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是長三角地區
最具代表性的「日資高地」
591家日資企業落戶該區
蘇州高新區:「日資高地」新樣本
文/周建琳 張彪
刊發於2020.11.23總第973期《中國新聞周刊》
新冠疫情所導致的「停工停產」等問題引發了日方對在華日企供應鏈安全問題的擔憂。那麼在華的日企是如何應對的呢?
《中國新聞周刊》近日走進長三角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日資高地」——蘇州高新區調研。採訪中發現,區內591家日資企業,復工率達100%。今年1-6月日資企業實際到帳外資同比增長390%。
蘇州高新區全景圖 蘇州高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
深耕在華業務
作為蘇州高新區的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日本電波與中國有著深厚的緣分。1972年9月,中日恢復邦交,10月24日,日本電波工業株式會社創業社長竹內正道,就作為日本技術交流團團長,率團訪問中國,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並與之合影。
「中國很大,大市場一定在中國,一定要到中國投資。」抱著這樣的信念,1994年1月,竹內正道的長子,已任會長的竹內敏晃拍板決定,在蘇州高新區獨資設立蘇州日本電波工業有限公司。
26年裡,伴隨蘇州高新區的發展,蘇州日本電波也取得了較大成就。1994年1月設立之初,註冊資本15億日元,投資總額25億日元,之後經6次增資,註冊資本達到4720萬美元,投資總額達到9070萬美元。
「蘇州日本電波已從原先的單純出口加工,逐漸增設了銷售部門。」2006年起就履職蘇州日本電波董事長、總經理的藤原信光透露,日本電波正與蘇州高新區共同提出「在華綜合性總部」的概念,整合企業在華的商流、物流。
位於蘇州高新區鹿山路的蘇州松下半導體公司,佔地總面積13餘萬平方米,擁有大約3000名員工,是松下車載攝像頭模塊、車載麥克風模塊及半導體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
蘇州松下半導體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志賀康紀介紹說,蘇州松下半導體在高新區10多年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民生用品向汽車工業方向轉變,再到向涉及汽車自動化、新能源電池、自動駕駛等方面的產品轉型。
蘇州高新區淮海街 蘇州高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
2018年4月,松下集團作出全新戰略部署,將集團在中國唯一的車載攝像頭研發中心落地蘇州高新區,隨後松下中國財務分享中心、松下AIS社研發總部等也相繼落戶。至此,松下集團先後在蘇州高新區設立7家企業,累計投資總額超35億元,合計年銷售收入約75億元。
統計數據顯示:26年裡,松下、佳能、三井住友銀行、愛普生、富士膠片、NGK、積水……一大批世界500強及大型知名跨國公司先後在蘇州高新區投資了一批投資強度大、輻射帶動強的高端項目。同時,企業研發能力加快提升,區內95%日資企業建有研發機構。
「我們日商俱樂部收集到的信息是日企在這裡發展都很穩定,看好中國市場,願意維持現狀。」蘇州日商俱樂部事務局局長西本記朗介紹說,蘇州日商俱樂部成立於1994年,擁有630家法人企業會員及少量個人會員,是日資企業間交流的重要平臺。
長期服務於在華日企的西本記朗分析道 ,在華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日本企業,將會流向東南亞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區。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經營模式,能夠克服人力成本等因素影響的日本企業就會選擇留在中國,以爭取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他強調,日企在蘇州產業鏈很完善,蘇州的營商環境特別好。
「軟環境」硬實力
8月27日晚,一架由日本成田國際機場起飛、搭載著回蘇州高新區復工日企高管的包機安全降落在蘇南碩放國際機場。積水中間膜(蘇州)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松本學此次帶著一家五口搭乘包機返回蘇州。
「這次包機更加讓總部覺得高新區政府確實為企業所想所急,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積水中間膜(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俊表示,日本高管第一時間回蘇州,避免了公司新產品的客戶現場技術支持困境發生。
積水中間膜由日本積水株式會社於2004年在蘇州高新區投資設立工廠,2009年追加擴產投資。目前以隔音膜、HUD楔形膜等中高端產品為主線,居市場領頭羊位置。
「最關鍵的還是高新區政府部門的各項政策很務實,會在日常中落實,比如技術升級專項扶持,定期登門諮詢交流。」張俊認為,這反映出當地政府在吸引投資和促進投資的政策穩定性和連貫性,符合公司的長期經營持續發展戰略和理念。
如何以優質營商環境賦能日企轉型創新?蘇州高新區採取了六項重要舉措:建立日本人學校、引進日資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引進日資商場(泉屋百貨、永旺夢樂城)、引進針對日本人的森茂診所、派駐日本東京的蘇州高新區日本辦事處和完善日本料理店聚集的日本人商業街的建設。
蘇州高新區全景圖 蘇州高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
日本的教育體系不同於中國也不同於歐美,對於在海外發展事業的日本人而言,子女的教育無疑是一大問題。2005年,蘇州日本人學校應運而生。這所學校主要針對高新區及周邊地區的日本籍學齡兒童。
虻川康士是蘇州日本人學校的新任校長,他說自己今年也是得益於蘇州高新區安排的復工復產包機,才能順利從日本來到蘇州赴任,學生和家長也都為他能及時入境感到高興。
據介紹,這裡畢業的學生回到日本參加全國性考試的平均分要遠高於整個日本的平均分。除了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學生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也在這裡得到了全方位的培養。
