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是技術的一次迭代 解決根本問題要靠人

2020-12-04 騰訊網

6月17日,騰訊遊戲對外宣布,升級未成年人保護措施:在對已實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礎上,專門針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擴大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進行甄別。

這可能是全球遊戲行業第一家在遊戲裡如此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廠家:在充值以及登陸環節對於疑似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帳號進行遊戲的情況進行人臉識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

從騰訊遊戲的舉動可以看到騰訊作為遊戲大廠的擔當,在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還在持續的進行自我優化。

1,在防沉迷上,騰訊是認真的

根據信息顯示,此次相關人臉識別的應用已經在騰訊旗下兩款王牌手遊《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中展開試點。

從騰訊將這兩款產品作為試點可以看出,騰訊勢必會將這一最新的技術應用到旗下全部的產品當中,而這也是騰訊此前一貫的操作。

此前,包括健康系統,公安實名校驗、響應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上,一開始騰訊均是將之運用於頭部產品上。

這體現了騰訊在防沉迷上的確有足夠的誠意。當然,騰訊所體現的誠意不僅於此。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馬曉軼在針對遊戲守護功能的採訪時,提到過這樣一段話,「政策是行業必須做到的底線,而行業本身也必須有自律體系,其實全世界範圍之內也都是這樣的。你自律體系做得好,其實可以減少很多政府的工作,可以幫助自己,把這個行業管理的更好。」

以健康系統為例,在《通知》為下發之前,國內防沉迷措施一般是沿用《防沉迷合規系統通知》:未成年人當天遊戲累計時長超過3小時,從遊戲中獲得的收益減半,超過5小時,遊戲收益降為0。

而騰訊主動的上線健康系統在原有的防沉迷措施上進行了升級,在宵禁的同時(當日21:00-次日8:00宵禁,甚至比後來出臺的通知要求還多禁1小時),12周歲以下每日限玩1小時,12周歲以上限玩2小時,超過時間後將被強制下線,當天不能再玩。

再說到此次的人臉識別,目前為止在全球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家遊戲公司在遊戲產品中應用人臉識別驗證身份這一技術,在國內也沒有任何一項明文規定要求遊戲產品開啟人臉識別以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一方面在於人臉識別的成本並不算低,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單次是0.5元,另外一方面如果做的不好很有可能引起成年人用戶的反感,此外其產生的龐大數據以及背後的信息安全對於主管部門而言也是一大考驗。

儘管看上去困難重重,但騰訊依舊推進了人臉識別,並且還很早。

2018年9月就已經開始於北京和深圳兩個城市啟動第一輪人臉識別小規模測試,要求填寫成年人身份信息的用戶在登錄遊戲時進行人臉識別驗證,以幫助健康系統進一步提升針對疑似未成年人的識別精度。

而現在騰訊在初次登錄的基礎上又開始升級相關措施和技術,對疑似未成年人進行遊戲、消費充值時被要求再次人臉識別。

實際上社會中所發生的有關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新聞大多數是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帳號所發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騰訊才開啟人臉識別,去發現隱藏在成年人信息中的未成年人,更好的做好未成年人保護。

這些案例的背後,是騰訊作為一家大廠的擔當,其在未成年保護上一直是嚴格按照相關政策的要求,也一直在超出相關政策的要求,自己主動的在技術端不停的做出優化,去解決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情況。

2,遠比海外嚴格的防沉迷為什麼還會出現問題?

伴隨著騰訊一次又一次的在防沉迷措施上的向前,國內其它遊戲公司也開始了紛紛的響應與跟進,比如網易在5月21日剛剛對外公布關於未成年人保護的最新進展,包括所有頭部產品在內的全部網遊升級防沉迷系統,對未成年人遊戲時間與充值進一步限制。

除了遊戲廠商外,產業上下遊也在一起推進著防沉迷,早在2018年底,騰訊成長守護平臺主辦了一場發布會,「未成年人守護生態共建發布會」,主題為「責任、共創、未來」。

發布會上邀請了國內五大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三星、Vivo、遊戲研發商盛大遊戲、樂逗,以及非遊戲的數字內容夥伴洋蔥數學、QQ閱讀參加,按照騰訊的意願,聯合更多社會力量,共建未成年人健康遊戲環境。

