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1M
車險一直都是財險業第一大險種。數據顯示,2019年車險保費收入8189億元,佔整個財產險保費的63%。也就是說,財產險公司63%的保費來源於車險。
車險是與消費者利益關係最密切、接觸最廣的保險產品之一。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公布的2019年保險消費投訴情況顯示,在涉及財險公司的投訴中,理賠糾紛37392件,佔財險公司投訴總量的75.14%,涉及的險種以機動車輛保險為主,問題集中在核損和核賠環節的金額爭議、理賠時效慢和責任認定糾紛等問題。
足見此次車險綜合改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對於幾億消費者(車主)來說,真正關心的是,改革到底會給自己帶來哪些影響?
《國際金融報》邀請到愛問保險CEO龐博,與大家好好聊聊這個話題。他擁有十餘年保險公司車險管理經歷、五年車險創業經歷,是車險條款與費率改革的資深研究員。
車險綜合改革擬定新規要點如下:
《國際金融報》記者制表
為什麼要提升交強險限額?
此次車險綜合改革徵求意見,對交強險責任限額做了提升。具體來看,總責任限額從12.2萬元提高至20萬元,其中死亡傷殘賠償限額從11萬元提高到18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從1萬元提高到1.8萬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維持0.2萬元不變。
《國際金融報》記者制表
先來說說總限額提升的背景。在我看來,交強險總限額提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從行業來看,我國交強險已經連續三年盈利,而交強險作為一種國家性的強制性險種,在本質上要堅持不盈不虧原則,因此有必要對交強險進行限額或者費率的調整,以貼合市場實際經營水平。
二是從我國人身傷殘賠償標準來看,隨著我國人均工資水平的上漲,即便是傷殘等級最低的十級傷殘,其賠償標準也已經達到了10萬至15萬元。交強險的賠償總額已經不能覆蓋十級傷殘的賠償標準,因此有必要進行責任限額上的提升。
三是隨著我國車險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交強險有必要與商業險保持改革的一致性,讓保險消費者切實受益。
交強險限額提升
保費會提高嗎?
交強險全稱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車人員和被保險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制性責任保險。交強險也是中國首個由國家法律規定實行的強制保險制度,其保費實行全國統一收費標準,由國家統一規定。
車輛使用性質不同,交強險價格會不同;座位數不同,交強險價格也會有部分差異。交強險的實際投保價格,還和費率浮動因子、車輛出險記錄、違章行為等因素息息相關。
此次徵求意見稱擬引入區域浮動因子,浮動比率中的上限保持30%不變,下浮由原來最低的-30%擴大到-50%。雖然具體政策還未出來,但應該與車主的無出險記錄呈直接相關性,即無出險年限越長,交強險的價格越低。
有的車主也會疑問,既然交強險限額提升了,那是不是不要買商業車險了?但實際上,即使限額提升,其仍只能覆蓋對第三者輕微事故的最基本賠償,額外的賠付金額還需要通過購買商業險讓保險公司來承擔,以最大限度分散風險。
三責險責任限額提升至1000萬
真的用得到嗎?
三責險又稱商業第三者責任險,是指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合法駕駛人員在使用被保險車輛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傷亡或財產直接損毀,依法應當由被保險人承擔經濟責任,保險公司負責賠償。
在實務中,三責險的賠償金額需扣除交強險的賠償金額,即承擔交強險賠償責任限額以外的賠償部分。同時,三責險遵循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即保險公司根據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擔的事故責任來確定其賠償責任。
此次徵求意見提出,支持行業將示範產品商業三責險責任限額從5萬至500萬元檔次,提升到10萬至1000萬元檔次,這可以給保險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風險保障選擇,有利於提升整個民眾的風險保障意識。
但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投保超過100萬元保額的用戶比例並不大,這就要求保險公司在三責險的定價上,要更具性價比才可以。
對於有人擔心三責險責任限額的提升會誘導騙保風險的增加,我認為風險雖存在,但這並不是絕對因素。騙保的出現,主要還是和保險公司其自身的風控能力有關。
另外,徵求意見還將商車險附加費率上限由35%下調至25%,預期賠付率由65%提高到75%,其實也是利於消費者的。附加費率可以簡單理解為車險保費價格的組成部分,附加費率越低,車險保費的價格便越便宜。
專家簡介
龐博,《國際金融報》特約分析員;愛問保險CEO;高級經濟師;北京工商大學經院理事、校外導師;十餘年保險公司車險管理經歷,五年車險創業經歷,行業車險條款與費率改革資深研究員。
記者 | 羅葛妹
編輯 | 陳偲
版式 |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