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
《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等十餘個單位有關部門參加,並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為科幻電影當科學顧問。
2019年,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大受歡迎,當年也被影迷稱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據統計,當年立項的科幻題材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就有280部之多,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成為電影投資人和電影創作者追逐的目標。
不過,中國科幻電影仍面臨著工業體系、製作技術、行業支持等方面的欠缺。此次「科幻十條」的提出,對中國科幻電影面臨的幾道難關,提出了破解之道。
《2001太空漫遊》劇照
內容關:豐富內容創新源頭,建立多層次劇本供給體系
在創作層面,《若干意見》要求,要加大對科幻電影劇本的培育力度,鼓勵扶持原創,促進科幻文學、動漫、遊戲等資源轉化,豐富科幻電影內容創新源頭,推動建立多層次多樣化可持續的科幻電影劇本供給體系。支持在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徵集、扶持青年優秀電影劇作計劃、電影劇本孵化計劃等工作中設立科幻類別,鼓勵有關電影節設立科幻電影單元等。
在放映層面,《若干意見》提出,鼓勵組建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支持各級科技館、科學館、工業博物館、青少年宮、文化主題公園等加盟,推進資源共享,豐富片源供給,支持加入全國電影票務綜合信息管理系統。
科幻電影往往投資規模較大,《若干意見》強調,要落實財稅支持政策,鼓勵科幻電影相關企業入駐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享受場租等優惠政策。
同時,鼓勵金融機構探索適合科幻電影特點的信貸產品和貸款模式,開展供應鏈融資、銀團貸款等業務。鼓勵保險機構創新開展科幻電影智慧財產權侵權責任保險、團體意外傷害保險、特定演職人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業務。鼓勵融資擔保機構通過多種方式為科幻電影提供融資擔保服務。
《流浪地球》劇照
技術關:國防科工科技委擬設專門機構提供技術支撐
全球熱門的科幻電影中,太空探索一直是最受關注的熱門領域。國外的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月球》《火星救援》《星際穿越》等都將目光聚焦與太空。
而此類科幻片一般都投資較大,需要大量模擬太空設施的建設和視覺效果製作投入,同時也要對當下航天科技工業基本進展和項目的了解。這需要國家航天主管部門的支持。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與科幻電影的合作已經有較長的歷史。在很多熱門科幻電影的背後,都有NASA的大力支持,包括硬體方面的場地、設施等幫助,以及專家、技術和理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例如2015年上映的《火星救援》,很多環節都有NASA的幫助。70天的拍攝中,在NASA的拍攝就花了21天,調用了很多科技設施,力求電影中的航天員形象和行動符合現實。
《流浪地球》電影上映後的一次座談會上,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新聞辦副主任孟華曾對科幻電影創作拋出過橄欖枝,她說,在好萊塢的科幻影片中,NASA出鏡率很高,並不斷被塑造為一個引領人類探索未知的標誌而存在。中國國家航天局對此剛剛有所涉獵,2018年,國家航天局與澳門中聯辦向國家電影局申請,共同推進了內地與澳門合拍影片《太空行動》的立項。
孟華當時透露,國防科技工業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在籌備增設一個科普專業組,加強選題策劃與技術支撐,未來的科幻電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電子六大國防軍工領域。
她建議,在國家電影局的領導下,國防科工局積極配合支持,建立一個長效的航天題材電影的規劃和工作機制,統籌謀劃、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鼓勵電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共同努力,拍攝更多科幻大片。
此次《若干意見》便提出,要建立促進科幻電影發展聯繫機制,由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牽頭,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國防科工局、中國文聯等單位有關部門參加,聯繫機制日常辦事機構設在中國科協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辦公室。
這些機構中,既有電影主管部門,也有科技主管部門和研究機構,尤其是科技部、中國科協、國防科工局及兩院,涵蓋了科幻電影涉及的科學領域,有望提供大量的智力、技術和硬體支持。
《火星救援》劇照
科學關: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專業諮詢
