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編制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的重要階段。今年市「兩會」以後,市政協在全市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市政協各參加單位和全體委員中,開展了「我為『十四五』建一言」活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科學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對「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系列重大問題做出了深刻闡述,全市政協系統、廣大政協委員積極行動起來,在深刻學習認識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的指導方針、目標任務後,發揮智力密集、人才薈萃的優勢,結合我市實際,從經濟建設、社會事業、城市發展、社會法治、文化繁榮等方面,為我市「十四五」發展建言獻策。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關注環境衛生 助力高顏值城市建設
○以智能化助推垃圾分類提質升級
○以精準化提升高質量的氣象服務
○以普惠化吸引青年來廈安居樂業
○以規範化來保障優質飲用水工程
○以系統化打造順暢連通鄉村水系
○以制度化發展我市節能環保產業
●市政協人資環農委
今年廈門市「兩會」結束後,市政協人資環農委積極響應市政協的「我為『十四五』建一言」活動,召開全體委員會議、專題座談會、學習交流會,組織委員、專家深入部門、企業、社區、鄉村、科技館等進行實地調研,並通過網絡徵集、線上交流等形式,徵集委員專家意見建議,充分匯集民情民意。來自住廈省政協委員和九三界別、農業界別、民主黨派及科研單位的委員及專家,圍繞推動我市高顏值城市發展,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發展路徑和重點任務積極建言獻策。
以智能化助推垃圾分類提質升級。廈門市垃圾分類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省政協委員、集美大學副校長曹敏傑結合實際工作、調查研究,建議要助推垃圾分類提質升級,應採用智能塑料金屬分揀、微生物處理技術等現代處理技術代替純手工分揀,探索在源頭建立地埋式垃圾收集設備並實施智能化監控,建立以用定分新模式,構建現代化垃圾分類全產業鏈。
以精準化提升我市高質量的氣象服務。市政協委員、人資環農委兼職副主任、氣象局局長葛小清認為,「十四五」期間,要進一步提升氣象服務能力,需按照廈漳泉同城化建設的目標,以廈門島內為中心點,向島外陸地外延,合理布局高科技裝備,提升精準度,滿足航空、交通、農業、城市運行、港口等多領域需求。此外培育高素質人才,滿足現代化氣象工作需求。
以普惠化吸引青年來廈安居樂業。市政協委員、人資環農委兼職副主任、廈門大學金融系教授蔡慶豐通過實地調研,認為我國進入加速老齡化進程,年輕勞動力日漸成為「稀缺資源」,我市增強發展後勁要加大吸引青年來廈,要調整保障房和人才房政策,降低申請門檻和不合理的約束限制,實行普惠型的安居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年輕人到廈門落戶、就業和創業。
以規範化保障我市優質飲用水工程。市政協委員、市會計服務中心工程師慄曉東連續多年關注我市飲用水工程,他表示,要立足於廣大市民切身利益,通過建立優質飲用水標準體系、完善和提升水廠管網等硬體設施,並建立政府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保障我市優質飲用水工程。
以系統化打造順暢連通的鄉村水系。廈門理工學院水資源環境研究所所長、教授、廈門市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木蘭結合個人留日經歷,提出排水溝渠、河流、湖泊、水塘、水庫構成鄉村水系,它們既是鄉村排澇的重要通道,也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遵循自然規律,注重鄉村河流溝渠的連通性,加強控源截汙,強化水生態修復,統籌協調鄉村開發建設,加強施工監管,防止施工土肆意侵佔鄉村河道,破壞鄉村水系,並著力恢復和打造順暢連通的鄉村水系,以改善鄉村的排澇能力與農村水生態環境。
以制度化發展我市節能環保產業。廈門發展研究中心董世欽圍繞綠色產業發展,建議廈門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節能環保企業成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力量,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廈門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
創新社會治理 打造高質量美好生活
○構建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探索社區治理新路
○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造高質量美好生活
●市政協社法委(民宗委)
今年以來,市政協社法委(民宗委)積極組織所聯繫的界別委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通過課題調研、座談協商、考察視察和民主監督等多種形式,圍繞「十四五」時期社會安全治理、民生事業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城鄉融合發展、營商環境建設等相關領域,廣泛徵集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圍繞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積極建言。今年市政協社法委(民宗委)組織委員深入鎮海社區、金安社區、軍營村等基層調研,探索發展壯大社區社會組織、推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激發基層社會活力、有效表達社區居民訴求等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召開「加強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社會微治理能力」專委會對口協商會議,探索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無黨派界別、婦女界別等委員積極建言,《法治化推進社區「微治理」的創新與思考》《推進「三社聯動」,創新農村社區治理》《建立業主代表大會制度,提升居民自治能力》等系列建議。從統籌行政、司法、社會、公眾等多方力量,自治、法治、德治以及智治等融合發力,努力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子。
圍繞補齊短板提升發展品質積極建言。堅持問題導向,以「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的抓手。市政協社法委(民宗委)組織委員視察BRT站點、火車站、松柏公園等場所,召開市規劃、建設、市政園林等部門負責人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等社會團體座談會,了解我市無障礙設施建設使用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的意見建議。建言「十四五」要完善無障礙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提供經久耐用適用的無障礙設施;加強統籌協調,推進「全鏈條」精細化管理。
