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音頻發燒友尤其是生於80年代的音頻發燒友,對惠威這個品牌一定十分熟悉。因為它是音樂愛好者開啟HiFi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多少人都是從諸如M200這樣型號的音箱開始一步步走進HiFi的世界裡。我身邊的很多老燒友,每每聊起2000年後國內翻滾起的那股HiFi浪潮,沒有一個不佩服惠威的。對HiFi市場的高度敏銳和精準判斷,讓惠威趕上了國內音箱發展的最好時候。惠威因此也一飛沖天,成為了世界知名的音響設備製造商。擁有從揚聲器單元、音響成品、網際網路音響、汽車音響、專業發燒音響到廣播音響系統、多媒體影院、會議系統等豐富的產品陣容。
時間來到2017年,隨著AirPods的持續熱銷,國內藍牙耳機市場開始大爆發。惠威再一次看到商機,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準備,於2018年底大舉進軍HiFi耳機市場,並且同步推出了首款支持無線充電功能的數字降噪旗艦耳機AW-85。次年惠威AW-85獲得2019 CES創新大獎,惠威趁熱打鐵,在降噪技術方面繼續鑽研,又於2019年尾推出了降噪性能更加強悍的AW-83耳機。
與前作AW-85相比,全新的AW-83最大的變化有兩點:一是降噪能力提升了將近4倍,其降噪深度最高可達40dB;二是取消了無線充電線圈,使得整機的重量比AW-85輕了不少,更加適合外出攜帶使用。輕量化設計是當前頭戴式耳機的趨勢,所以取消無線充電圈也是理所當然。
開箱的那一刻,撲面而來淡淡的天然皮革味道,只有全新未曾被打開過的數碼產品才可能有。而且這股子味道似曾相識,仔細想了想,沒錯,就是BOSE QC35開箱時的味道,簡直一模一樣。難道原材料供應商是同一家?我懷疑過可能是耳機保護硬殼的味道,但仔細聞了一遍,發現就是耳機頭梁和耳罩的味道。大概晾了半天時間後,味道徹底消失了。所以這個味道可以用來驗證手上的AW-83是否全新未被使用過。
產品使用說明書以外的所有隨機配件都在這張圖上了,除了便於攜帶的耳機保護硬殼外,還有兩根連接線,一根是Type-C充電線,另一根是有線音頻連接線。在AW-83徹底沒電的情況下,插上耳機線還可以繼續使用,只不過沒有了降噪功能而已。對了,AW-83的電池續航時間其實夠長,在開啟降噪功能的情況下,無線聽歌大概可以堅持20小時。而關閉降噪功能的情況下無線聽歌可以堅持25小時左右。就算是搭乘國際最長的航班,全程都打開降噪功能,也絕對夠用。
畢竟是傳統音頻大廠,所以音質方面的表現我從來沒有擔心過,但降噪能力沒用過的朋友肯定會有所懷疑了,畢竟降噪技術並不簡單,而且也沒有跡象顯示惠威在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我特別能理解這一點,所以在AW-85發布會上就第一時間試用過,當時給我的震撼絕不亞於十幾年前第一次佩戴主動降噪耳機,很難想像靠自主研發的降噪耳機能有這麼好的降噪表現。當時我還與在場的幾位媒體朋友進行了交流,佩戴過的無一不說AW-85降噪牛X的。時間相隔一年後,現在僅能憑藉記憶簡單與AW-83做一個初步對比。在普通的生活環境裡,我覺得兩款耳機的降噪能力差距不大,但如果用另一臺音箱播放歌曲再聽(當時AW-85有這麼幹過),低音消失的部分在AW-83上會更多,也從側面證明了AW-83的降噪能力比AW-85更加強悍。