在這些廠商的共同努力之下,國內的防沉迷措施單以廠商側來說已經遠遠超過海外。

在海外,未成年保護各個國家有所不同,比如在韓國,2011年《未成年人保護法》修正案出臺,從法律上限制未成年人在夜間玩網路遊戲,同時限制充值。

如何辨別未成年人?韓國的辦法是,需要讓用戶去網安部門的官方網站註冊身份證信息,獲得一個代碼,再用這個代碼到遊戲中進行提交,遊戲廠商以此辨別是否未成年人。

在日本,廠商的責任在於做好明確的遊戲分級,做到事前的提醒業務基本已經算完成任務。再進一步則需要未成年人在登錄遊戲或者購買遊戲時,向其監護人發送信息提醒服務,確認後可通過。

在美國,美國娛樂軟體業實行分級制,明確標註年齡段,且在銷售時做好相關的提醒,如果是網上銷售,則強制要求網站的設計者在發布一些不適合未成年人的相關遊戲時設置進入者提供年齡證明的障礙。

從美、日、韓三個遊戲大國的舉措我們可以看到,對於遊戲廠商的要求就是儘可能的做好提醒,做好分級,除此之外遊戲廠商不承擔別的責任。

而在國內遊戲廠商顯然做的更多,也更加嚴格,但問題依舊在持續的出現。此次騰訊又一次更新技術,開始擴大人臉識別應用,在未成年保護上再加一道枷鎖,但這就可以完全解決問題嗎?

需要注意的是人臉識別技術並不能完全解決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問題。說到底,人臉識別技術是在實名校驗技術上的一個迭代升級,當實名校驗可以被未成年人用戶使用如第三方平臺購買、拿父母身份信息註冊而輕易繞過,人臉識別作為一項技術也可能被輕易的繞過。

再向善的技術在解決一個問題時也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根本性的問題還是需要人去解決,在防沉迷這個問題上,需要的是家長們的重視,有數據研究表明家庭和諧、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愛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孩子沉迷外物。

如果家長們不重視,技術即便再進步也是做無用功,即便孩子在技術的影響下無法沉迷遊戲了,那麼孩子還會沉迷其它的外物,比如追星、二次元、動漫、小說等等不一而足,問題依舊得不到妥善的解決。

3,除了堵,還需要疏

除了足夠的重視外,還需要家長們能夠正確的看待遊戲。

去年12月,蘋果CEO庫克在微博上向一位來自中國網名為Vita君的8歲小朋友發去了生日祝福,原因在於他在B站上傳的幾部關於#小學生叫你學編程#的視頻,在這些視頻中年僅8歲的Vita君會極其耐心的講解知識點。

而根據Vita君的父親介紹,在Vita君3歲半左右,就開始玩一些小遊戲,比如《紀念碑谷》、Shadowmatic、rop等等。到了4歲之後,開始接觸HOOK、《數獨》、《數字迷陣》、《Mekorama機械迷宮》等比較複雜的解謎類遊戲。

在Vita君的父親看來,這些遊戲培養了孩子思考習慣,鍛鍊了邏輯思維能力,對於Vita君學編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也在對外分享中呼籲,對電子設備寬容一點,家長需要做的是注意對內容的篩選和引導。

孩子的天性是玩樂,這一點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完全的將遊戲與未成年人脫鉤不現實,我們所能做到的是為孩子挑選一些有益的遊戲,以此儘可能的去疏導和引導。

實際上國內廠商近幾年來也推出了很多益智類適合未成年玩的產品,《電是怎麼形成的》《榫卯》、《摺扇》、《紙境奇緣》、《歐氏幾何》、《坎巴拉太空計劃》、《腫瘤醫生》、《微積歷險記》等等一批功能性的遊戲。

在引導這方面來說,是我們需要學習海外的,早在2008年海外就誕生了如《蠟筆物理學》這樣的產品, 對孩子學物理、數學、畫圖是有幫助的遊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這款產品也獲得了2008年獨立遊戲最高獎。

「從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他崇尚「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從這一點來看,遊戲其實很符合這一理念,而教育領域特別重視的《地平線報告—K12版》在2014年應用技術重要進展中就表示遊戲化學習是未來的一項重要技術。

用這些遊戲是否能夠代替未成年人沉迷的娛樂性遊戲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這些遊戲的出現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家長與孩子之間關於遊戲的隔閡,成為一種溝通的橋梁,這已經達到了它的目的。