此次《若干意見》提出,要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吸納專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參加,為科幻電影提供專業諮詢、技術支持等科學顧問服務。
美國201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涵蓋了大量有關黑洞、蟲洞、引力、時空彎曲等物理學知識,對觀眾認知能力提出很大挑戰,甚至對大量科學問題電影創作者也束手無策。其實這部電影起初就是來自著名天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的創意,在電影籌備和創作過程中,基普·索恩也作為科學顧問全程護航。
基普·索恩的幫助讓電影在科學方面沒出現「硬傷」,而他提出的前沿科學理論,也為劇情創作帶來了無限想像空間。電影中的黑洞和吸積盤的形象,並不是視效團隊憑空創作的,而是基於基普·索恩提供的方程,用計算機算出的圖像。
科學家與科幻電影的合作由來已久,例如1997年上映的科幻電影《超時空接觸》,背後就有科學家的影子,它改編自天體物理學家卡爾·薩根創作的小說《接觸》。
NASA行星科學部主管吉姆·格林曾介紹,在《火星救援》電影拍攝前,曾帶著導演參觀詹森空間中心,讓他有機會了解太空生活艙到底長什麼樣子,以及太空人如何獲取食物、如何操作飛行器等等。
吉姆·格林表示,他的主要任務是確保電影視覺真實性,比如電影裡出現了「放射性同位素熱交換器」,是一種利用輻射發電的裝置。他會幫忙構思,這種設備應該造成什麼樣子、溫度能達到多少、產生多大的輻射量、該怎麼操作。NASA還向創作團隊介紹了現有概念裡的火星車和火星生存支持系統是什麼樣子,以幫助團隊對創作一些核心場景和道具。
《瘋狂外星人》劇照
工業關:鼓勵研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影特效底層技術
在中國科幻電影創作中,工業體系的不足,一直是創作者的掣肘,《若干意見》在這一方面著墨最多。
《若干意見》提出,要以科幻電影特效技術發展引領帶動電影特效水平整體提升,鼓勵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影特效底層核心技術和平臺工具,支持電影數字內容加工處理和數字版權保護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支持國產高精尖電影裝備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建立完善電影特效技術標準體系。
同時,引導符合條件的從事電影特效技術的企業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進一步落實國家鼓勵軟體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
電影導演韓延曾表示,中國導演拍硬科幻題材欠缺經驗,工業化也存在差距,一個道具或是場景的預製件都要花很久的時間去研究,甚至要在國外定做,沒有專業團隊解決這些問題。這導致導演在執行劇本時,還必須花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道具等問題上。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張衛認為,對科幻片的後期特效製作工業,國家應給予特定的政策傾斜予以鼓勵,從技術基礎上為科幻電影解決後顧之憂。對科幻片的投資,國家應有相關政策引導和科幻電影專項基金的補助。
他還提出,中國科幻片在目前的資金投入和科技水平制約下,還不宜全都以大投入為主,應有各個量級和類型的科幻片並駕齊驅,既有大製作,也應有將科技想像置入現實生活的中小成本的軟科幻電影。
《星際穿越》劇照
理念關:科幻不等於科普,要防止過度解讀
科幻電影的發展,根本是科幻作品的創作。《若干意見》強調,要加強科幻電影人才培養,推動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等,向科幻電影人才傾斜。
同時,鼓勵高校結合自身優勢,加強科幻電影相關人才培養。積極向中小學生推薦優秀科幻科普電影,利用科幻科普電影開展科學教育。
張衛認為,在科幻文藝的創作中,不要用現實主義限制自己對未來中國的想像力。美國電影《2012》能想像出中國短時間內製造了諾亞方舟拯救了人類。《流浪地球》之前的中國電影,卻沒有對中國人縱橫宇宙的想像力。我們應該對單一的電影觀念予以豐富和升級,相信非現實電影依然能傳達正義、勇敢、責任、犧牲等正面價值理念,傳達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彰顯我國的軟實力。
科幻作家韓松在評論《流浪地球》時曾提到,科幻預言了多樣性的未來,而不一定就是我們規劃中的未來,甚至預言的是危機。有人建議對電影應進行科學審查,防止偽科學。這既需要,但也要慎重。很多科幻想像不是以現實科學為基礎的,科幻更多是拓展想像而不是進行科普。
他建議,科幻電影的審查,需要主管部門更加包容,主要是看最終效果。同時要注意防止過度解讀,這樣科幻才能在正常軌道上健康成長、長遠發展。
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後馬俊鋒從科普創作角度提出,我國的科普創作者大多為理工科背景,在人文藝術方面積累不足,應加強科學共體與人文藝術工作者的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產生更多精彩的作品。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陳思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