AW-83的主動降噪採用數字複合反饋式設計,主要針對20Hz-1KHz頻率噪音。在AW-83耳機的兩個腔體上,共集成了5枚麥克風。其中的4枚麥克風是複合反饋所必需的,每邊1個外置用於收集噪音,1個內置用於監聽反饋。而額外的1枚麥克風則用於外界噪音輔助分析,使得降噪系統可以更準確更快速的分析外界噪音信息,快速做出處理。這在很多的主動降噪耳機產品上是沒有的。
如果你以為5枚麥克風就是AW-83降噪的全部,那麼也太小瞧AW-83的設計師了。沒有獨特的設計又怎能保證AW-83在降噪方面的優勢呢。其實AW-83的內部還集成了空氣壓力傳感器,能實時收集氣壓的變化、用戶狀態的變化等信息,這樣惠威的智能自適應有源降噪系統(ASAS)才能實時準確調整降噪參數,以此獲得比競品更好的降噪效果。
可能很多燒友都不知道,AW-83的喇叭軸向並不在腔體正中間位置,而是偏向下方,這是刻意為之的,為的是優化降噪性能,並提供更好的聲音保真度。目前為止,所有的主動降噪耳機都會因為降噪補償而損失音頻的動態,AW-83使用了完全創新的混合補償算法,可根據DSP濾波器的實際狀態,在千分之一秒內實時生成用於分離音樂信號的補償濾波器信號,即降噪的濾波器會根據環境隨時改變,而音樂卻可以完全不受降噪調節的影響,從而保持音頻的原汁原味和原始動態表現。
從參數上來看,AW-83的喇叭單元與AW-85是同一款,直徑都為40mm,採用的複合材料振膜由二氧化鋯鍍膜金屬穹頂加極薄尼龍微孔折環所組成。而它所採用的釹鐵硼磁路系統的磁通量高達10000高斯,也就是1特斯拉。在保證出色降噪性能的同時還可以重現真實自然的大動態全頻帶高保真音樂。
AW-83的腔體外殼並非平面,所以傳統的觸摸技術無法應用在上面,為此惠威研發了以彈性金屬海綿為感應觸點的曲面觸摸感應技術,實現了多個不同的功能操作。比如前後滑動是切換上下曲目,上下滑動是改變音量大小,中間位置觸摸可播放和暫停音樂,如果用手掌捂住整個腔體,就會開啟環境音模式。所謂的環境音模式,就是在不摘下耳機的情況下,與周圍人進行正常交流。又或者是在機場一類的地方,突然聽到了廣播,可捂住右腔體就能聽到周圍的一切聲音了。假如正在聆聽音樂,捂住後音樂音量會降低至20%,同時喇叭播放來自外部麥克風拾到的聲音,並且進行放大輸出,也就是說戴著耳機能聽到比不帶耳機還要大的環境聲。
位於耳機左腔體裡面的這個傳感器是AW-83的光學智能傳感器,通過它來監測使用者的佩戴狀態,以此達到摘下耳機時自動暫停播放音樂,戴上耳機後自動繼續播放音樂的功能。惠威是最早使用光學距離傳感器的耳機公司,目前絕大多數的耳機仍然使用簡單的磁鐵原理來監測用戶佩戴狀態,假如摘下耳機後兩個耳罩沒能碰在一起,或者說之間的距離不夠近時,系統就會錯誤判斷。而光學傳感器則可以提供更加準確的真實佩戴狀態。
硬指標部分差不多聊完了,下面重點聊感受。先從佩戴說起,本以為AW-83會比AW-85稍微小點兒,但就戴在耳朵上的感覺來看,一點兒也沒小。並且頭梁部分圍起來的形狀近似六邊形,比較貼合頭部,佩戴時重量會被均勻分散掉。AW-83的整機重量是290g,但戴在頭上感覺比索尼WH-1000XM3輕了不少,和老款的BOSE QC35有一拼。如果你的頭比較大,那麼佩戴AW-83的舒適性會勝過佩戴QC35。我戴QC35時頭梁需要全部拉出來,但戴AW-83時兩邊頭梁分別可以縮回去一個刻度單位。
