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學校開教研組會議,領導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如何有效地出試卷;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其中一個做法是:試卷要出簡單、較易及困難,分別對應差生與優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而教學以及出試卷。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
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具有巨大貢獻,體現了教育的普遍性。在高中學制之前,學生學習內容比較統一,都由國家編的教材,從小學到高中,都用同一套教科書,有個別地區自主編寫教材,但是萬變不離其中,知識和內容都基本差不多。
我國現代基礎教育教學是以大班制,這不僅實現了不論貧窮貴賤,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實現了教育不分年齡、出生、性別和民族。完全地體現了人生來平等的和可教育的。但是這有一定的弊端,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基本沒了個性,都是同一個摸具刻畫出來的。學校成為考試的加工廠,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
如果說「有教無類」關照的手人性的平等和人受教育的普遍性,那麼「因材施教」考慮的則是人性的特殊性。為什麼聖人在提出了「有教無類」後,又提出了「因材施教了」。這其實對教育者提出了不低的水平要求。孔子弟子各有才情,德行兼備的有:顏淵、閔子騫、仲弓;言語豐富的有:宰我、子貢;政事精幹的有:冉有、季路;文學造詣深的有:子遊,子夏。孔子實施」因材施教「正是落實」有教無類「思想的更切實、更偉大的表現。
現代我國基礎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是屬於實現聖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真正落實」因材施教「是在大學。高考成績出來後,各地劃分本科線,各地考生根據分數線開始填報高考志願,《高考報考指南》中囊括各地高校的錄取線,以及各大專業。這些專業為考生提供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個性發展和職業發展。這是對聖人」因材施教「最好實顯方式。
歷來我國古人就流傳這樣一句訓導話語:「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教育人必須依據他的本性來,這與外國教育思想家誇美紐斯不謀而合:「每一個生之為人的人的人性都得到充分發展,每一個受教育的人不是在個別方面或某些方面發展,而是在一切有助於改善人的本性的各個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教養。
最後:
聖人的」因材施教「在大學才剛剛開始,我希望未來,這種教育思想能更多滲透到基礎教育,發展中小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人格。教育一直發展和進步,但聖人的教育思想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