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2020-12-21 中國科普網

人臉識別

從早前刷臉才能進小區引發抵制,到遊客狀告動物園未經同意採集人臉信息的勝訴,再到售樓處戴頭盔看房、94歲老人被抱起做人臉識別、星級公廁人臉識別取廁紙等事件陷入輿論漩渦……作為人工智慧產業應用落地的「排頭兵」,人臉識別從備受推崇的技術「風口」到飽受爭議的輿論「浪尖」,反轉的速度似乎有點過快。

其實,在網際網路技術席捲全球之初,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就如影隨形。特別是AI技術落地的廣度和深度在無限拓展之時,其陰影面開始暴露無遺。

人臉識別更易被盜取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是不可逆的。一旦掌握存儲了用戶的面部特徵,對用戶來說,這個安全識別以後就失效了。」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接受科普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都是生物特徵識別,但人臉識別更容易被記錄和盜取。

廣義的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狹義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人臉進行身份確認或者身份查找的技術或系統。

王超說,人臉並不像手機號、密碼那樣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紋那樣需要主動操作,而是本身公開外露,在無感的情況下就能被採集。此外,照片、視頻、偽造3D頭套等有時都能被識別,這也增加了人臉識別應用的不可控性。

日前,在媒體就公眾如何看待一些商業場景採集人臉信息的調查中,絕大多採受訪者對此表達了擔憂:「商業機構如何保障這些人臉信息的安全?」「他們怎麼能不經同意就採集我的人臉信息?」「相較於人臉識別帶來的一些便利,我更在意個人信息的安全。」

「人們不是拒絕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而是擔心自己的人臉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後果將不堪設想。」安全領域的相關專家接受科普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被收集的人臉數據一般存儲於人臉識別應用的運營方或技術提供方的資料庫中。無論是在本地伺服器還是在雲端,一些企業缺乏有效的安防措施,一旦伺服器遭到入侵,人臉數據就面臨著洩露風險。

各地出臺禁令

隨著各地人臉識別事件的進一步發酵,天津、南京、杭州等多地近日陸續出臺或準備出臺整治違規人臉識別系統的新規。與此同時,各地也開始出現拆除人臉識別系統的風潮。

近幾日,南京多家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面臨拆除,原因在於南京住房保障與房產局通過的一則致力整改當地房地產商收集購房人個人信息的內部文件通知;天津也在12月1日通過《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傳出當地相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限制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的信號。

「僅靠輿論和一些地方政策出臺的規定,很難從根本上杜絕人臉識別被濫用的現象。」王超表示,只有從立法入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困境。目前不少小區、售樓處濫用人臉識別設備的現象已經比較嚴重,如果缺乏監管,等到公眾的人臉數據大範圍被存儲、轉賣和盜取後,將對社會的危害不言而喻。

其實,各界對於包括人臉識別等個人信息安全立法的呼籲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國家立法機構也一直在跟進中。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條就規定,處理生物識別信息等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

而除了《民法典》,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也明確提出: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10月21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稿強調,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處理敏感的個人信息。

從國家逐步推出的相關法律條文看到,相關法規逐漸完備,下一步則需要相關部門、企業、公眾共同加強生物識別信息保護意識,在把握底線的條件下促進人工智慧行業穩健成長。

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當前,有關人臉識別的爭議已在全球多國出現,而處於風口浪尖的科技巨頭也開始紛紛轉變戰略。

此前,IBM主動放棄人臉識別業務,宣布將不再提供、開發或研究任何人臉識別和人臉分析軟體;微軟則在去年刪除了其最大的公開人臉識別資料庫,認為科技公司不能在此領域自我規管,需要政府介入,採取規管措施。

在國內,各地也頻現出臺人臉識別禁令以及拆除相關設備,人臉識別技術顯然已經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

近些年來,隨著AI時代的到來,國內大量企業紛紛加入人臉識別技術的浪潮,布局其中。如商湯、曠視、雲從等安防巨頭也成為其中發展較為迅猛的企業,不斷深挖人臉識別這一領域;另外,還有網際網路企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也沒放棄這一市場。

王超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如果發展得好,未來潛力是巨大的,可以節約社會大量的安全成本。「人臉識別是高效、準確識別人身份的工具,現在基本的硬體和軟體技術完全可以配套了。但是人臉識別涉及的隱私以及安全問題,牽涉到社會倫理以及生物識別,所以需要謹慎實施」。

