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儀式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田夫;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深圳市政協黨組成員、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華僑城集團副總經理張立勇等領導出席了活動。
開幕首項
光鳴計劃打造青年藝術家培育、創作沃土
9月19日,「光鳴計劃」發布會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如期舉行。據了解,該計劃包括「藝術家駐地計劃」、「青年藝術人才扶持計劃」、「青少年藝術成長計劃」三大板塊,將以「在光明,為藝術發聲」為理念,對具有創新潛能和發展潛力的藝術人才給予扶持,致力為青年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搭建專業的展示交流平臺。
活動當天,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為著名藝術家李心草、石倚潔、吳碧霞舉行「名譽藝術顧問」授予儀式並邀請光明區副區長陳佩群為他們頒發聘書。三位藝術家表示,能夠擔任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的名譽藝術顧問感到非常榮幸,在未來將與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共同踐行文化責任,引領青年藝術人才的成長之路,為光明乃至整個大灣區文化藝術的發展打造新的亮點,促進區域文化繁榮。
其中,湖南衛視頂級舞蹈競技節目「舞蹈風暴」2019年度總冠軍,獨立舞者胡沈員在發布會上正式宣布個人舞蹈工作室正式落戶光明文化藝術中心。胡沈員工作室落戶也成為光鳴計劃「藝術家駐地計劃」板塊和「青年藝術人才扶持計劃」板塊的首個項目。胡沈員表示,未來想把工作室打造成一個具有多元包容風格的,專業的現代舞青年舞者創作平臺,挖掘聚集更多優秀的編舞人才,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的發展吸引更多原創力量,助力青年舞蹈藝術家在全國乃至國際舞臺上起舞綻放。
對於胡沈員等藝術工作者的期許,華僑城文化集團早已做好充分準備。該集團總經理胡梅林在致辭中表示,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將發揮自身在培育和孵化藝術家及打造IP藝術作品領域的資源和硬體優勢,整合光明區豐富的科技資源,讓科技創新與多媒體的結合運用更好地服務於舞臺創作和舞臺呈現。
發布會現場還正式啟動了光鳴計劃青少年藝術成長計劃板塊暨藝術教育中心「光鳴少兒合唱團」成團招募。以「向陽而聲,踏歌前行」為理念的光鳴少兒合唱團致力於培養綜合型合唱藝術青少年人才,依託平臺資源優勢,為每一位團員提供多元豐富的舞臺展示及交流的機會,在專業化、國際化師資的引導下,為深圳合唱藝術培養新生力量。吳碧霞老師的女兒小春天獻聲則成為此次活動的重磅彩蛋,她也被特聘為合唱團的「首席童聲」。
對此陳佩群在致辭中表示,希望光鳴計劃能不斷發揮創新驅動作用,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光明藝術人才的培養,為光明區打造人文科學之城儲備文化藝術創新能量,提升城市文化氛圍!
開幕音樂會
大師雲集,奏響光明新樂章
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式結束後,「新·向未來——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開幕音樂會」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演藝中心大劇場隆重上演。本場演出由著名指揮家李心草執棒中國交響樂團聯袂國際鋼琴大師李雲迪、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等世界級傑出藝術家一同譜寫動人交響華章,為光明獻上一場高品質、高水準的音樂饗宴。
音樂會以雄偉磅礴的《第一交響序曲》為開篇,並以交響、鋼琴協奏、獨唱、合唱等多種藝術形式,為觀眾帶來多首經典旋律。鋼琴王子李雲迪以精湛琴技傾情演奏《降E大調平靜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作品Op.22》,悅耳琴聲從他靈動的指尖中揮灑而出;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攜同女兒小春天為大家帶來花腔女高音代表作品《木偶之歌》,生動有趣的表演引得現場觀眾掌聲雷動。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演唱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被稱為男高音試金石的作品——歌劇《軍中女郎》選段《多麼快樂的一天》。在他的傾情演唱之下,現場觀眾也隨著石倚潔9個精彩的high C不斷推向高潮。最後,音樂會在飽含深情的《我愛你中國》的歌聲中落下帷幕,表演嘉賓的精彩表演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
開幕首展
藝術展下的回眸與展望
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開幕的同時,作為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這座四館合一文化綜合體的一部分,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也正式對外開放並舉辦藝術展,為緊扣光明區「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區域定位,此次舉辦兩個展覽作為光明文化藝術中心美術館的開幕首展。
「深圳記憶——著名攝影家朱憲民攜深圳影友紀實攝影作品展」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的改革開放建設為背景,回望和追憶深圳經濟特區四十年的歷史,展示深圳各行各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本次展覽由「深圳往事」、「鑄造輝煌」和「光明蝶變」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深圳往事」主要是以紀實攝影家朱憲民先生提供紀實深圳改革開放前期及初期的人文作品。第二部分「鑄造輝煌」主要是由深圳的攝影家們提供。作品反映深圳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個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第三部分「光明蝶變」展出50幅作品由中共深圳市光明區委宣傳部及其他相關單位提供。作品表現光明區的前後變遷,採用新舊對比的手法,從光明農場到光明街道辦,直至成立光明行政區的發展過程。
「未來藝術學」展覽則一共邀請了27位藝術家,展出作品形式豐富多樣,涉及三維動畫裝置、物理及數字、交互藝術、多媒體藝術劇場、機器人藝術、數字沉浸藝術、影像交互裝置、遊戲裝置藝術、生物藝術、雷射藝術、遠程網絡藝術、人工生命藝術等多個領域,強調媒介、技術、語言、觀念的科技感、未來感及交互性,從現實預設未來,心存當代而規劃理想的未來。(圖片來源於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