完全罩耳式的佩戴,讓耳朵無比的輕鬆。來自耳機橫向的夾力都會被耳罩完全分散掉,耳朵實際上懸空在耳罩內,所以AW-83是適合長時間佩戴使用的。而關於罩耳式通常透氣性欠佳的問題,工程師在耳罩內部採用了獨特的腔體結構和微網孔設計,加強了耳罩內外空氣對流,另外還優化了海綿密度以及聲音阻尼係數,補償了耳罩微孔產生的頻率洩露。看上去簡簡單單的一個耳罩,實際上也花費了不少的設計心血。
每次佩戴降噪大耳,我都有一個多年養成的習慣,即把左右兩個腔體同時往頭部方向使勁按壓,一方面是檢驗佩戴是否緊密,另一方面是想讓內反饋麥克風二次校準。當遇上耳罩透氣性不好的耳機時,瞬間的壓力差會讓耳底感覺到不舒服,QC35就是一個反面例子,每次佩戴後按壓我都會很謹慎。但AW-83卻是個很好的正面案例,即便快速按壓,也不會形成明顯的壓力差,耳罩和腔體內部洩壓速度極其快。
AW-83也是支持手機APP的,不過在APP上實現的設置與在耳機上的並不重合。這兩顆按鍵帶指示燈的是開關機/藍牙配對鍵,另一顆是降噪開關/透明模式鍵。而在APP上能夠實現的功能如下圖。
是不是簡單到你甚至想要懷疑人生了,手機APP其實一次設置好以後就不用再動了。降噪直接選擇「強」,因為都是智能的,強模式下也需要根據傳感器數據實時調整降噪參數。另外的自動關機和自動啟停想必不用再介紹了吧,自動啟停就是摘下耳機自動暫停音樂播放,戴上耳機自動繼續播放音樂。另外如果耳機有了新的固件,APP的右下角會閃出提示。
AW-83採用藍牙Bluetooth 5.0,支持的藍牙解碼格式有aptX、aptX-LL、AAC、SBC。我分別試了蘋果手機直連和M15播放器直連,前者是AAC格式,後者是aptX格式。就聲音表現而言,連接M15走aptX的音質要稍微好點兒。主要表現在低頻的密度更大和高頻的延伸更遠上。
對於AW-83這副耳機,打開和關閉降噪功能時的音質表現並不一樣,而且差別還很大,所以這裡分開來聊。先說打開降噪功能,聲場真的很大,聲音特別的立體,空間感十分強烈,低頻渾厚有力,不過低頻的凝聚力一般,高頻則是偏亮,泛音比較好聽,解析力屬於中規中矩。由於高頻並不銳利,所以也沒有什麼攻擊性,聽感上反而舒適,而且屬於比較耐聽的那一類。中頻以及中高頻的密度表現還可以,聲音骨架還算飽滿,且稜角較為清晰。考慮到藍牙傳輸的帶寬局限性,耳機DSP應該是對原始信號做過補償的,否則聲音很難達到這樣的高度。
關閉降噪功能後,能很明顯的聽出音質有所下降,聲場沒有先前那般廣闊,聲音也沒有先前那般飽合。坦白說不對比的情況下,直接聽好像也還好,但經過對比以後就不想再關閉降噪功能了,無論此時是否需要降噪,為了更優秀的音質表現,我都願意全程開著降噪功能。
先前聽過的降噪耳機,無論WH-1000XM3還是PXC550-II,都覺得音質表現比BOSE 700好,但好的程度也沒有聽AW-83時這麼大。藍牙音質能給人驚喜的產品確實不多,尤其再局限在降噪耳機這個範圍,而AW-83的聲音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個,當然了前提是必須打開降噪功能。