專家認為,法律法規是人臉識別的一道保險鎖,而數據安全技術則是另一道保險鎖,只有守住這兩把鎖,人臉識別才有未來。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陳杰

編輯:毛夢囡

終審:尹宏群

<公眾號ID:kepuing>

相關焦點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文淵智庫研究員王超接受科普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諸如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都是生物特徵識別,但人臉識別更容易被記錄和盜取。廣義的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狹義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人臉進行身份確認或者身份查找的技術或系統。
  • 2020年,intel、中芯國際、華為都走到了十字路口
    例如華為、中芯國際、intel,這三大巨頭,在本年都不謀而合的走到了十字路口,前期都是很戲劇化的。起初說的是華為,這家5G巨頭、智慧型手機巨頭,在經過了美國1年多的打壓以後,本年又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了再說說中芯國際,本年也是走到了十字路口了,本是1家華夏內地的企業,卻沒法幫相同是華夏大際的華為海思代工晶片,原因便是因為運用了美國的裝備。
  • 小米,從未走到十字路口
    有人說,十年前小米的立足是鑽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空子; 有人說,今天小米正處在十字路口,未來的戰略和模式都不是很清晰。 實際上,小米一直都在一條單行線上,用資本衝「量」。 2015年,小米開始重視產品設計與質量,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周期延長,沒有跟上技術迭代。不巧的是,2015年是智慧型手機迭代較快的一年。蘋果手機的屏幕尺寸更大,系統功能也在提升。此外,包括華為、魅族在內的其他國產手機開始迅速跟進。放慢了節奏的小米非但沒有成功進入高端,反而使自己盤踞的中低端市場被蠶食。
  • 香港連續10天單日破百宗 醫學界指抗疫走到「十字路口」
    (抗擊新冠肺炎)香港連續10天單日破百宗 醫學界指抗疫走到「十字路口」  中新社香港7月31日電 (記者 韓星童)根據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通報的新冠肺炎數字,至7月31日香港已經連續10天單日確診超過100宗。同日,中新社記者訪問兩位醫學專家,他們均認為,香港疫情已走到「十字路口」,距離大暴發越來越近。
  • 泛娛樂人臉識別技術帶你「穿越時空」 「返老還童」
    9月5日舉行的數字貿易發展趨勢和前沿高峰論壇上,騰訊營運長任宇昕作為企業代表發表主旨演講。他表示,數字文創產品的全球貿易正在高速地進行,數字文創產業是科技最前沿的試驗場。在服貿會綜合展區,騰訊泛娛樂人臉識別——「穿越時空」、圍棋AI程序——「絕藝」、AI尋人等技術展品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
  • Crimaster犯罪大師十字路口案件兇手是誰-十字路口案件兇手介紹
    Crimaster犯罪大師十字路口案件兇手是誰,相信不少的玩家都有這樣的疑問,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Crimaster犯罪大師十字路口案件兇手介紹,希望可以幫到玩家。
  • 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新機遇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視覺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的急速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在各國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新機遇  人臉識別技術經歷了可見光圖像人臉識別、三維圖像人臉識別/熱成像人臉識別、基於主動近紅外圖像的多光源人臉識別三層進化過程,逐漸緩解和解決了光線等環境的變化對於人臉識別的影響,加之算法的不斷精準演化,人臉識別技術逐漸進入越來越多新的應用領域。
  • 融創中國走到了十字路口
    作為中國排名前五的房地產公司,融創中國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圖表 1:今年以來融創中國與滬指、恆指股價走勢圖
  • 谷歌和Facebook們走到了「十字路口」
    或許多西和扎克伯格都要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無論此次大選結果如何,這把法律保護傘可能都走到了修改甚至撤銷的時候。雖然兩黨在絕大部分政策上都針鋒相對,但他們至少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1996年《通信規範法》的Section 230條款應該修訂了。
  • 探秘人臉識別技術
