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旗下的王者榮耀等遊戲在未成年人中十分流行,很多未成年人為之廢寢忘食、氪金砸錢,為防止類似情況,騰訊近日再次升級了未成年防沉迷系統。而這個新的防沉迷系統正是應用了當下前沿的人臉識別技術,堪稱「史上最嚴防沉迷舉措」。
據了解,自6月17日起,騰訊在先前未成年人實名認證後「限玩、限充、宵禁」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範圍。在遊戲登錄與支付環節對疑似未成年的用戶發起人臉識別,並與公安系統數據比對,專門應對孩子冒用家長信息的問題。
騰訊遊戲登錄驗證界面
支付環節人臉驗證界面
騰訊防沉迷舉措已然不斷完善
在未成年人的遊戲保護上,騰訊向來誠意滿滿,自2017年至今,騰訊遊戲接連推出了多個未成年人防沉迷舉措,每次一經發出,都會被稱為「史上最嚴「。
2017年,騰訊防沉迷系統1.0上線,構建了「事前-事中-事後「健康防護方案:打造」成長守護平臺「,協助家長直接管理子女遊戲時間與消費;推出健康系統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間;發起」少年燈塔工程「,建立未成年人消費申訴受理機制。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
而2018年中,騰訊重點推進了「實名驗證,不同年齡差異限制」的防沉迷系統2.0,接入了公安權威數據平臺,實行強制實名註冊準入機制。又進一步增加了未成年用戶的限制,21時-8時直接禁玩,對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用戶充值金額也做了最高限制。在這一階段,騰訊即已經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只是尚未擴大營應用。
騰訊遊戲限制升級規則
而此次,騰訊針對孩子冒用家長信息問題再次升級系統至3.0,將人臉識別用在了登錄與支付,全面建立疑似未成年用戶畫像池。未來,騰訊表示還會根據情況繼續推出防沉迷系統4.0、5.0。
從騰訊的這些舉措可以看出,作為一家遊戲公司,他們已經在技術和監管上做出了最大努力,在積極應對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社會問題。
對於經濟效益優先的公司來說,能做到這樣已經很難得,但是,如果僅僅靠新技術和遊戲公司來限制,未成年人可能還會繼續沉迷遊戲。人臉識別技術本身,也還存在各種未知的因素與問題。
人臉識別技術尚未完全成熟
人臉識別技術是近年來推上風口的前沿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已經得到了較大規模應用。諸如支付寶身份信息驗證、刷臉付錢、刷臉進站、上班刷臉打卡等,都是人臉識別技術在現階段的應用,涵蓋金融、交通、商業、安防等各類領域。
但是,人臉識別技術畢竟還是前沿新興技術,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個人信息與隱私的保護,這一點上先前曾火爆一時的AI換臉娛樂軟體 ZAO就是一個前車之鑑。
2019年8月30日,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app突然爆紅,用戶只需要上傳自己的正臉照,就能把影視作品中明星的臉換成自己的,體驗一把演員癮。這種高娛樂性和新奇性極大地刺激了用戶的好奇心,該軟體第二天就躍居蘋果商店免費榜第一,可以說是一夜爆紅。
ZAO最大賣點即是簡便新奇
然而,爆火之後,該軟體的隱私用戶協議卻引起了巨大爭議。網友發現,ZAO的用戶協議使得ZAO完全擁有保存、修改與再利用用戶面部特徵的權利,也就意味著,用戶一旦使用這個軟體,就已經將自己的肖像資料與權利完全讓渡出去。而大多數用戶並不會細緻認真的查看用戶協議,這將給他們洩露用戶隱私的合法權利。
ZAO的用戶協議引起隱私爭議
目前我國尚無成體系的網際網路個人信息保護法,仍有大量用戶擔心掃臉洩露隱私。成年人的肖像權是隱私權利,未成年人的肖像權也同樣。不能因為限制未成年人就忽略他們的合法權益。
當然,此次騰訊的人臉識別應用在數據傳輸與存儲上下了大功夫,可能更容易規避這類問題,但人臉識別顯然不具備普適性。騰訊、網易等遊戲大廠資金技術雄厚,可以做到不侵犯隱私,其他略小的遊戲廠商卻很難做到同等水平。
未成年人沉迷遊戲更多是尋找樂趣,騰訊遊戲固然市場份額很大,但如果僅僅騰訊能夠應用該技術限制,那麼很可能會把未成年人逼向其他遊戲,畢竟可選擇性實在太多,沉迷問題仍然存在。
防沉迷需要多方合力進行
人臉識別技術安不安全、能不能普及到一切遊戲中,其實都只是技術層面的限制。未成年人沉迷遊戲還有很多技術無關的因素。
對於未成年人來說,自制力不強,無法正確認知網絡與現實,使得他們痴迷於遊戲的高娛樂性與虛擬性。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學校、企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僅僅依靠企業限制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家長來說,孩子沉迷遊戲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其他健康向上的娛樂途徑,這與家長的培養分不開。倘若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培養一些高雅的情趣愛好,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其實就能有效減少孩子花在遊戲上的時間。
除此之外,孩子冒用家長信息、氪金砸錢,一定程度上也是家長缺乏必要監管導致的。讓孩子輕易知道自己的支付密碼就是缺乏對自己的保護意識。沒有密切關注孩子的動態、沒有教會孩子正確處理金錢、時間,甚至有的孩子沒有學會誠信,這些都應該是教育問題,而不是科技可以解決的問題。
對於學校來說,目前課程設置偏向應試,給予孩子較重壓力的同時,沒有注重引導未成年人通過合適的途徑釋放壓力,也不利於促進未成年人防沉迷。有條件的學校也許應當通過心理課或專門開設網際網路認知課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娛樂與生活的關係。
而對於企業來說,就是要在經濟效益的追逐之外,像騰訊一樣盡力承擔好社會責任,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減少未成年人沉迷的可能性。
對未成年防沉迷的重視,不能僅僅依靠剝奪與限制,更要依靠保障與尊重、教育與引導。未成年保護的最大難點,永遠不是技術有多先進、措施有多嚴格,而是如何形成各種主體相互配合、多方合力的機制。
防沉迷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多方主體共同參與,關注未成年人的成長需求,只有從理念到政策,從技術到教育都做的完善,才能更好地幫助未成年人正確處理遊戲、網絡與生活學習,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文/一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