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3 中國教育在線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該成果被選為編輯推薦並被美國物理學會作為Physics雜誌Viewpoint推介。

 

  1980年,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成為了物理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之一。量子霍爾效應表現為,在非常低的溫度和非常高的磁場下,霍爾電阻量子化為h/e2的整數倍[1](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電量)。此後,物理學家們還發現了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不需要磁場的版本[2]。在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的這幾十年,已經誕生了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之相關的拓撲物態也成為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a)在二維體系中,量子霍爾效應出現時,只有邊緣態(藍色)傳導電子,而內部體態是絕緣的,因為費米能量位於朗道能級之間。(b)在三維,朗道能級成為沿著磁場方向色散的一維朗道能帶。量子霍爾效應在三維中很難實現,因為費米能量總要穿過一些朗道能帶,所以體態是金屬的。(c)電荷密度波可以打開朗道能帶的間隙,從而使體態絕緣,可以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該圖引用自文獻 [1]

  早期的研究認為量子霍爾效應很難在三維體系中實現,物理學家30年來一直在追求量子霍爾效應的三維版本,但一直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結果。直到2019年,南科大的張立源團隊成功在化合物ZrTe5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8]。張立源團隊使用高遷移率低電子濃度的高質量樣品,冷卻到0.6開爾文,在大小為1.7到2.1特斯拉的磁場範圍間觀察到了量子化的霍爾電阻平臺和0縱向電阻率。在這個實驗中,電荷密度波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機制。電荷密度波是個關聯效應,可以把一個三維系統分成多層的二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疊加。

  此時,物理學家對這些新結果產生了新的困惑:觀測到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背後的定量物理機制是什麼?為什麼霍爾平臺只存在於一定的磁場範圍內?南科大盧海舟團隊提出了新的理論以解決這兩個問題[1]。在研究團隊的模型中,一個磁場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可以用來解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平臺。他們發現,磁場引發了基於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的從正常態到電荷密度波態的二級相變。此外,磁場中同時存在公度和非公度兩種電荷密度波,且在1.7-2.1特斯拉之間公度電荷密度波基態能量更低,從而解釋了此段磁場的霍爾平臺,也解釋了在2.1特斯拉以上沒有霍爾電阻平臺的困惑。

  在上世紀,物理學對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對稱性破缺的有序相變,而在本世紀,拓撲相變逐漸成為探索新物理的世界觀。本研究探索了一種連接兩個世紀的罕見情況,即同一個磁場在一個方向上誘導有序相變,但在另外兩個方向上誘導拓撲相變。

  南科大校長卓越博士後覃昉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盧海舟是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南科大物理系教授張文清,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物理系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

  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優先研究計劃、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深圳市重點實驗室、深圳市高水平大學建設亮點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南方科技大學卓越博士後基金、南方科技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上海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什麼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詳解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這次我們發現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為今後的進一步科研探索提供一定的實驗基礎。另外,在應用方面這個材料體系具有非常高的遷移率,電子的傳輸和響應很快,可以在紅外探測、電子自旋方面做一些原型器件。  課題背景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十大進展」
    【深圳商報訊】(記者 袁斯茹)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俞大鵬11月12日在「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論壇上說,「在大數據時代,量子計算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驅動力。」「量子技術是高性能計算的終極解決方案。」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介紹深圳量子行動: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介紹深圳量子行動: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
  • 南開大學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Zagreb大學Hrvoje Buljan教授的課題組合作研究,在非線性拓撲光子學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基於一維SSH拓撲光子晶格,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光與拓撲光學微結構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發現了非線性導致的體態模式向拓撲界面態模式的耦合,並構建出了普適的非線性模式耦合的理論框架。
  • 我校兩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我校「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及「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兩項成果同時入選。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
  • 南方科技大學項曉東課題組在量子弛豫時間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講席教授項曉東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合作,在量子弛豫時間的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rect Measurement Method of Quantum Relaxation Time」為題發表在我國頂級英文科學期刊《國家科學評論》 (National
  • 南方科技大學:我才是深圳的大學之王!
    這所大學憑啥覬覦第一?南方科技大學,2011年誕生了。①願景:創立之初,以「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綜合素養、創新能力」為目標,可謂豪言壯志,雄心勃勃。②掌舵人:創校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⑤分數線:先看看深圳大學的分數線:再看看南方科技大學——居然比人家高出一大截,你錄取人數少也就罷了,分數線還真高!
  • 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一種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個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遠超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顛覆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形成的認知,有望推動恆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論的革新。
  • 南方科技大學基礎科研實力超群
    在自然科學類的11個獲獎項目中,南方科技大學共有5個項目上榜,幾乎佔據了半壁江山,其中「拓撲物質的電子輸運」項目獲得一等獎。自然科學類獎聚焦基礎研究創新,此次共有兩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南科大盧海舟、王春明、何洪濤、杜宗正的「拓撲物質的電子輸運」位居其一。
  • 我國量子科技前沿研究有何新進展
    謝心澄院士介紹他的團隊研究「拓撲半金屬中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我們研究了外爾半金屬中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闡明了邊緣態的完整圖像。我們的工作,揭示了外爾半金屬中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新穎邊緣態的本質。」「竊聽不動,量子直通!」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南方科技大學考研信息網,南方科技...
    南方科技大學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預報名通知 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擬於2020年7月在深圳舉辦夏令營活動,提前選拔2021年推免碩士研究生、直博研究生和境外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 硬核,南科大和清華中科大北大,共同入選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2月27日,有一件大喜事,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學進展,可不是科技進展.你們十大科學進展都有哪些呢?,北京大學工學院進展七 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進展八 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中科大進展九 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進展十 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南方科大那麼這十大科學進展,大部分都是中科院的,涉及到大學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大,南方科大。
  • 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在三維石墨烯超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先後在國際材料工程領域頂級刊物Advanced Materials 發表論文2篇,在美國化學學會旗下材料科學Top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發表論文一篇。
  • 蘭州大學賈成龍教授團隊在磁渦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蘭州大學賈成龍教授團隊在磁渦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6-05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橫向電阻是量子化的: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後來,中國科技大學與其合作團隊在《自然》刊登論文表示,他們通過實驗驗證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發現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破解藻類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結構和功能、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闡明銪離子對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壽命的機理、青藏高原發現丹尼索瓦人、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 復旦大學張遠波團隊連發Science及Nature,在物理學取得突破
    在強磁場中對二維電子系統的研究揭示了量子霍爾效應,它是一種物質的拓撲狀態,具有有限的Chern數C和手性邊緣態。Haldane隨後提出理論,即使在零磁場下,具有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的Chern絕緣子也可能出現在具有複雜跳變參數的晶格模型中。
  • 嚴純華、陳發虎、張東菊等研究組成果入選2019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教授陳發虎院士和蘭州大學副教授張東菊等研究組的兩項成果分別入選。進展八 實現對引力誘導量子退相干模型的衛星檢驗潘建偉研究組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展開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首次實現對嘗試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融合的理論進行了實驗檢驗。
  • 南方科技大學: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
    新華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圳進取」》一文中列出了這條新聞,並稱:「南方科大取得的飛速進步,是深圳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一個標誌性成果。」單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就有物理系張立源團隊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梁永曄課題組團隊實現分子催化劑高效電還原二氧化碳,化學系田瑞軍團隊整合蛋白質組學助力「癌症之王」的精準診療。其中張立源團隊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十年裡,紮根深厚,為科學與技術創新打造強勁引擎。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量子」研究佔據兩席
    2月2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探測到月幔物質出露的初步證據、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從30個候選項目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