總結:在未成年防沉迷上,以騰訊為代表的國內廠商其實做了很多,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產品層面,但在未成年保護上家長才是第一線的參與者,只有家長共同參與其中才能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經常抱著手機,我們很難指望孩子不會學習,如果父母對於孩子平時拿自己手機玩遊戲時不重視,那麼偷偷充值的事情一定會發生,如果父母在擁有手機、手機開機密碼、手機支付密碼等三重防護的基礎上依舊讓孩子偷偷充值,那麼再好的技術也是無效的。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杜絕遊戲沉迷?專家:技術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據了解,騰訊在對已實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礎上擴大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範圍,在遊戲登錄和支付環節兩個場景中對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戶發起人臉識別驗證,專門應對「孩子冒用家長身份信息繞過監管」的問題。但這真能讓防沉迷「一勞永逸」嗎?有專家認為,人臉識別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應該關注到這項技術背後所暗藏的風險,以及對這項技術抱有盲目樂觀而存在的誤讀。
  • 人臉識別防沉迷,技術不能完全解決「人性」問題
    而這個新的防沉迷系統正是應用了當下前沿的人臉識別技術,堪稱「史上最嚴防沉迷舉措」。據了解,自6月17日起,騰訊在先前未成年人實名認證後「限玩、限充、宵禁」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範圍。在遊戲登錄與支付環節對疑似未成年的用戶發起人臉識別,並與公安系統數據比對,專門應對孩子冒用家長信息的問題。
  • App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問題
    得益於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發展和海量數據的累積,人臉識別應用在近年呈現出加速落地的態勢。大到智慧城市建設,小到手機客戶端的登錄解鎖,都能見到人臉識別技術的影子,2019年更被很多人稱為「人臉識別大規模商用元年」。然而正如所有新技術一樣,人臉識別也開始呈現出「雙刃劍」效應,在提高社會效率、增加便利性的同時,在隱私、安全、公平等方面亦引發了諸多爭議。
  • 西湖大學李子青:人臉識別的挑戰問題和解決技術 | CNCC 2019
    西湖大學講席教授、IEEE Fellow 李子青作為該技術論壇的開場演講嘉賓,帶來了主題為《人臉識別挑戰問題和解決技術》的演講,他主要從人臉識別當前所存在的巨量類別的模式識別問題、人臉防偽問題以及複雜光照問題三個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挑戰出發,闡述了應對這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 人臉識別技術在應用當中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技術不斷創新突破,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各產業的應用前景越來越廣闊。對於人臉識別技術,那是通過生物識別技術的其中一種,通過臉部特徵進行識別的技術,掃臉支付、掃臉認證、掃臉過門禁閘機、掃臉乘坐電梯等等,相信大家已經對人臉識別其實並不熟悉。
  •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落判,技術應用權界在哪?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不過是一起違約案件,但此事牽涉的隱私問題決定了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方向與權界。因此,案件意義遠超一般違約訴訟。 隱私問題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主要靠技術而非法規解決。針對數據安全與用戶隱私,學術界此前也取得了許多成就。
  • 當口罩成為必需,人臉識別還有這些技術難度需解決
    當下,人工智慧迅猛發展,建立在算法深入優化基礎上的識別技術可靠性越來越高。但如今利用人工智慧終端對佩戴口罩的行人進行人臉識別和測溫,要保證和以往「裸臉」一樣的檢測準確率,在技術上提出了更高挑戰。通常來說,人臉識別算法是根據面部特徵關鍵點來識別的。因此,算法納入的關鍵點越多,識別的結果也就越精確。在來往的行人戴上口罩後,鼻梁以下的面部特徵被徹底掩蓋,可供檢測設備識別的面部特徵關鍵點大幅減少,相應地,對於檢測終端此前學習的特徵判別能力也隨之降低。「人員戴上口罩遮擋面部後,機器在對人臉進行識別時一定會比他不戴受到更大影響。」
  • 人臉識別基本方式及常見問題解決之道
    1人臉識別基本方式  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對輸入的人臉圖像或者視頻流,根據具體的面貌特徵信息進行判斷。並與資料庫中的人臉進行對比,從而達到識別每個人身份的目的。  人臉識別基本方式  人臉識別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紹一些主要的人臉識別方法。
  • 人臉識別技術革新 門禁產業智能化升級
    在政策有力驅動下,生活經濟和科技創新氛圍熱度持續高漲,賦能各產業的發展升級,在多方共同推進下,人臉識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持續迭代,日趨成熟,對產業注入新動力。、工廠大廈、銀行醫院等等相關場所都能應用到,門禁通行方式隨著技術迭代賦能很多種通行方式,如刷卡門禁、虹膜門禁、掌紋門禁,以及最為熱門和暢銷的人臉門禁,有單一模態或多模態組合形式,其通行方式不同,應用領域有所不同。
  • 如何實現人臉識別門禁技術?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現在的中國已經邁入5G時代,人工智慧技術也正逐步廣泛運用到了各行各業中,尤其人臉識別技術,已在各大行業中廣泛使用。 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涉及4個方面的功能:對獲取的原始圖片的預處理、人臉定位、人臉特徵參數提取和人臉資料庫比對識別。
