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量子研究再獲突破《自然》雜誌刊登最新研究成果

2020-12-28 安徽網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苑震生等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的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開發了一種專用的量子計算機---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光晶格量子模擬器,對量子電動力學方程施溫格模型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北京時間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規範場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根基,如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量子電動力學、標準模型等都是滿足特定群對稱性的規範場理論。迄今為止,標準模型成為統一描述強、弱、電磁三種相互作用的最成功的理論。在該理論的發展過程中,楊振寧、米爾斯、溫伯格、費曼等科學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伴隨著規範場理論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各種規範場方程求解的計算複雜度非常高,對超級計算機的數值計算能力形成了嚴重的挑戰。

《自然》雜誌的審稿人對此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項工作「是量子模擬方法研究晶格規範場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該工作同時模擬了物質場和規範場,是相關交叉學科研究的裡程碑。它將受到多個學科領域的關注,從基本粒子、晶格規範場、和量子信息方面的理論學家,到原子分子光學、固態物理領域的實驗物理學家.」;「邁出了模擬晶格規範場理論的真正一步:從實現量子模擬器的模塊到對特定模型的完全模擬。」

在上述相關工作的基礎上,該團隊將進一步使用量子模擬的方法研究具有其他群對稱性的、更高空間維度的規範場模型,並可推廣到遠離平衡態的規範場系統,研究真空衰變、與拓撲角度相關的動力學過程等重要物理難題。近年來,潘建偉研究團隊在利用超冷原子產生大規模量子糾纏態進行量子計算、構建拓撲量子計算系統、模擬凝聚態超流模型、模擬人工規範場、開展超冷化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的科研成果,成為國際上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領域的領跑團隊之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相關焦點

