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過氣的數碼博主,終於以倒數全網的速度拿到了iQOO 5 Pro。
用了這麼多天,拍照、UI、高刷新...這些東西大家翻來腹去都已經講爛了,我就不再贅述。
所以還是講一講我的老本行——快衝。
這次 120w 充電也是驚到我了,實際使用體驗,甚至能超出我看發布會時的預期。
再加上最近在瘋狂學習電動爹的相關知識,正好可以互相比照,做一個小小的技術解析。
充電速度實測
總體充滿時間
iQOO 5 Pro 雙電芯4000mAh電池,10分鐘充到75%,完全充滿大約在15分鐘以內;
峰值功率和速度
第一階段100w+可以維持將近5分鐘
第二階段85w+可以維持將近3分鐘
最後是50w的功率平臺,到100%直接斷充...
就這個速度而言——沒有對手,普通的筆記本電腦比起來都是個菜雞。
「15分鐘充滿」意味著再次改變了很多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前廠商吹快充都是「充電x分鐘,使用x小時」、「洗漱的功夫就能用半天」,現在是「還沒洗漱完呢,他就充滿了」。
如果用戶是普通上班族,那麼充電寶和無線充電都不太需要了。
電池:
高倍率電池材料——所有快充的基石
能實現120瓦的快充,最大的功臣當然是全新的電池材料。
高電壓大電流的傳輸,其實相對還比較容易,畢竟模擬半導體技術也是在突飛猛進;但作為最終受體的電池,技術發展非常緩慢,發展周期甚至是5年1迭代。
iQOO雖然還是鈷酸鋰和石墨的材料體系,但是實際上具體的電池配方已經跟其他的競品不同,是全新的6C倍率快充電池體系,目前來看也是業界的唯一一家。
這就是為什麼——差不多的標稱功率,iQOO就是要更快一些,因為電池材料體系不同。
而從材料和結構的進步來看,手機行業依然不愧是消費類電子當中競爭最為激烈,市場容量最大的行業。
因為從來沒有哪個行業可以讓電池技術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
2015年的時候,高端旗艦還在用1.5c倍率的電池,還在吹 QC 2.0/3.0;而5年之後,竟然已經橫跨到6c的倍率。
這甚至比電動車行業更激進,因為電動汽車為了追求塞進更大的電池,實際上材料的充電倍率已經開始大幅度下降,現在很多國產電動車充放電倍率還不到3C,而且充電曲線都比較難看。
壽命
這裡要糾正一個誤區:大部分人以為全新電池的開發,就是在以前的電池基礎之上,玩命增加功率;然後通過打補丁的方式,把安全性和成本壽命給拉回來。
這種想法當然是非常錯誤的。
因為電池才是整個快充體系裡面的話事人,能承接的最高功率、平均功率...不是能夠通過簡單調試解決的問題。
化學材料和物理結構直接決定了電池的性能上限,你要是敢強行讓他多接受一點,他就會用非常慘烈的方式向你告別;所以「上一代」的材料體系就是不行,無論你打多少補丁,都無法安全的高功率充電。
要實現充電功率的翻倍增長,必須採用全新的電池材料。
這種所謂的新材料,一定是自身充放電和壽命等指標就非常出色,然後廠商通過各種「打補丁」的方式把它的成本給降下來。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要擔心電池的壽命問題;我覺得快充都發展到今天了,大可以放心。
快充傷不傷電池?我的回答是是的——不僅快充傷電池,只要你一直使用,哪怕 5V 0.1A 都會傷電池。
就跟人的呼吸也是對身體有害的氧化過程一樣,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電池的壽命並不是直接跟充電功率相關。因為能夠大規模商用的「新款電池材料」,就是要求在更高的功率之下依然保證壽命和安全性。
我就不說具體的原理啊,拿事實來說話——從2018年到現在,30w以上的快充在國產旗艦機上已經非常普及,請你們看到有任何一家出現過大規模的電池事故嗎?
