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惠州實際,主動作為、真抓實幹,為我市當前及今後更長一段時期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如何把全會確定的各項任務貫徹好落實好?「十四五」時期,惠州如何搶抓新機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的「硬任務」?
在22日舉行的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分組討論上,與會人員圍繞全會報告進行了熱烈討論。
大亞灣石化區。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供圖
堅定不移抓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
「報告目標明確,站位很高,總結過去實事求是,乾貨滿滿,規劃未來定位準、思維新,對我市未來五年的發展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林惜文說,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抓手就是要構建更具核心競爭力的「2+1」現代產業體系。在生命健康產業這一部分,市政協已經緊鑼密鼓參與其中。「經過前期的調研,我們認為,惠州發展大健康產業,很有優勢,達到千億級水平未來可期」。
市委常委、秘書長、市政府黨組成員餘金富說,當前,5G、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給我市電子信息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惠州正搶抓「新基建」機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數據產業園,大力發展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廣延說,過去的一年,惠州成立工作專班推動項目進展,形成了新的惠州速度、惠州力量、惠州質量。要實現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的目標,全市上下必須一以貫之持續用力,搶抓「雙區驅動」的重大機遇,推動深惠基礎設施一體化、區域產業協同化,堅定不移抓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把土地、資金、資源向實體經濟傾斜,支撐惠州未來發展,實現局部領先和先發優勢。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政府黨組成員劉小軍說,要繼續以「修路抓項目」作為主要抓手,打造更高水平的交通基礎設施,讓惠州快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以大項目為龍頭,推動形成產業鏈,培育新的增長點;以「提效抓隊伍」為切入點,建立健全順暢的工作機制體制,營造高效運作的營商環境、政務環境和法治環境;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幹部工作潛能。
找準抓手真抓實幹主動作為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鍾偉寧說,全會報告是惠州「十四五」規劃的宣言書和規劃藍圖,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方法論和路徑圖。只有圍繞「十四五」規劃,分解任務,找準抓手,真抓實幹,主動作為,才能把規劃藍圖變成現實,把惠州建設成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副市長林洪說,今年惠州實施存量土地處置專項行動,保障一大批工業項目的用地指標,明年還將深化存量土地處置,繼續騰出項目用地空間。通過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環境容量要素保障,為爭創國內一流城市增強承載力。
副市長馮起忠提出,必須正視惠州存在的差距,做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弘揚企業家精神,助推惠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堅持高起點、高水平謀劃和建設惠州新材料產業園,著力引進高端項目,建立先進的園區管理機制,全力打造高水平的現代化產業園區。
副市長李俊玲說,全會報告從方向目標、實現路徑和具體抓手等方面對惠州「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述,站位高,落點實。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惠州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金融全方位更深入地推動和支撐。
市政協副主席王細波表示,將繼續轉變工作方式,用特區的經驗對標、檢查、衡量工作,做到有特色、有成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高提案質量,改革調研方式,提出更多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調研成果,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市政協副主席、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徐毅建議,要充分考慮應對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努力抓住重大機遇,推動多規融合,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好「十四五」規劃,努力推動惠州高質量發展。
市政府秘書長陳東照說,惠州人不缺理念和幹勁,只要搶抓重大機遇,堅持走好高質量發展路子,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引進重大項目,提高自身實力,就一定能建設更加幸福美好的國內一流城市。
市政協秘書長葉啟靈表示,將繼續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2+1」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為主線,深入調研,深耕細作,為惠州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守正創新紮實做好各項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
惠城區委書記劉光濱說,惠城區將以大氣魄、高格局打破常規謀劃「十四五」發展,以惠州「長子」和首善之區的擔當,守正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用產業聚人,用城市留人,用服務惠民,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以市、區一體推動惠城區高質量發展。
惠陽區委書記翟偉鋒說,惠陽區將在學習貫徹市委全會精神的基礎上,認真做好惠陽區「十四五」規劃。「按規劃,惠陽『十四五』期間GDP的目標是突破1000億元。按照目前的生產總值計算,要達到這個千億元的目標,我們是有信心的」。
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表示,未來五年到十年,惠東的發展思路清晰,一是更加深度融入全市發展大局,二是在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惠東將進一步聚焦發展勢頭,把潛力和優勢充分釋放出來,加強統籌規劃,加快發展海洋經濟、能源經濟,推動惠東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為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而努力奮鬥。
博羅縣委書記陳國煌說,市委全會報告提出要著力打造「2+1」現代產業體系,這對博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確實也感受到,生命健康產業不像其他產業能夠快速見到效益。但不能因為短期內看不到大成效就輕言放棄。」陳國煌說,作為我市發展生命健康產業的「主戰場」,博羅將理清思路,精準發力,讓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
龍門縣委書記陳偉良表示,龍門縣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康養旅居高地、珠三角高端產業轉移承接基地、惠州北部市域高品質城市三大定位,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爭當「大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跑者。
「在『3+7』工業園區格局中,我們有仲愷高新區、廣東(仲愷)人工智慧產業園、中韓(惠州)產業園,將加速向『千億園區』的目標邁進。」仲愷高新區委書記吳獻民表示,在「2+1」現代產業體系中,仲愷高新區將把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核心引擎打造得更大更強,打造仲愷高新區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搶佔未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疏解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堵點
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周文高說,環境保護工作與每一位惠州人民的幸福指數息息相關。作為生態環境部門,將在保護好生態質量的同時,盡力騰出環境容量,服務地方發展,確保我市重點項目、重大項目順利推進,助推惠州經濟建設發展上新臺階。
市商務局局長廖巍表示,市商務部門將深化「2+1」產業對外招商,將更多的龍頭企業集聚惠州,打造更優更好的電子信息產業。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研究,建立現代流通體系,規劃一批商貿流通專業園區,推動更全面的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
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曾慶全建議,提升政府部門數據共享和協同能力,完善體制機制,打破信息孤島,通過數據和技術支撐,推動多部門辦事深度融合,實現更多政務服務事項「跨縣(區)、跨部門」通辦,疏解企業和群眾辦事的堵點,增強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
市能源和重點項目局局長鄒平生表示,該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砥礪前行、奮發有為,全力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全面開創能源革命新局面,推動我市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市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主任陳宇文建議,「十四五」期間可利用惠州港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在能源、金融和自由貿易上作文章,爭取設立自由貿易港,提高碼頭業務活躍度、增強港口經濟競爭力。同時加強與深圳港口聯動發展,形成合力,實現兩地港口共建共享共贏。
惠州農村商業銀行行長何偉軍建議,加大農村產權體制改革,建立農村資產、資源的流通市場,解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大對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拓寬鄉村振興融資來源,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村地區金融資源承載力和農村居民金融服務獲得感。
德賽集團董事長姜捷建議,進一步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在「清」的基礎上把「親」再強化一下,要做好平衡,和企業家交朋友,聽一聽企業家的訴求、聲音,當企業面臨困難,可以及時得到解決,有力推動惠州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遊璇鈺 龔妍 張斐 歐陽成 楊熠 謝寶樹
碼上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