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落實積極建言。針對市民期望更加體面、更有尊嚴的美好幸福生活,社法委(民宗委)組織委員著力在打造以人為本、更加公平、更為多樣、更高質量的生活上為「十四五」建言。如無黨派界別提出《關於推動廈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少數民族宗教界別委員提出《加快推動「十四五」期間廈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建議》,社會服務和社會保障界別委員提出《進一步優化醫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切實增強參保人獲得感的建議》,婦女界別委員提出《關於婦女兒童權益保障及家庭工作相關建議》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結合課題調研 推動社會事業發展
○整體性對接高端醫院,促進醫療水平增容提質
○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升傳染病應急防控能力
○建設「體醫融合」平臺,推動「健康廈門」建設
○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課程計劃,提高學生文明素養
○深度融合產學研,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市政協教科衛體委
未來五年,如何促進廈門社會事業更好發展?近期,市政協教科衛體委結合「2035年『健康廈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調研,以「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促進廈門社會事業發展」為主題,深入開展調研、考察活動。專委會所聯繫的各界別活動小組、委員以及專家、學者們,從落實新發展理念出發,圍繞「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環節,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針對性的建議。
為做好此次建言徵集工作,教科衛體委在市政協副主席王焱、李欽輝的帶領下,先後走訪市衛健委、市科技局、市體育局、市教育局等對口職能部門,並向市發改委、工信局、民政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市政園林局、醫保局等十多個市直部門充分了解有關規劃編制情況,向專委會全體委員及相關專家、學者發出倡議,有效調動各方力量,使課題調研、意見徵集均「收穫滿滿」。
「整體性對接高端醫院是我市醫療發展的大手筆,外來引進和本地拓展的齊頭並進,將促進廈門醫療水平的增容提質,也是打造營商環境和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市政協常委陳育斌認為,應以川大華西醫院和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落戶為契機,制定全方位提升本地醫護人員水平的人才發展戰略,為外來醫院提供業務開展和科研平臺,大力度外送人才培養,並做好醫院人才的生活配套設施建設。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市公共衛生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協委員吳啟鋒建議應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升應急防控能力。一是利用「大數據+網格化」手段,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二是提高公衛待遇,穩定防疫、急救等專業人才隊伍。三是加強臨床醫學人員的培訓,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
「積極探索開展『體醫融合』,用運動的手段促進健康。」市政協委員黃格成建議推進「體醫融合」,大力開展對全科醫生的運動指導培訓,將運動處方納入慢病管理和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範圍,積極建設「體醫融合」平臺,不斷推動「健康廈門」建設。
市政協委員陳文強表示,廈門雙十中學多措並舉紮實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於2017年獲評廈門市首批高中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校。他建議,加強課程建設,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課程計劃;統一處置低值可回收物;完善評估標準,將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納入綠色校園建設、智慧校園建設、文明校園建設評估體系。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深度融合產學研是創新驅動發展、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市政協委員陳宏宇建議,應建立行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運行機制,打通部門間「藩籬」,切實簡政放權;建立成果信息共享交互機制;強化技術轉移轉化專職隊伍建設。
除5位委員外,還有醫衛界別、體育界別及巫斌、黃秀惠等近20個界別委員、專家、學者通過座談交流、提交書面材料的形式做了發言。
匯聚委員智慧 謀劃推動經濟建設
市政協經濟界別委員調研我市智能製造情況。 (張聰超 攝)
○圍繞廈門「十四五」發展規劃,界別活動小組在市政協大會建言
○舉行「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積極壯大『三高』企業」專題協商
○三個界別活動小組緊扣廈門「十四五」規劃,共提交專題材料14篇
○建設創新驅動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城市能級,深化改革開放
●市政協經建委
市政協經建委年初組織籌備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發言工作時,就將徵集「十四五」規劃建議列為一個專題重點徵集稿件,民建、民進、致公黨、工商聯、經濟界別等界別活動小組紛紛就廈門「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言,分別提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廈門構建高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廈門會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為契機,推進廈門海洋新興產業大發展大繁榮」「關於打造國際領先綠色港口」「搶抓我市『十四五』經濟躍升新機遇」等材料,得到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肯定和重要批示。
根據市政協今年年初的工作計劃,市政協經建委安排了一場以《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積極壯大「三高」企業》為專題的政協常委會協商議題。市政協經建委在組織實施協商議政中,重點從生態營造、平臺支撐、要素支持、動能轉化、產業發展等五個方面,將「十四五」規劃中涉及的經濟社會發展要素進行分類、提升,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政協各界別活動小組及常委、委員建言獻策,協商議政。協商中,大家圍繞制定「十四五」規劃積極建言,把建言資政成果轉化為黨政部門工作選項,齊心謀劃發展新篇章,助力開拓發展新局面。