    文章轉自傳感器技術,作者:毛富利 自從iPhone 8啟用人臉識別解鎖首先應用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上之後,到現在人臉識別已經在各種應用環境中使用,且技術越來越成熟和靈敏。 那麼,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這到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 站在十字路口的晶片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左右為難
    但隨著這些事情不斷串聯起來,我們會發現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中芯國際目前其實是站在了十字路口,真的是左右為難了。為何這麼說?我們知道中芯國際一直肩負著提高大陸晶片製造水平的重任,所以一直不斷的向先進工藝進發。
  • 人臉識別技術及應用
    人臉識別作為一項網際網路領域熱門的技術,在網際網路產品很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一、人臉檢測  人臉檢測是指從一張圖片中識別出屬於自然人的部分圖像區域的一種產品技術,也是人臉識別最初的指代意義。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進和研發,目前已經可以實現一張圖片中多個人臉的識別檢測,以及視頻流中的人臉檢測。  人臉檢測最開始的應用是在數位相機上面,大家都知道以前的數位相機上都有一個人像模式,人像模式的基本原理就是對取景框中的影像進行處理,識別出其中屬於自然人的圖像區域,並將相機設置對焦在這個區域上,這樣拍攝出來的圖片中人臉就比較清晰。
  • 人臉識別防沉迷,技術不能完全解決「人性」問題
    而這個新的防沉迷系統正是應用了當下前沿的人臉識別技術,堪稱「史上最嚴防沉迷舉措」。據了解,自6月17日起,騰訊在先前未成年人實名認證後「限玩、限充、宵禁」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範圍。在遊戲登錄與支付環節對疑似未成年的用戶發起人臉識別,並與公安系統數據比對,專門應對孩子冒用家長信息的問題。
  • 谷歌地圖現在顯示十字路口的紅綠燈
    谷歌地圖現在上線了一個新的功能:顯示十字路口的紅綠燈。過去的幾個月谷歌一直在測試紅綠燈顯示的功能,現在,它正式上線了。谷歌地圖的紅綠燈顯示功能還非常原始,它只是在十字路口中間放了一個小小的靜態的紅綠燈圖標
  • 中國AI人臉識別技術發展及技術領先企業介紹
    人臉識別技術是生物識別技術中的一種,除此之外,生物識別技術還包括眼血管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聲紋識別技術、掌紋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考慮到實際應用範圍和可操作性因素,掌紋識別、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的易用性和準確率都是較高的,但是掌紋識別的防偽技術非常差。
  • 犯罪大師十字路口答案是什麼?crimaster十字路口正確答案介紹[多圖]
    crimaster犯罪大師十字路口案件更新之後,玩家們都想要知道這個案件的真相,小編今天也會在這裡為大家詳解十字路口,讓各位玩家快速的了解到案件的內容,想要知道十字路口答案的玩家,下方的攻略可以多看看。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全解
    該技術是人工智慧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經過近年的不斷發展,已逐步形成一套以數位訊號處理技術。計算機圖形圖像、資訊理論和語義學相互結合的綜合性技術,並具有較強的邊緣性和學科交叉性。其中,人臉檢測與識別當前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內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也是目前生物特徵識別中最受人們關注的一個分支。
  • 組件技術十字路口的選擇
    (☞☞玻動我心話雙玻 | 海優威 李民:白色EVA不翻邊的艱難歷程)在2014年領跑者創新論壇 - 光伏封裝材料技術研討會上,EVA材料技術專家 - 海優威新材料公司創始人李民在其材料報告中指出:雙玻組件零透水率讓EVA抗水解無須討論;沒有水解協同老化,EVA耐紫外能力更強;無須抗水解,EVA雙玻組件抗PID更優異;從各種分析可以看出,有了雙玻,EVA的所有缺陷幾乎都迎刃而解
  • 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知識原理
    喜歡就關注【港口大數據觀察】67一個成熟的人臉識別系統通常由人臉檢測、人臉最優照片選取、人臉對齊、特徵提取、特徵比對幾個模塊組成。 從應用場景看,人臉識別應用主要分為1:1和1:N。1:1就是判斷兩張照片是否為同一個人,主要用於鑑權。
  • 臺灣共享單車走到十字路口
    臺共享單車走到十字路口  本報記者 任成琦  臺灣共享單車分有樁和無樁兩種。原本有樁的Ubike(微笑單車)一枝獨秀,去年4月來自新加坡的無樁型oBike進駐臺灣,隨後VBikes打著來自美國的名號,也跟著oBike於去年8月在宜蘭插旗。臺灣「共享單車大戰」開打,形成「三強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