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1 0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6月19日上午,有群眾嚮導報記者反映道,為緩解漳州中心城區停車難問題,2019年1月初,漳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公布漳州市區九龍公園南門和西門將新建地下停車場,停車場選址用地編制規劃方案也同步出爐。可現在過去15個月了,地下停車場卻遲遲未開挖,他們質疑施工方存在怠工行為。
針對群眾所反映的問題,6月19日,導報記者進行多方採訪,終於得知了整個事情的經過。
反映:房屋徵遷已結束8個月 為何地下停車場遲遲未動工
據悉,市區九龍公園地處老城區中心,周邊勝利東路、元光南路、南昌中路、新華東路皆為中心城區重要交通幹道,周邊辦公、商店、學校密布,人流車流密集。而附近舊小區、道路配備的停車位數量非常少,可供停車的公共停車位十分稀缺。九龍公園地下停車場的建成也將進一步緩解周邊停車難問題。
6月19日上午,市民蔡先生反映道,2019年1月份,政府計劃在市區九龍公園新建地下停車場,這本是一項民生項目,它也受到了周邊許多群眾的歡迎和關注。2019年10月底,九龍公園周邊的店面和住戶也已辦理完相關手續搬離了。可不曾想8個月過去了,九龍公園地下空間卻仍未動工,平常也很少看施工單位前來施工,或者該施工單位施工間隔跨度很長。
蔡先生表示,從2019年開始,他便一直在關注該地下停車場建設的進展。但2019年年初和2020年3月份,漳州市有關部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該停車場預計建成卻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時間點也從預計2020年10月份變成預計2021年年底建成。看著目前已荒蕪的九龍公園,施工進度令人堪憂。
走訪:公園內部冷清、地表裸露 一側圍擋附著著藤蔓
6月19日10時30分,導報記者來到九龍公園西門,西門大門口兩側的7間店面已無人經營,個別招牌破損,西大門兩側也已進行鐵皮圍擋。隨後,導報記者來到九龍公園南門,該位置兩側同樣也用鐵皮進行了圍擋,但有一側圍擋上爬滿了藤蔓。
隨後,導報記者進入九龍公園項目工地內,該工地佔據園內約1/2面積,工地現場除了一處池塘外,現場地表或裸露著,或長著些許草皮,但整體場地清理較為平整。一部吊車停在工地內,但採訪時現場未見相關施工作業人員。
當日,據九龍公園遊樂場工作人員張先生介紹,今年1月份,他們回老家過年前,公園內原本有3個池塘、遊船碼頭、小山坡、涼亭等。今年2月份,他們返崗返工後,他就階段性地看到有部分施工隊伍前來園內施工,截至今年5月份,施工隊伍已將園內大部場地處理平整了,但接下來的1個多月,他卻未再見到施工人員前來施工。
住建局:設計方案重新修改,月底將開始基坑支護
針對群眾所反映的情況,6月19日11時30分許,導報記者聯繫了九龍公園地下停車場施工單位(江蘇山水環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山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但其不願接受採訪。
6月19日下午,漳州市住建局城建科沈科長介紹,2019年初,原本由漳州城投集團作為項目業主啟動九龍公園停車場前期準備工作,但由於存在用地報批和資金籌措上的困難,經研究,於2019年7月底調整為漳州市風景園林中心(以下簡稱園林中心)作為業主單位。園林中心接手後,立即啟動,並於2019年8月至11月完成了對項目涉及的店面、商戶房屋收回和徵遷工作;經過立項、公開招標等前期工作,於2019年12月27日,園林中心與中標單位江蘇山水公司籤訂EPC總包合同,之後立即開始地質勘察、場地三通一平、方案設計和報批、初步設計等一系列前期工作,期間,受春節假期和疫情影響,總體進度較原計劃有所滯後。
沈科長介紹,根據原方案,九龍公園地下停車場主體工程採用地下一層、半自動機械雙層,停車位1000個以上。截至今年4月底,江蘇山水公司已完成地下停車庫部分設計方案聯審和批覆、現場拆遷清運、苗木移植等工作,原計劃5月底開始基坑支護施工。
隨後,沈科長補充道,鑑於漳州市尚無應用半自動機械停車的經驗,為保障後期使用和運營效果,今年4月底,市住建局召集有關單位到廈門、泉州及福州三地共9處半自動機械停車項目進行實地調研考察。通過調研考察發現,半自動機械停車安全性較差、停車空間較小、對群眾停車技術要求較高,且設備需專業人員操作,管理和維護成本極高。而九龍公園地下停車場的使用對象是廣大的普通群眾,流動性較大,採用半自動機械停車方式不利於群眾的使用。故此,經漳州市多部門深入研究,決定將九龍公園地下停車場調整為地下一層、局部地下二層自走式停車(即普通的地下停車方式),因方案調整幅度大,已完成的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成果均重新編制,施工組織計劃相應推遲。同時,施工兩層地下室的施工工期較原一層地下室也會增加約4個月。
沈科長稱,現最終方案已基本敲定,預計6月底可完成基坑支護方案論證,7月開始基坑支護施工。根據調整後的方案倒排工期,該項目預計2022年上半年完工,也請廣大群眾給予理解和支持。
導報記者 張雄敏 文/圖 編輯 洪婷婷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