被高新區引進的森茂診所,投資總額超過600萬元人民幣,佔地300多平方米。診所設立了內科、兒科、婦科及中醫科。購買海外旅行險的日本人可以持保險直接來此看病。有了看病的地方,在蘇州生活更沒有後顧之憂。
在中國,如果被冠上「高新區」三個字的名頭,往往會讓人們誤以為這個地方只有林立的工廠,缺少生活的氣息。然而,走在蘇州高新區,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裡是一個產業園。因為,人們看到的是一個交通便捷、商業繁榮、生態和諧並且宜居的地方。
夜幕降臨,步入位於蘇州高新區的淮海街,霓虹閃爍,人流如梭,日本風情的豎立式燈箱招牌鱗次櫛比。這條全長約550米的街道於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著名和特色商業街區」,吸引150多家商戶入駐,在長三角地區,人們習慣稱之為「日料一條街」,街區內聚集了大量的日料店和居酒屋。
1994年,蘇州高新區第一家日資獨資企業——蘇州日本電波工業有限公司正式落戶。同年,當地政府推出了「日料一條街」,期盼能建設好「軟環境」,持續吸引日企投資興業。
日式鳥居牌坊、機械裝置朱䴉、淮海小劇場、櫻花公園……2020年9月底全新改造後的淮海街新增不少亮點,充滿日式元素,據說為達到效果,設計團隊多次前往日本參觀取經。
在西本記朗看來,淮海街不僅是「吃飯一條街」,更融入了日本文化和蘇州特色地方文化。「我覺得改造後形象更好了,期待它能成為日中兩國文化融合的象徵。」
步入未來模式
2020年9月26日,尼得科(蘇州)有限公司一期開業,作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的全資研發基地之一,該公司將在蘇州高新區建設全球一流的驅動電機研發中心。
「中國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作為日本電產集團車載事業部在中國市場的最核心、最重要的研發中心,蘇州中心主要致力於新能源車專用三合一電驅動馬達、集成驅動馬達系統的最先端研發。」尼得科(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加藤明利透露。
疫情之下日本電產株式會社依然將最重要的研究中心放在中國,映射出日企在華投資發展方向的深刻變化。當前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利用外資的結構也在調整。
從2010年起,蘇州富士膠片開始了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探索。這家落戶蘇州高新區20多年的老牌日企,近年來一直在探索新業務。目前,蘇州富士膠片的主營業務成「三足鼎立」的狀態:第一塊是光電事業,第二塊是一次成像照相機,第三塊則是醫療器械。
蘇州高新區淮海街 蘇州高新區工委宣傳部供圖
在蘇州富士膠片副總經理稽瑞康看來,中國的醫療器械、醫療生物工程等產業有著廣泛且長遠的發展前景。「富士正是看準了這個市場,所以加大研發麵向中國市場的產品,包括超聲波診斷儀、內窺鏡等。」他說。
2020年,蘇州高新區三十而立。縱觀30年發展歷程,產業升級、創新引領、開放發展是蘇州高新區開發建設的關鍵坐標系。
「蘇州高新區正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壯大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工業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等先導產業。日本在半導體、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等領域位於世界領先水平,希望今後能夠密切合作,導入日本高端產業和技術,提升完善產業鏈,實現互利共贏。」在不久前舉行的日企沙龍活動上,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虎丘區區長毛偉鼓勵日企轉型創新「瀛」機遇 。
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具有知識密集、資金密集、多學科交叉、全球化等特點,並需要在全產業鏈條上布局深耕。缺少創新源頭的支撐,無疑加大了企業失敗的風險。
為此,蘇州高新區在創新端引進了一批中字頭國字號的重大創新載體,充分發揮其領頭雁的作用。截至目前,區內已落戶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浙大工研院、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等「大院大所」超過100家。
高端創新資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是人才的引進。今年9月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工程已正式啟動。對標世界一流大學,吸納全球優秀師資,未來該校區將擁有一支1000人的高水平教師隊伍,規劃涵蓋本碩博各類層次的辦學規模1.2萬人,遠期2萬人。
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虎丘區委書記方文浜表示,蘇州高新區將聚焦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將以「中日創新谷」「中日綠色產業創新合作示範區」等重大平臺建設為重點,為日企量身定製「一企一策」「一企一檔」專業化方案,不斷提升日資日企服務品質,構建更高層次開放格局。
創新載體吸引著日企關注的目光。「積水化學擁有城市建設、移動出行、高新材料、醫療科技等四大業務板塊,相信可以積極探索新合作契機。隨著平臺的成熟擴大和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方便了我們集團總部今後的資源整合和相關創新綠色業務創立。」張俊強調。
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蘇州高新區將推動園區內的日資企業朝著科技創新方向不斷發展,引領中日經濟合作步入未來模式。
值班編輯:薛夢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