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希臘的地理環境靠近海洋,有利於貿易發展和「個體導向」的民主制度的發展
希臘的自然環境靠近海邊,港灣眾多,各區域間的關係和聯繫又靠大海來溝通,這裡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
這種環境導致了多種經濟形態並存,生產、生活方式多樣,航海交通各商業貿易發展。
還有這裡的人員頻繁擴散、遷入、交往流動,侵蝕、瓦解著古希臘血緣親族組織。到了階級社會聯合起來共同推翻了「一元化」的族權,地緣戰勝血緣,逐步形成以「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有利於民主制度的發展。
第二、中華文明發祥黃河流域,重視農耕,逐步走向專制集權。
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屬於典型的內地農耕文明。由於治水、對外徵戰等公共事務的需要,導致氏族首領的權力地位不斷加強,形成君主集政權、財權、神權一身。在文化淵源方面更多地呈現出群體和集權的傾向。
第三、希臘的教學注重服務政治的「市民教育」,培養個性發展的「辯士」
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是實現公民民主的保證,公民大會最重要程序是辯論會。雄辯的演說有賴於豐富的學說,激烈的辯論促進對知識的崇尚與演說藝術的發展。
所以古希臘的教育方向是培養服務於國家民主制的市民教育。柏拉圖的《美諾篇》用對話的方式記述蘇格拉底的「知」、「學」、「教」問題的思索。要培養「辯士」,教者既是教師也是學者。
學問大師蘇格拉底提出「無知的知」,將人們送「教條」中解放出來向真理推進,致力於「愛知」「真理」的思考和探索。知識即美德,認為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中國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環境。
此時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百姓,可以說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的。
但孔子提出「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習努力學習將來「出仕」,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這與古希臘的「市民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本不同。
結語,教育的方向是什麼?培養知識,提高素養,還是要「學而優則仕」?
從中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你得到什麼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