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如今還行得通嗎?

2020-12-04 三生教育雜談

前日學校開教研組會議,領導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如何有效地出試卷;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其中一個做法是:試卷要出簡單、較易及困難,分別對應差生與優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而教學以及出試卷。

有些觀點我是認同的,教育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但是在一個大班制下,如何才能實現因材施教?領導只是提出了觀點,但是具體做法還是由老師來完成。

我認為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很難在普通高中學制之前實現,反而他的另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更符合——「有教無類」。「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具有巨大貢獻,體現了教育的普遍性。在高中學制之前,學生學習內容比較統一,都由國家編的教材,從小學到高中,都用同一套教科書,有個別地區自主編寫教材,但是萬變不離其中,知識和內容都基本差不多。

我國現代基礎教育教學是以大班制,這不僅實現了不論貧窮貴賤,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而且實現了教育不分年齡、出生、性別和民族。完全地體現了人生來平等的和可教育的。但是這有一定的弊端,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基本沒了個性,都是同一個摸具刻畫出來的。學校成為考試的加工廠,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

如果說「有教無類」關照的手人性的平等和人受教育的普遍性,那麼「因材施教」考慮的則是人性的特殊性。為什麼聖人在提出了「有教無類」後,又提出了「因材施教了」。這其實對教育者提出了不低的水平要求。孔子弟子各有才情,德行兼備的有:顏淵、閔子騫、仲弓;言語豐富的有:宰我、子貢;政事精幹的有:冉有、季路;文學造詣深的有:子遊,子夏。孔子實施」因材施教「正是落實」有教無類「思想的更切實、更偉大的表現。

現代我國基礎教育,從小學到高中是屬於實現聖人的」有教無類「的思想,真正落實」因材施教「是在大學。高考成績出來後,各地劃分本科線,各地考生根據分數線開始填報高考志願,《高考報考指南》中囊括各地高校的錄取線,以及各大專業。這些專業為考生提供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個性發展和職業發展。這是對聖人」因材施教「最好實顯方式。

歷來我國古人就流傳這樣一句訓導話語:「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教育人必須依據他的本性來,這與外國教育思想家誇美紐斯不謀而合:「每一個生之為人的人的人性都得到充分發展,每一個受教育的人不是在個別方面或某些方面發展,而是在一切有助於改善人的本性的各個方面都得到充分的教養。

最後:

聖人的」因材施教「在大學才剛剛開始,我希望未來,這種教育思想能更多滲透到基礎教育,發展中小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人格。教育一直發展和進步,但聖人的教育思想永不過時。

