近日業界有傳聞,華為就對榮耀品牌業務做出策略性調整,相關的資源可能會由TCL通訊接手重組,以擺脫手機業務後續的緊張局面。

儘管華為並沒有對此消息進行回應,但在目前的情況下,華為放棄部分手機品牌業務,把人員繼續分流到新能源汽車與半導體業務上去,確實可以減少目前制裁政策所帶來的損失。

華為海思如果把整個半導體產業鏈打通,實現中國半導體技術自主,不但可以突出美國的技術封鎖重圍,還可以降低中國的半導體投資泡沫,對整個產業鏈的健康其實十分有益的。

相關焦點

  • 海思重「芯」出發,華為能扛鼎中國半導體產業嗎?
    此前針對這一事件的應對措施,華為內部曾有過很多的討論,包括把海思化整為零,分散到中國內地的其它半導體企業去,支持中國內地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經過近一年來的摸索,華為和海思都應該沒有找合適的方式來實施這些方案。從最近華為對外傳出的聲音來看,華為可能會對其它業務進行精簡,但海思部分則可能成為華為打造自主半導體事業的核心部門繼續存在,儘管短期內隨著海思方向的調整,也會出現在些人員調整。
  • 華為海思有望在列,中國半導體迎來了「春天」
    最高免稅10年,中國半導體迎來了「春天」眾所周知,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起步較晚,因為西方技術的封鎖,很多企業對晶片進口非常依賴。而在今年五月份,美國出臺新的限制措施,將斷供華為的晶片供應鏈,但是,美國此舉反而激發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在近日,國內半導體行業傳來了好消息,將迎來「春天」。
  • 華為海思半導體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
    這實際上反映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中,那就是海思半導體在上半年的迅猛增長上。海思半導體作為幾乎專供華為內部使用的晶片半導體企業,在2020年的上半年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名單,排名第十,也是中國大陸地區首次和唯一進入前十的半導體供應商。
  • 美國全方位打壓華為,華為芯前途未卜,中國半導體產業生死存亡
    華為5G技術和專利已經世界第一,可以說一隻腳跨進了未來,在晶片領域擁有華為海思,假以時日,不可限量。更重要的是華為擁有強大的終端用戶,加上近幾年的品牌溢價,完全能起到整合產業鏈的作用,可以把中國晶片產業整合起來,做強做大,而且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的技術地位。俗話說打蛇打七寸,華為自然就成了美國的重點「關注」對象了。2019年,美國以所謂國家安全為由將華為列入美國商務部所謂的「實體名單」,限制向該公司出售美國商品和技術。
  • 晶片產業鏈分析:華為海思還能走下去嗎?
    大家好,我是小陽,我今天就從晶片產業主要的分工:設計、生產、封裝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是海思以及海思是否真的走投無路了呢?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是華為海思?不管美國這次這麼狠的搞華為是為了一把打死還是能做談判籌碼,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是華為?
  • 國信證券:華為海思對外出售晶片 利好中芯國際(00981)
    公司 國信證券:華為海思對外出售晶片 利好中芯國際(00981) 2020年1月11日 18:10:59 國信證券本文來自 「國信證券」。一.事項:據 EE|Times 報導,華為和海思首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海思晶片對外銷售,在 2019 年 12 月舉行的深圳電子展 ELEXCON 2019 期間,上海海思半導體(華為於 2019 年 4 月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表示面向公開市場上發布 4G 通信晶片。
  • 華為海思半導體大量流失工程師,遭美國黑虎掏芯後能否絕處逢生?
    綜合臺灣媒體《中國時報》的報導,這也影響到了其除晶片和智慧型手機以外的其他業務部門,華為已經將用於電視生產的零部件訂單減少了30%至40%。近日,據臺媒DigiTimes報導,隨著美國對華為制裁的進一步收緊,海思半導體位於中國臺灣的團隊正大量流失工程師。
  • 沒了晶片,華為海思會解散嗎?任正非:沒有海思,華為將寸步難行
    導讀:沒了晶片,華為海思會解散嗎?任正非:沒有海思,華為將寸步難行眾所周知,在國內晶片市場上,能被大眾所熟知的晶片,如今也就只有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能拿得出手,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華為海思麒麟晶片就代表著國產最先進工藝的晶片,而且華為晶片經過這麼多年時間的發展,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落後到超越的蛻變,這無疑是值得我們為其感到驕傲和自豪的!
  • 國產半導體若要騰飛發展,華為和中芯國際是關鍵,急需資源整合
    早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海思半導體就自己的設計晶片力量聯合中芯國際生產晶片。這並不是不可能,對於中芯國際來說,目前對美國的技術依賴比較大,因為只作為晶片代工,業務非常單一,在研發力量上的投入就會受到影響。半導體材料方面,江豐電子、深南電路和興森科技、華特氣體等國產供應商紛紛加入中芯國際供應鏈。按照這個趨勢看,中芯國際最新晶片製造最先進的企業,也是未來中國半導體的發展的核心主戰場,自然中國半導體的發展是不會缺席華為的。在目前中國半導體處於最有利同時也處於最艱難的時刻,華為也在積極尋找新的供應鏈,中芯國際是繞不過的合作對象。
  • 從華為海思到中芯國際,中國半導體該如何破局?