而回溯之前,最大規模的手機電池安全性事故——三星Note7,也跟快充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本質上還是三星的兩家供應商,在電池生產製造過程當中出現了缺陷,是物理缺陷而非快充導致的。
實際上最傷電池的,反而是有害的使用習慣——經常用到低電量再充電。
電池的充放電是一個化學過程,如果你經常把手機用到低電量甚至沒電,就會破壞正負極活性物質,甚至對電池隔膜等內部結構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放電深度對循環壽命的影響
和這種惡劣的使用習慣相比,哪怕是120瓦快充,對電池造成的壽命消耗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最好的保護電池的方式是隨用隨充,充到80~90%即可;甚至一直充滿也沒有關係,反正防過充技術非常成熟,而且你都會消耗電量的。
說人話就是:把電池從100%用到10%再充滿到100%,表面看起來跟3次「把電池從100%用到70%再充滿」差不多——你對電池的累計充放電都是90%,但是前者明顯更「傷」電池。
極耳技術和疊片電池
電池製造實際上是一長卷的紙,在紙上浸滿了各種材料;然後捲紙一樣,把他們繞著一個軸捲起來。
如何給他來充電呢?就是在紙筒的上下,焊接極耳。
但是傳統的極耳技術有一些問題——充電是一個化學過程,充電的時候,化學反應就跟墨水在紙上暈染開一樣:速度有快有慢,墨水有濃有淡。
而種擴散不均勻的現象,直接限制了電池的充電速度;因為要防止這種「不均勻」損害電池物理結構,只能充到一半多以後,停下來,「等等」其他區域的化學反應——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涓流充電。
iQOO 這次使用的多極耳技術,就是在纏繞起來的電池紙卷上,放儘可能多的極耳,改善化學過程的均勻性,從而提升整個充電速度,降低內阻帶來的熱量,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使用壽命。
而且他們這一次對於電池的卷繞方式也做了一定的優化,據說比較接近於疊片電池。
我們看這張示意圖就能很明白了,疊片電池也是電動爹的進化方向之一。如果採用傳統卷繞式,在電池的4周就會出現很大的空隙,不僅會降低能量密度,還很難應對電池膨脹不均勻的問題。
能量密度
前面已經提到過:快充電池的研發,是廠商找到一種新的材料,然後通過打補丁的方式。降低它的成本,提升它的性能。
能量密度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打補丁的方式,確實現在的超快充手機,電池容量都要稍微低一點。
但是既然最難的電池充電倍率部分,能在5年之內翻了4~6倍,能量密度的提升反而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
我覺得再發展兩年,旗艦手機就可以配備充電功率超過100瓦、容量在5000mAh以上的電池;這個大家不用擔心,因為技術在不停的進步。
充電頭:
綜合體驗VS充電寶
iQOO 充電頭的設計還是比較保守的,體積和質量都跟通常的100瓦電腦充電器差不多。
不過他的插腳位於充電頭的一側,比較人性化,不會干擾其他充電頭。
這個充電頭從重量上來說,跟一個10000毫安時的充電寶差不多。
有很多人比較激進,說有了這個快充頭,以後不用帶充電寶出門;
我覺得可操作性還是弱一點——儘管5分鐘能衝將近50%電,但是出門去找一個插座,然後等5分鐘還是挺羞恥play的,而且這個體積重量也比較難以接受。
如果下一代充電器通過GaN甚至SiC等技術把體積縮小一半,那我就願意帶著這個東西出門。
散熱系統
為什麼需要散熱
散熱系統也是 iQOO 能達成120瓦快充的關鍵性技術。
前面都說了:電池充電是一個化學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會因為內部電阻產生大量熱量。
如果這些熱量不能夠及時的消散,不僅會對電池的壽命造成影響,而且在用戶體驗和安全性上也非常不好。
硬體解析
雖然手機受到種種限制,只能採取被動散熱措施,但是VC 均熱板和高導熱凝膠材質混合使用,已經是非常高效的硬體堆疊。
從結果來看,這一次iQOO手機峰值功率充電的時候,溫度依然可以保持在41℃以下...甚至比蘋果的18w快充還低。
而且還有個意外之喜——現在手機為了快充散熱裝上去的部件,倒是大大降低了打遊戲時的手機溫度。
未來趨勢:
充電頭和數據線通用
這是大家最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充電協議和數據線的通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私有協議確實沒有太大的必要——PD PPS協議的控制精度完全可以滿足100w快速充電的需要,同時還能跟電腦平板等設備形成良好兼容。
希望今後幾年,能看到私有協議的消失!
同時希望數據線也全部切換成C2C,反正都有E-Mark晶片,只要識別正常就不會出事 。
無線快充
有線快充120w應該已經到頂了,在往上提升功率,邊際收益幾乎為0
但是無線快充依然大有可為:目前來看,40w的無線快充+隨用隨走的特性,更適合我們這些蹲辦公室的社畜。
據我所知,vivo對這方面應該也有研究。
而iPhone這一次可能要加入全新的磁吸式充電,雖然對於充電速度本身沒有改進。但是它極大的改善了無線充電時的對準過程,解決了最大的痛點,應該也是今後兩年安卓廠商跟進的重要方向。
輕量化
2020年是國產安卓非常特殊的一年,大家的旗艦手機普遍都把硬體堆到了頂峰;而且在軟體優化上也已經向蘋果三星靠齊,甚至在相機等方面實現了反殺。
但與此同時,旗艦機幾乎個個都在200g以上,重的跟磚頭一樣。如果貼膜帶殼,那簡直就是啞鈴級別。
我這次拿到 iQOO 5Pro,旗艦機才 198g ,簡直要哭了
而且充電頭功率越做越大,體積和重量也稱直線式上升,希望未來氮化鎵和碳化矽技術,能幫大家把充電系統和充電頭的體積重量都壓制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