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2020-12-04 教育知了鴨

引言:《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希臘的地理環境靠近海洋,有利於貿易發展和「個體導向」的民主制度的發展

希臘的自然環境靠近海邊,港灣眾多,各區域間的關係和聯繫又靠大海來溝通,這裡山嶺縱橫,河流交錯,幾乎沒有一個大面積的整塊。

這種環境導致了多種經濟形態並存,生產、生活方式多樣,航海交通各商業貿易發展。

還有這裡的人員頻繁擴散、遷入、交往流動,侵蝕、瓦解著古希臘血緣親族組織。到了階級社會聯合起來共同推翻了「一元化」的族權,地緣戰勝血緣,逐步形成以「個體導向」為傾向的文化淵源,有利於民主制度的發展。

第二、中華文明發祥黃河流域,重視農耕,逐步走向專制集權。

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屬於典型的內地農耕文明。由於治水、對外徵戰等公共事務的需要,導致氏族首領的權力地位不斷加強,形成君主集政權、財權、神權一身。在文化淵源方面更多地呈現出群體和集權的傾向。

第三、希臘的教學注重服務政治的「市民教育」,培養個性發展的「辯士」

希臘城邦的民主政治是實現公民民主的保證,公民大會最重要程序是辯論會。雄辯的演說有賴於豐富的學說,激烈的辯論促進對知識的崇尚與演說藝術的發展。

所以古希臘的教育方向是培養服務於國家民主制的市民教育。柏拉圖的《美諾篇》用對話的方式記述蘇格拉底的「知」、「學」、「教」問題的思索。要培養「辯士」,教者既是教師也是學者。

學問大師蘇格拉底提出「無知的知」,將人們送「教條」中解放出來向真理推進,致力於「愛知」「真理」的思考和探索。知識即美德,認為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中國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給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自由的環境。

此時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百姓,可以說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的。

但孔子提出「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習努力學習將來「出仕」,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這與古希臘的「市民教育」的教育理念根本不同。

結語,教育的方向是什麼?培養知識,提高素養,還是要「學而優則仕」?

從中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你得到什麼認識呢?

