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周,上海開門編規劃,連續舉行多場「十四五」規劃發布會和座談活動。
8月28日,上海市「十四五」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聯合主辦《暢想上海未來五年聽你說 「十四五」規劃市民大家談》,來自各個行業的上海市民上闡述了他們心中的「十四五」。
8月26日,上海人大發布了《上海各級人大代表對「十四五」規劃意見建議調查報告》,7895名人大代表為上海編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
經過近13個「五年規劃(計劃)」,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8%左右的增長,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過去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產業門類齊全、工業體系完整,城鎮化率接近60%,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進出口和貿易大規模增加。
在「十三五」規劃接近尾聲之時,各地「十四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中。「十四五」規劃將關注哪些重點?又將如何編制?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
在「開門做研究」「開門編規劃」中,上海還邀請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較有影響力的專家組成上海市「十四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重點高校智庫開展「十四五」平行研究。上海社科院、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市發展改革研究院等7家單位,開展了「十四五」規劃系列重大問題的研究。
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秘書長喬依德認為,要做好「十四五」規劃首先要補齊「十三五」規劃的短板,在基本完成脫貧攻堅戰後還要進一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讓他們有更多的獲得感。解決老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主要是健康衛生、教育和養老。
「以健康衛生為例,疫情以後,各方面對此都比較重視,但是錢怎麼投?投到哪裡?現在有一個傾向是在各地造三甲醫院,這是不是一個最好的、最有效的辦法?這些問題在『十四五』規劃中,要做深入研究。」喬依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喬依德認為,「十四五」規劃仍應堅持改革開放,要把改革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近幾年來,金融等方面都在加強對外開放。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把開放納入到多邊主義的框架裡面去,比如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WTO改革等問題都要在『十四五』規劃當中體現。」喬依德表示。
喬依德認為,國內還要進一步對要素市場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
「我認為國企改革是一個關鍵點,因為只有國有企業改革好了,對國內經濟來說,市場主體才能得到平等對待,這對國內經濟、對國內循環有好處。另外,現在各種對外談判都涉及到國有企業的定位問題,所以我認為,這個問題解決好了,也會使我們的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也有利於我們進一步推進多邊主義。」喬依德表示。
除了專家力量外,上海還面向各界重點群體開展分類諮詢。上海市人大、政協、市委統戰部、團市委、工商聯等分別組織各類會議和相關專題,為「十四五」規劃出謀劃策。
上海市政協委員俞敏亮認為,上海在「十四五」規劃期間要「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要在「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本土跨國公司」基礎上,進一步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全面提升本土跨國公司的全球競爭力。
在農業和農村問題上,上海市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邵林初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須補上鄉村這塊短板。他建議編制好「十四五」鄉村振興規劃,把鄉村作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空間,建設成為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生態功能承載區、精品農業示範區、綠色休閒度假區、江南水鄉展示區;把郊區新城建設作為重大發展機遇,更好發揮其引領和推動作用。
「要盤活『三塊地』,為鄉村建設預留充足的發展空間,有序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加大宅基地依法自願有償退出的力度,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適當延長農用地流轉期限。」 邵林初表示。
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邢邦志認為,要從過去較多注重「引進來」的「單向開放」轉向「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雙向開放」,以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和臨港新片區為主要依託,以郊區五個新城建設為重要支撐,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尋求新的增長點、培育新的增長極。
據悉,在上海「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中,上海市政協已組織各類會議和專題考察100餘場次,600餘人次政協委員參與其中。開通「政協直通車」建言專欄,積極組織各類專家研討會。在匯集委員意見建議基礎上,目前已形成在人口發展、產業優化、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多項調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