相關焦點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孔子,相信大家對於這位先師並不會感到陌生。大街上隨便一個人都能說出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主要思想是「仁」「禮」「德」這樣的課本式介紹。不過,要說這位大家最大的貢獻,作者認為還是在教育上。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
  • 孔子教育思想精髓之一
    一、性近習遠: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禮記·學記》說:「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代君王就已經把教育放在了優先發展的地位。孔子一生,繼承了三代發展教育的智慧,把大半生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了人才培養上,積累了極為寶貴的教育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上,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古代教育事業的發展。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性」,指人的先天本性。
  • 孔子的教育論思想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一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這個較為科學的命題,既是孔子「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又是孔子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結晶。
  • 至聖先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除此之外,孔子還有很多具有普世價值的教育理論,比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舉一反三」等等。可以說,他是中國千百年來教育事業最偉大的奠基者。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時代,已經被稱為「天縱之聖」,也就是上天賦予的聖人。
  • 孔子思想被質疑,現代社會科技發展,難道他沒有一點貢獻嗎?
    雖然,他有些觀點和現代人權自由相衝突,但要理解,孔子本身所處的社會大環境,是奴隸制社會,他只能在此基礎上去致力於改善,但他的思想對後世的所有進步思想家、改革家都有一定啟發,包括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 孔子生日曾被作為教師節,孔子的三個教育理念,今天仍不過時
    1939年,國民黨政府決定將孔子生日9月28日作為教師節,臺灣如今的教師節仍舊是這個日子,香港在1997年未回歸之前,也是將此日期作為教師節,回歸之後則和大陸的教師節日期保持一致。新中國建立後,中央政府曾恢復6月6日為教師節。1951年,教育部和中華總工會決定,將5月1日作為教師節。1957年,受左傾思想影響,教師節已處於名存實亡的尷尬境地。
  • 司馬牛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一言道出缺點,又說改起來很難
    司馬牛問孔子的是仁德,司馬牛為什麼要問仁德呢,孔子又是如何回答司馬牛的。先不著急司馬牛是如何問得,也不著急知道孔子是如何回答司馬牛的。就現如今而言,仁德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大到愛國,小到愛自己;大到奉獻自己,小到自身做起。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不分貴賤,教育也不分國界。但如何實施教育,教育方法各國有所不同。古希臘先哲提出「市民教育」思想,而孔子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兩者教育思想有什麼不同呢?
  • 因材施教很重要
    幾千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孔子對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弟子採取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不同的。因材施教,每個人都懂,要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然而,到底實施過程中有沒有偏差,你們注意了嗎?
  • 《國家寶藏》于謙守護商周十供,守護孔子智慧與思想
    《國家寶藏》最新一期請來了央視段子手朱廣權、著名影視演員塗松巖、著名相聲藝術家于謙,帶領我們一同走進孔子博物館。講述前生故事,守護孔子的智慧與思想。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被後人稱為「孔聖人」。從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孔子的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孔子有一教育智慧——不重複教,「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我們今天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出自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比如「因材施教」、「溫故知新」等。在《論語述而》裡有一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句話說的是:老師用一個實例解釋一個問題,學生若不能以此類推舉出其它實例,就不重複教他了。
  • 孔子的新聞傳播思想探究
    作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至聖」孔子及其經典語錄體《論語》地位之崇高讓後人難以望其項背,其中所滲透的人本思想使得《論語》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中國社會的「聖經」,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接人待物、一言一行,更折射出深邃的新聞傳播觀念。因此,本文主要以《論語》為落腳點,重點探析其中所蘊含的新聞傳播思想脈絡,深入挖掘孔子先進的傳播理念,探索孔子是如何實現人本思想與新聞傳播思想的完美融合的。
  • 孔子「有教無類」的歷史局限性與負面評價
    政府設置的學校——「官學」,只允許貴族子弟自由出入,並接受所謂的貴族式教育。但自從孔子開辦了私學,收弟子三千,使教育真正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蛻變,實現了老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當然這個教育蛻變過程是相當漫長且殘忍的。在禮崩樂壞的那個政治動蕩時代,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救治社會的「政治藥方」一一出現了,如教育家孔子的儒家學說、儒家思想。
  • 孔子為什麼不同意子貢的「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的話
    但是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表示,「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是在回答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告知子貢不管是什麼人,都能學到文化知識,而且人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時期做過許多雜事,但那是因為生活所迫:吾少也賤,固能多鄙事。孔子接著又說:「君子多乎哉,不多。」
  • 《論語》中,孔子又談知與仁
    孔子講究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提問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務民之義」是說,教育人們,使他們的言行符合義的標準。「敬鬼神而遠之」,則反應了孔子人本主義的觀點,把事業的興衰成敗、人生的發達困頓定位在人自身的修為上,而不是從鬼神方面去找原因。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孔子講:「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思想直接繼承自孔子這種德政思想,並將它發展為更為系統的「仁政」理論。孟子生活戰國時代,那是以實力競爭的時代。群雄逐鹿,各國皆謀求富強之道,求賢養士之風大盛。兼併戰爭的規模日益擴大,殺人越來越多,一次大的戰役殺人數萬甚至數十萬。戰爭頻繁,人物物力極大的消耗,統治者不得不加強對人民的剝削。
  • 孔子是歷代教師的典範,而儒家更是部分皇上長治久安的制度核心
    這些集大成者的思想文化也隨著歷史的沉澱走進了我們的傳統觀念中並活躍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文化,讓我們在自我中樂於探究內心的缺失和不足。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直至的學術流派中,對於華夏的普羅大眾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儒家思想文化。而研究儒家思想必不可免的就是要先認知儒家學派的「開山祖師爺」孔子的自我認知中開始。
  • 孔子講授儒家思想,不拘泥於死板的說教,而主張靈活運用
    一次,孔子準備去衛國推廣他的政治理想,路過蒲國時,剛好碰上蒲人反叛,孔子等人被圍困住了。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個叫公良孺的,他身材高大,勇猛善戰。他對孔子說:「從前跟隨先生,在匡城被圍困過,現在又在這裡陷入困境,這是命中注定的吧。我跟先生您一再遭受磨難,現在我願意戰鬥而死。」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探討以往對儒學的誤讀和曲解。
  • 平民教育體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實質
    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這就叫"有教則無類",簡稱"有教無類"。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其"眾生一體都有善性"的理論。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相近"說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習相遠"又說明了實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於"人皆可以通過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認識,孔子才作出了"有教無類"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