相關焦點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的教育思想大體包括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文武並重、終生學習、學思結合、學好做官等。 1、有教無類 所謂的有教無類其實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不論你是哪裡人,不論你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你聰明還是愚笨,不論你是華夏還是蠻夷,只要交了學費並願意學習那就可以在孔子這裡接受教育。 不過孔子雖然也收學費,他的學費卻很少,有時候十條幹肉也可以。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具體實踐離不開當時的社會現實。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
  • 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如今還行得通嗎?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雖然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不合時局動蕩,但是在春秋時代提倡大教育觀,消除貴族與平民的階級類別與差別,是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進步性的,特別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張,徹底打破了學在官學的神話,使平民也可以享受教育這個權利。「有教無類」。語出《論語·衛靈公十五》,子曰:有教無類。
  • 儒家思想旨在讓百姓失去智慧?有教無類、中庸之道給出了答案
    聽到這樣一種說法,說儒家思想旨在剝離百姓智慧,以便更好統治?這種說法無疑是偏激且不客觀的。孔子不僅不提倡「讓百姓失去智慧的教育」,而且還提倡「有教無類」,只要想學,不論地位如何,不論貧窮富有,都可以受到教育。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據此可知,夏、商、周三代學校名稱稍有不同,但都有「國學」和「鄉學」,承擔為國家培養人才和「化民成俗」的任務。重視教育,發展教育,以促進和加快社會文明的發展,這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孔子志在「修己以安百姓」。他深知「安百姓」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所以,他以哲人的眼光,仁者的胸懷,一邊積極求用於世,一邊培養政治管理人才。
  • 有教無類是誰提出來的 有教無類是誰提出來的觀點
    人們常說以人為本,而教育作為培養下一代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因此近些年來人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保持高度重視的態度,但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口中常說的有教無類又是誰提出來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答案。
  • 侍坐選自《論語·先進》孔子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地教育每一位學生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出身貧賤,做過管理倉庫和管畜牧的小吏。魯定公時,曾任大司寇。後來辦私學,相傳有學生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他是我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強調「為國以禮」「克己復禮」。
  •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三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1939年,國民黨政府決定將孔子生日9月28日作為教師節,臺灣如今的教師節仍舊是這個日子,香港在1997年未回歸之前,也是將此日期作為教師節,回歸之後則和大陸的教師節日期保持一致。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1951年,教育部和中華總工會決定,將5月1日作為教師節。1957年,受左傾思想影響,教師節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
  • 至聖先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而提出這個理論的,正是被尊稱為「至聖先師」的孔子。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於教育的壟斷局面,讓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據說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的七十二位弟子尤其出色,被後世稱為「七十二賢人」。
  • 重現關於孔子的理想主義榮光
    這一時期,我國的孔子、老子,和希臘蘇格拉底等「三哲」、印度佛陀等先哲一樣,對人類的歷史進行了認真的反思並提出意見,孔子和老子的「世紀會面」就發生在這時。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
  • 司馬牛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一言道出缺點,又說改起來很難
    大家熟悉孔子,但對司馬牛卻沒多大影響,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這個名字,我也是。很多人知道和孔子經常對話的子貢、顏淵等人,卻是不知道司馬牛和孔子有什麼對話,今天和大家說說孔子和司馬牛。那司馬牛是誰,他問了孔子什麼是仁德,孔子給他說了什麼?他又是怎麼去改的。
  • 從數學和物理學入手,分析墨家與古希臘科學思想,思想起源不同
    導言:墨家與古希臘思想,都具有科學成分,在數學、物理學有何異同,從數學和物理學入手,分析墨家與古希臘科學思想,思想起源不同春秋戰國,學派林立,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學術思想繁榮昌盛、空前絕後,作為諸子百家之一的墨家,其學說體系宏大、結構嚴謹、思想豐富、義理深邃、涵蘊極為廣闊,與當時的儒學並稱為「世之顯學
  • 《國家寶藏》于謙守護商周十供,守護孔子智慧與思想
    《國家寶藏》最新一期請來了央視段子手朱廣權、著名影視演員塗松巖、著名相聲藝術家于謙,帶領我們一同走進孔子博物館。講述前生故事,守護孔子的智慧與思想。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被後人稱為「孔聖人」。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
    「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哲學」一詞的由來「哲學」一詞源於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所組成,意思就是「愛智慧」,這是一門使人聰明、給人智慧的學問。黑格爾認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首次使用「哲學」一詞。後來,哲學的「愛智慧」的含義在世界各國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使用。
  • 用理想的教育實現教育的理想——廈門工學院「觀文工程」見聞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於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在此大背景下,廈門工學院和各大高校基於「文化自信」的教育之路的探索與實踐,正逢其時、正合其需。
  • 想拜孔子為師嗎,請先準備好10條幹肉
    都知道孔子老先生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廣泛吸收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學生。這個方針基本決定了孔子所開辦的孔家私學所招收學生的標準。「有教無類」,此語出自《論語·衛靈公》,一般我們理解的意思是,不分貴賤貧富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
  • 《論語》|琴棋書畫是素質教育?孔子告訴你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什麼
    孔子開啟私學,就開啟了我國素質教育的先河。我們看看中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是如何進行素質教育的。孔子的教育方式是現場教學,沒有固定的班級,隨意性很強,有的是一對一的輔導,有的是小班上課。他的教學大綱是自己設定的,課程內容是也是自己設定的,雖然隨機性很強,但萬變不離其宗,主要有4科,就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教學重點也是自己劃定的,也是4個方面,就是文、行、忠、信,與4科內容相呼應。文,指文獻知識,就是指現在所說的文化知識或者說書本知識,相當於「文學」。孔子教學有指定的教材,主要包括「六經」和「六藝」。
  • 至聖先師——孔子
    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一個人就我國春秋末年的魯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老夫子,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對後世的文化影響很深遠,他的政治主張在全世界都聞名遐邇,對我國周邊各國都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東南亞地區,至今都建有孔廟,毫不誇張地講他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