  • 潘建偉團隊量子研究再獲突破,登上《自然》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我國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再獲突破。製圖:石千惠、梁琰這是物理學家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實現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11月19日凌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 中國科大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成果再登《自然》雜誌
    (製圖石千惠、梁琰)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北京時間11月19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最新研究進展,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求解施溫格方程。這一成果成功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了複雜物理問題。
  •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研究獲重要突破:中國科大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
    ,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北京時間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了該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馬普量子光學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中國科大、因斯布魯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用超冷原子、囚禁離子等體系對規範場模型的基本單元進行了初步的量子模擬研究。但是,這些實驗中要麼是體系太小(僅有2個到4個粒子)不具備局域規範不變性;要麼無法同時產生規範場和物質場,更不能研究這兩種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轉化。因此,此前的研究中都無法觀測規範場理論最基本的特性——局域規範不變性。
  • 登上《自然》主刊!復旦團隊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獲...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精密測量物理與量子光學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在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利用預測和回溯測量的方法,實現了迄今含原子數最多的原子自旋壓縮以及突破標準量子極限的高靈敏度原子磁力計。
  • 《自然》雜誌刊登君實生物新冠中和抗體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證券時報證券時報記者 梅雙北京時間5月26日,君實生物宣布,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雜誌在線刊登論文,發表君實生物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的中和抗體臨床前研究成果。研究發現了兩種具有較強新冠病毒(SARS-CoV-2)特異性中和活性的特定人類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代號為CB6的抗體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夠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治療和預防效果,具有進行臨床轉化的價值。中和抗體是一種治療性抗體,可以通過中和或抑制病原體的生物學活性來保護細胞免受侵害。
  • 《自然》雜誌:源自牛頓時代的科學期刊 也刊登科幻小說
    「將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的偉大成果展示於公眾面前。」這是1869年《自然》雜誌創刊時的口號,142年過去了,這本雜誌仍然在堅定地履行著它的承諾。時至今日,《自然》雜誌已經擁有100頁的豐富內容,定價也升至每期3英鎊,不過創刊以來每周四出版的傳統從未改變,只有12月最後一周逢聖誕新年假期而例外。和早期的科學期刊一樣,這本雜誌剛創辦時主要也是為了給廣大讀者提供一個介紹最新科學技術與成果的平臺。「不過,《自然》也有其與眾不同之處,它為當時的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平臺。」傳記作家詹妮特·布朗介紹。
  • 中國科學團隊最新成果:量子計算性能超谷歌比特計算機100萬倍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布了最新的進展: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量子計算器,它的發展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率先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2019年9月1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布了該重要研究成果。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然而,任何試圖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進行融合的理論工作都遇到極大困難。在目前已知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電磁、弱相互作用和強相互作用都已量子化,而且已經統一。
  • 中國科大在71個格點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擬器中成功求解施溫格方程
    Model)進行了成功模擬,通過操控束縛在其中的超冷原子,從實驗上觀測到了局域規範不變量,首次使用微觀量子調控手段在量子多體系統中驗證了描述電荷與電場關係的高斯定理,取得了利用規模化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方法求解複雜物理問題的重要突破。
  • 深圳走出的「石墨烯天才」曹原一天兩登《自然》雜誌
    另一篇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他們使用納米級針尖掃描超導量子幹涉裝置,獲得處於量子霍爾態的朗道能級的斷層圖像。簡言之,曹原在自己「一戰成名」的石墨烯「魔角」領域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曹原《自然》最新發文其一曹原《自然》最新發文其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曹原第一次「徵服」《自然》了。令他名聲大噪的是2018年3月6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第一作者就是曹原。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原標題: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10日出版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我國量子網絡研究取得突破
    我國量子網絡研究取得突破——中科大實現基於冷原子的多節點量子存儲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在量子網絡方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地利用多光子幹涉將分離的三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多節點、遠距離的量子網絡奠定了基礎。該成果於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權威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 四川科學家團隊腦科學研究成果登上《自然》雜誌
    近日,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在報導飛速發展的中國腦科學時,特意用專欄形式介紹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磁共振團隊的研究成果。7月7日,記者走進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磁共振研究中心,聽科學家介紹他們關於大腦的最新成果。
  • 外媒盛讚中國「九章」量子計算機獲裡程碑式突破
    外媒盛讚中國「九章」量子計算機獲裡程碑式突破 2020-12-18 16:11:20
  • 英特爾聚焦全棧量子研究:發布多項重磅量子計算研究成果
    (「IEEE Quantum Week 2020」)上,英特爾將展示一系列研究成果,著重介紹其在量子計算硬體、軟體和算法領域的創新性全棧方法。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量子計算在這些領域的重要進展,對於構建可運行應用程式、可擴展的商業級量子系統至關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在此次大會上發布的《利用深度強化學習設計高保真多量子比特門》論文在眾多論文中脫穎而出,獲得「最佳論文」獎項。
  • 中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
    未來網高校頻道8月10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同時,學校參與的基於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新冠肺炎基礎及其轉化研究入選「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成果進展,該研究中由中國科大提出的「託珠單抗+常規治療」方案編入國家診療方案。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造出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科技日報柏林9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
  • 量子霸權是什麼?為什麼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的量子研究很牛?
    而量子比特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量子比特的製備、操作、讀取、傳輸和糾錯等各個方面的難度都非常大,目前世界上關於量子物理體系的研究大致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光,一個是超導,中國在量子計算方面起步較晚,但在量子光介質方面的研究居於世界前列,中國科大的潘建偉教授就是這一領域佼佼者,而美國在量子超導介質方面的研究比較領先,谷歌的量子霸權就是使用的超導介質。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一重大突破的成果論文,於北京時間6月15日深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物理教育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物理教育研究領域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學生對於大學低年級課程(如經典力學、電磁學等)的學習情況。然而對於高年級物理課程,例如量子力學課程,這些方向的相關研究仍然是一個空白。中國科大物理學院的塗濤副教授、李傳鋒教授、周宗權副教授和郭光燦院士等老師組成的團隊,及時的關注和進入到這一新興前沿領域。經過從2012年到2019年的6年長周期、和對物理學院481名本科生的大樣本數據的定量研究,成功利用Activation-Construction-Execution-Reflection (ACER)的理論框架,分析學生對於量子力學課程的學習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