  • 人臉識別技術及應用
    人臉識別作為一項網際網路領域熱門的技術,在網際網路產品很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一、人臉檢測  人臉檢測是指從一張圖片中識別出屬於自然人的部分圖像區域的一種產品技術,也是人臉識別最初的指代意義。經過多年的技術改進和研發,目前已經可以實現一張圖片中多個人臉的識別檢測,以及視頻流中的人臉檢測。  人臉檢測最開始的應用是在數位相機上面,大家都知道以前的數位相機上都有一個人像模式,人像模式的基本原理就是對取景框中的影像進行處理,識別出其中屬於自然人的圖像區域,並將相機設置對焦在這個區域上,這樣拍攝出來的圖片中人臉就比較清晰。
  • 人臉識別技術相關知識原理
    人臉識別最為關鍵的技術點就是人臉的特徵提取,直到2014年deepface首次將深度學習的引入,這項技術才得到了質的突破,使得人臉識別技術真正走到了商業可用階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網絡結構的改進和損失函數的改進上。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人臉識別技術上的壁壘正在被打破,而人臉資料庫的資源是業內巨頭保持領先的另一個重要武器。
  • 開原始碼準確率99%+,人臉識別問題是否被解決了呢?
    人臉識別作為當下人工智慧落地最廣泛的技術之一,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金融、安防反恐、教育、社交娛樂、門禁/考勤、交通、智能商業等眾多行業。早在2018年,我國的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就已經高達151.7億元(數據來源:億歐智庫),預計2021年將達到53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3%!
  • 人臉識別要被「禁」,醫院怎麼辦?|人臉識別|醫院管理|門診流程|...
    其中對人臉識別技術及其應用作出規定:將禁止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無獨有偶,10月26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中規定,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人臉識別是利用軟體來映射人的面部特徵,然後將數據存儲為面部模板。通過算法或機器學習技術比較面部圖像或查找面部特徵中的圖案以進行驗證或認證的技術。
  • 人臉識別技術的「道德風險」誰來防?
    可以肯定的是,人臉識別技術在防止販賣人口、追蹤逃犯等間接降低犯罪率,以及在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問題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在暢享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個人隱私洩露的風險。
  • 人臉識別應用廣泛,安全問題不得馬虎
    反恐行業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用於反恐活動中,該技術為動態識別,每秒鐘能夠識別5個人的身份。金融行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驅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在部分城市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應用ATM(自助取款機),直接「靠臉」就可以完成存取款。打破傳統的按密碼方式,有效規避他人偷窺密碼等行為,由此而終開啟了刷臉存取款新時代。
  • 前沿 | 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其實,在網際網路技術席捲全球之初,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就如影隨形。特別是AI技術落地的廣度和深度在無限拓展之時,其陰影面開始暴露無遺。廣義的人臉識別實際包括構建人臉識別系統的一系列相關技術,包括人臉圖像採集、人臉定位、人臉識別預處理、身份確認以及身份查找等;而狹義的人臉識別特指通過人臉進行身份確認或者身份查找的技術或系統。
  • 前沿|人臉識別技術走到了「十字路口」
    其實,在網際網路技術席捲全球之初,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就如影隨形。特別是AI技術落地的廣度和深度在無限拓展之時,其陰影面開始暴露無遺。人臉識別更易被盜取「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是不可逆的。一旦掌握存儲了用戶的面部特徵,對用戶來說,這個安全識別以後就失效了。」
  • 探秘人臉識別技術
    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人臉識別技術,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但這種方式有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尤其在環境光照發生變化時,識別效果會急劇下降,無法滿足實際系統的需要。解決光照問題的方案有三維圖像人臉識別,和熱成像人臉識別。但這兩種技術還遠不成熟,識別效果不盡人意。
  • 門禁行業智能升級關鍵技術 離線人臉識別
    在技術和政策的雙向驅動下,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高速發展,商用日趨成熟,為產業注入新動力。以門禁行業為例,辦公樓宇、工廠大廈、銀行醫院等場所人員流動大,這些地方的通行方式也在隨著時代變遷與技術的變革而迭代了多種工具,如刷卡門禁、虹膜門禁、掌紋門禁,以及當下熱門和暢銷的人臉門禁。今天就帶大家進一步了解「刷臉」門禁,它包括單一模態或多模態組合形式,其通行方式不同,應用領域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