為更好地發揮專委會協商民主優勢,緊扣「十四五」規劃重點議題,市政協經建委發動聯繫的三個界別活動小組,結合我市重大項目、重點工程,讓委員結合本職工作履職。三個界別活動小組就「十四五」規劃共提交專題材料14篇,其中包括:「十四五」時期加快廈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廈門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十四五」推動人口規模適度增長以增強城市經濟活力、創新更新機制推動廈門存量低效工業用地再利用、加速發展基於AI晶片的人工智慧硬體產業的建議,市管國企「借勢」切入新興產業驅動「十四五」強市規劃,關於完善廈門市足球產業鏈的若干建議,市工商聯在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民企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好環境,加強頂層設計、促進廈門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混改等方面,為我市「十四五」規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在「我為『十四五』建一言」活動中,市政協經建委收到各界別、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建議,主要內容包括:建設創新驅動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城市能級,大力推動廈漳泉大都市區、城市群發展,吸引區域金融、科研、教育、醫療、文化、信息等資源要素集聚;深化改革開放,在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探索上大膽突破,促進科技創新、人力資源、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向科技創新驅動型的自由港邁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由港」。
市政協組織委員視察涉僑文物保護情況。 (歐長勝攝)
充分發揮優勢 推進文化繁榮發展
○以「一帶一路」出口和數位化轉型來帶動文創產業發展
○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影視主題「一園一廳一中心」
○因地制宜推進社區書院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融合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街區,推進文旅產業進一步發展
○活化紅色旅遊資源,提升紅色文化「五大工程」
○構建以閩南文化為中心的閩臺文化圈,打造閩南語系的文化之都
●市政協文史學委
如何在新時代奏響文化強音,在城市發展中彰顯文化力量,一直吸引著社會各界的關切。為充分匯集民情民意,助力我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市政協文史學委專門召開了建言協商座談會,組織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臺聯、僑聯負責人和政協委員代表,把脈我市「十四五」時期文化繁榮發展的基本定位、重點方向和關鍵難題。
今年廈門市「兩會」結束後,文史學委迅速行動,按照市政協的總體部署要求,精細組織、周密籌備,多次走訪調研有關業務部門,深入了解我市文化改革發展現狀,制定了以問題為導向的選題計劃。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政協界別和委員積極參與,提交了近30份調研報告、290餘條意見建議,內容既涉及宏觀的架構設想,也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分析,有力推動了相關問題的關注和解決,更為市委市政府擘畫「十四五」文化建設藍圖提供了重要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是廈門市重點發展的12條千億產業鏈之一。市政府提出了到2022年文化產業營收達到1800億元的目標。」市政協常委黃敏沁認為,在當前國內文化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需要揚長避短,發揮廈門在對外貿易、數字經濟方面的優勢,特別是以「一帶一路」出口和數位化轉型來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市政協委員邱興亮表示,要充分利用我市優勢文化科技能力,在細分領域上重點扶持本土骨幹文化創意企業,實施緊缺文創人才培訓工程。
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落戶廈門,廈門如何藉此東風?市政協委員夏煒建議,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影視主題「一園一廳一中心」,即「影視文化產業園」「影視文化藝術會客廳」和「影視交易與聯誼活動中心」,以此推進影視產業融合聚集和升級轉型。
民進廈門市委關注打造社區書院「升級版」,專門組織了重點課題組,考察福安市、同安區、翔安區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深入基層和現場充分收集信息資料。市政協委員林升棟表示,「要設置城鄉雙重標準,重新劃分書院建設等級,因地制宜推進社區書院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融合。」
「目前廈門正積極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應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利用,推進廈門文化旅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市政協常委陳育斌建議,要明確定位、突出重點、彰顯特色,挖掘文化街區的名人、名優特產及歷史典故,開發「文化街區網上遊」,設立「中山路紀念館」等,加強廈門歷史文化街區宣傳和營銷。
集美區政協委員楊柳通過實地探訪考察我市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情況,提出「通過活化紅色旅遊資源,重點打造『鼓浪嶼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鷺島紅色之旅』等一批紅色經典旅遊線路,形成品牌帶動效應,進一步完善提升我市紅色文化『五大工程』」的建議。
閩南文化是聯繫臺灣同胞與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要橋梁。市政協委員張勁秋、施雪琴表示,「要構建以閩南文化為中心的閩臺文化圈,儘快設立非營利性的閩臺文化交流與發展基金會,推動指導閩臺民間文化交流工作」「全方位強化閩南文化的活態傳承與保護,建構『21世紀海絲文化交流體系』,組織『廈門印象』文化交流大篷車,深化『一帶一路』交流合作,打造閩南語系的文化之都。」
座談會上,陳敏偉、鄧飈、莊德義等9位市政協委員也分別做了專題發言。委員們發言積極中肯、觀點鮮明,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市發改委、鼓浪嶼-萬石山管委會等部門負責同志回應坦率真誠、針對性強,專委會認真歸納整理,為編制好我市「十四五」規劃提供參考。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