    important}9月4日,路透社一則消息稱,川普政府正考慮是否拉黑中芯國際。1天後,中芯國際發布聲明稱,任何關於「中芯國際涉軍」的報導均為不實新聞,公司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海思晶片受阻,後有中芯國際被盯上。
  • 關於大陸和臺灣半導體產業
    在被美國加入黑名單之前,華為海思已經可以進入全球半導體公司的前十名,但是在被列入黑名單之後,2020年全球前十五大半導體廠商中,已經沒有大陸半導體的身影了。 張忠謀之前是在TI和通用電器工作,20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半導體廠商還都是IDM模式,IDM模式就是一家公司做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整個產業線,也就是自己設計產品,自己製造出來。 那個時期是全球半導體的擴張時期,晶圓製造產業又是一個重設備的產業,完整的製造過程需要上百種設備和工藝流程,設計出來的產品常常因為沒有足夠的產能而拖期交付。
  • 中芯國際的軟肋,也是我們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短板
    臺積電不能給華為海思代工晶片了,本想著中芯國際將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但是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中芯國際也不能和華為合作了。儘管如此,也並不是意味著中芯國際就可以安然無事了,因為現在的消息,可是讓這家企業正在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 中國微型半導體技術領先者,帶你了解華為背後的「海思半導體」
    它就是華為「海思」,全名:海思半導體。海思可能很多人對於華為旗下的這家海思半導體公司並不太了解,以前還能看到華為宣傳的海思麒麟處理器呢當然這也沒什麼不當之處,本來海思就是華為在2004年成立的旗下半導體研究中心,原本是建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後來又改成了海思半導體,規模也越來越大。目前海思公司總部在深圳、北京、上海、美國矽谷和瑞典設有設計分部。
  • OPPO挖走華為海思部門不少員工,造芯計劃恐怕操之過急
    早在今年華為收到老美禁令的之後,OPPO、小米、vivo都在以不同的形式投資晶片設計產業,以擺脫對高通的高度依賴。這其中,OPPO是造芯企業中最積極的一家,並且在近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銷售晶片、半導體元器件等。OPPO馬裡亞納晶片就是全球擴張的第一步,但是讓華為感到意外的是,OPPO居然把&34;伸到了華為的後院。
  • 某國能掐住我們「中國芯」嗎?
    ,凡是與華為合作的,都要打擊,上周十一家中字頭的企業被美國政府納入制裁清單,理由是這些企業研發新興技術,支持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白宮制裁的產業很多,但最核心的還是晶片技術,晶片是科技產品的心臟,最近開始打擊中芯國際, 卡脖子的還是晶片,中國70%的晶片依賴進口每年要花2000多億美元從國外購買比進口石油化的錢還多。
  • 華為旗下海思躋身半導體營收世界前十
    美國調查公司IC Insights於8月發布的2020年1~6月世界半導體企業的營入排行榜顯示,海思半導體排在第10位。這是中國大陸企業首次進入前10。顯示出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實力正在提升,但作為伴隨中美摩擦的暫時性現象,海思半導體的強勢表現有可能走向終結。
  • 華為「從芯出發」,半導體「塔山計劃」曝光,全力打造無美化產線
    這與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分工有關,我們都知道,華為麒麟晶片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手機晶片、5G晶片都是行業前三水準。,意味著中芯國際大概率無法給華為晶片代工,即便願意,但是僅僅14nm量產的中芯國際,根本無法給華為太多支持,畢竟現在行業最高端的晶片已經下探到了5nm,中芯國際差距至少在三代。
  • 美國絕殺華為晶片?華為海思傳出壞消息,「中國芯」沒有退路
    很明顯,美國這次是要「絕殺」華為晶片,逼迫華為晶片走上「造也不能造,買也不能買」的絕境。而更糟糕的是,華為對此似乎真的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因為晶片業務本身就是中國半導體行業難以言說的痛,不然也不會直到現在都還只有華為麒麟這麼一款拿得出手的自研手機晶片。
  • 從半導體歷史看「中國芯」的出路
    中芯國際發公告,稱可能無法為華為代工。臺積電是中國臺灣企業,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企業,看似沒關聯,但這兩則新聞的背後都與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有關。為什麼美國總在針對華為呢?為什麼美國總在針對華為?自從華為觸碰5G以來,美國政府不遺餘力地到處設置障礙已經讓國人習以為常,美國政府對外的藉口是:信息安全。但誰都看得出來另有原因,可能下面兩張表能幫我們找到真實原因。
  • 華為海思艱難轉身之路及半導體投資大變局 (一)
    回歸主題,首先,底線思維下,華為能做什麼呢?丟掉手機業務,華為手頭還有四張牌:全場景消費電子產品、通信/網絡設備及服務、雲計算/超算設備及服務、汽車電子產品。除手機和電腦之外,全場景消費電子產品,長周期內都用不到最尖端的半導體集成電路晶片,光-芯-屏-板,都能夠在「去美化」體系下艱難前行,譬如: 華為手環、華為手錶、華為TWS耳機、華為智慧屏、華為智能家居產品等。通信及網絡設備的出貨量,受5G網絡建設周期的影響,行業內普遍認為5G基礎設施投資最高峰在2022/2023年,此後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