關掉AW-83電源,插上音頻線聽,心情一瞬間就安靜了下來,聲音少了修飾的部分,聽感沒有之前絢麗,內心反而覺得踏實了。有線連接的最大不同就是聲音的控制力,趨近於四平八穩,三頻特別的紮實,非常接地氣。橫向聲場還是一如既往的大,但縱向聲場有所收減,人聲相對於樂器聲要貼耳一些,遇到一些伴奏並不強烈的歌曲,聽起來會感覺暖暖的,如沐春風一般。
如果站在HiFi的角度,其實有線連接之下的AW-83也是存在少許音染的,只不過這種音染對聽感有益,能夠提升音樂的韻味。對於一些錄音品質並不怎麼好的曲子,還能增加可聽性。這也是我在聽了七八首二十多年前轉錄的音樂時發現的。
最後聊聊AW-83的降噪表現,重點的東西肯定都是壓軸出場。但降噪這項功能,好與賴一試便知,不像音質有很多可以展開去說。所以我就不賣關子了,直奔主題吧。這幾天分別在馬路上、地鐵裡、商場裡、廚房的油煙機下進行了測試,其中馬路上、地鐵裡、油煙機下的降噪表現最好。馬路上汽車的引擎聲完全聽不見,注意我說的是完全聽不見,仿佛個個都是新能源汽車,寂靜的甚至有點兒可怕了。能聽到的只有大約兩成的輪胎與地面摩擦出的路噪,另外就是偶爾才會有的汽車鳴笛聲。與路面噪聲相比,汽車的鳴笛聲大概被削弱了六到七成,所以能量小了很多很多。
在地鐵裡AW-83的降噪效果是最好的,除了地鐵拐彎時車輪與鐵軌磨擦出的高頻噪音還能夠聽到一少部分外,正常行駛的鐵軌撞擊聲能進入耳朵的太少太少了,不仔細聽根本感受不到。可以由此來推斷,飛機上的降噪效果必然也不差(這周沒有飛行計劃),畢竟都屬於規律性的低頻噪音,而降噪原理上最擅長的就是這類低頻噪音。所以戴著AW-83在廚房裡做菜也是沒問題的,這幾天我就這麼幹過,因為油煙機開到最大後的噪音真不小,戴上之後仿佛整個世界都清靜了,終於可以安安靜靜專心研究菜譜了。
看了下參數,AW-83的降噪功能主要針對20Hz-1KHz範圍的噪音,也就是低頻以及少量中低頻率的噪音。在沒有人頭錄音設備的情況下,降噪效果沒辦法去量化,所以只能主觀描述。好在我以往評過的降噪耳機很多,主流型號基本上都用過。如果在這些主流降噪耳機產品裡就降噪效果單獨排序的話,AW-83肯定能排到前3名,比繽特力、森海塞爾品牌的同類耳機降噪效果都要好。而如果結合使用舒適度的話,AW-83比索尼WH-1000XM3的綜合表現還要理想。索尼降噪效果雖然也很棒,但是有一定的白底噪。與降噪一哥BOSE 700比較的話,表現十分接近,很難說清楚誰更好,降噪水平都屬於一流。這僅僅只是惠威的第二款降噪耳機產品,能和行業第一同臺競技並且難分勝負,已經十分了不起了。
一流水平的降噪耳機除了降噪效果好以外,其實都存在兩個共同點。其一是降噪功能開到最強時白色底噪非常非常小,其二是長時間佩戴使用不會對耳底造成壓力差。也就是耳罩在密封的同時一定要有良好的洩壓設計,聽起來好像很矛盾,這個非常考驗聲學工程師的設計功底,能做好的寥寥無幾。如果不是親身使用,我是想像不到惠威能有如此強大的降噪耳機研發設計能力。
假如我們再把音質表現也考慮進來的話,惠威AW-83的產品力其實非常強大。對標市面上的所有主流降噪耳機都沒有問題,這個一定要親身去試,多環境去對比,真不能以品牌的溢價能力一概而論。總的來說,惠威AW-83是一款能同時兼顧好HiFi和降噪的優秀耳機產品,考慮到它的定位比AW-85稍低,售價必然是千元出頭,確實非常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