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學院
原標題:禁令之下,電子菸要涼涼?
文:沈思涵石丹
禁令出臺,只是加速了中小品牌的退場。即便沒有該禁令出來,中小品牌也會被逐漸淘汰。因為電子菸市場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屬性,能夠勝出的必然是頭部企業。
一紙禁令落地,讓國內的電子菸行業進入洗牌期。
11月1日,國家菸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關於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菸侵害的通告》。通告明確規定,各類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菸,且明確要求電子菸相關企業關閉網際網路銷售渠道,電商平臺上的電子菸商鋪和產品下架。
毫無疑問,這道禁令的出臺,給受資本熱捧的電子菸行業「潑了一盆冷水」。
近幾年來,無數初創企業紛紛入局電子菸行業,不少資本機構也在炒熱這一市場。但隨著這一通告的公布,從品牌商到代工廠,從代工廠再到供應商,整個電子菸產業鏈均面臨一場「生死陣痛」。在電子菸線上銷售被禁後,線下渠道的競爭也在加劇。由於目前國內在電子菸線下渠道方面的監管尚處於空白期,這也給了相關企業爭奪線下渠道提供有利條件。
從短期來看,電子菸訂單將出現大幅銳減,部分企業將會面臨產品停售或轉型的情況,但從長遠看來,經過這番洗牌之後,電子菸行業將會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企業遭遇「陣痛」
成立於2015年的電子菸品牌WIPPO小品,如今在業內已經小有名氣。
2019年8月,WIPPO小品電子菸獲得某產業鏈資本首輪千萬級融資,所融資金用於產品研發、渠道推廣和海外市場布局上。
原本WIPPO打算藉助各大電子菸展進一步宣傳品牌,然而在兩部委發布電子菸通告之後,也使得WIPPO小品電子菸的推廣進度不得不重新調整。據了解,在11月1日電子菸禁令公布當天,此時距離WIPPO正式上線京東還不到10天的時間。
WIPPO電子菸品牌聯合創始人張仰穎對此向《商學院》記者表示,「我們現在也已放棄在線上渠道的推廣,雖然之前就預計到禁令遲早會公布,但難免會對經營造成影響。」
事實上,像WIPPO這樣的電子菸初創企業大多集中在深圳。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電子菸企業近4000家,僅深圳本地企業數量就多達500多家,約佔全國企業數量的13%。其中約80%為50人以下的企業,規模較小,且均在近幾年才正式創辦。
對此,艾媒諮詢CEO張毅指出,深圳上下遊產業鏈非常成熟,這使得包括品牌商、代工廠和供應商均選擇在此設點生產。
張仰穎表示,電子菸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接下來線下市場的銷售將會更為關鍵。「線下也要考慮如何杜絕青少年購買電子菸的問題,以後可能會引入傳統菸草執行標準等情況。」
而在電子菸禁令頒布之後,一些依賴電商平臺銷售的中小型電子菸企業,則面臨著關閉線上店鋪、撤回廣告推廣甚至清倉停業的問題。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特許與專賣商品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曉漁向《商學院》記者指出,「11月1日這個禁令出臺,只是加速了中小品牌的退場。即便沒有該禁令出來,中小品牌也會被逐漸淘汰。因為電子菸市場具有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屬性,能夠勝出的必然是頭部企業。」
電子菸問題頻現
關於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菸的通告,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落地。
而在2019年「3·15」期間,央視晚會點名指出電子菸存在著較大的潛在危害。其中有兩大方面的問題備受關注。其一在於電子菸是否能幫助消費者「戒菸」,其二則是電子菸的危害是否比傳統菸草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譚星宇認為,採用電子菸戒菸效果不理想,同時還有可能增加癮性,因為大部分電子菸的成分也是尼古丁。
另一方面,目前並未有任何科學依據,能夠證明電子菸的危害低於傳統香菸。
郭曉漁對此表示,電子菸也是菸草使用的一種新模式,雖然人體吸收的尼古丁比傳統菸草要低,但作為一種成癮的消費品,其作為尼古丁攝取的本質是不變的。
事實上,由於市場管控力度的不足,國內部分電子菸的尼古丁含量比普通香菸還要高,其產生的二手菸危害很大。「有些電子菸會說產品不含焦油等有害物質,但其仍然是通過尼古丁成分作用於人腦,使人容易對其上癮。」網際網路分析師丁道師表示。
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僅有30.2%菸民表示使用過電子菸。國內網民對於電子菸的整體認知偏負面。
張毅既是艾媒諮詢CEO,同時也是個傳統菸民。他表示,對於電子菸的安全性並不看好,產品還不夠規範,再加上個人習慣等因素,所以沒有接觸電子菸的意願。
近兩年來,電子菸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小眾產品」,許多人都對此有所耳聞。張毅認為,「雖然目前來看未成年人使用電子菸只是少數,但由於線上傳播的便利性和廣泛性,這種事態蔓延的速度會比想像中要快得多。
未來何去何從?
儘管國內監管政策力度加強,但仍有不少分析認為,電子菸將是未來菸草的主流產品之一,這是由於其產品勢能所決定的。
相比傳統捲菸和HNB(加熱不燃燒菸草製品),電子菸有四大方面的優勢:更容易解決的安全性、更便利的抽吸方式、更少的外部負效應以及更容易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這些優勢決定了電子菸存在天然的「消費土壤」。而對於電子菸企業而言,眼下需要重新思考和調整經營方向。雖然禁令出臺令市場面臨重整局面,但在旺盛的市場需求面前,相關企業仍有不少機會。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是電子菸最大的生產國,佔世界電子菸總產量的90%以上。但是國內的生產主要有83.7%銷往歐美市場,而國內銷售佔比僅有6%。
因此,如何將渠道下沉,如何將產品轉為外銷,這是國內許多電子菸創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
但是對於許多沒有線下渠道資源的小企業來說,在電子菸線上銷售被禁後,其存活下來的概率已然渺茫,只能果斷退出市場,及時止損或轉型才是最佳選擇。
而對於行業裡的腰部企業,則需要考慮開拓特色渠道,與渠道商建立起更為密切的合作。前文提到的WIPPO小品電子菸,就屬於「腰部企業」這一範疇。
「隨著電子菸行業的發展,資本會更關注腰部品牌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和盈利模式,我們跟頭部廠商之間也進行了深度綁定,在產能、技術和品控上都有優勢,未來也會朝海外市場做推廣。」張仰穎表示。
不過對於頭部企業來說,監管政策的出臺,反而為其收割市場創造機會。畢竟無論是在資金、技術、品牌還是渠道上,頭部企業均佔盡優勢,中小企業的退場也讓這一優勢更加凸顯。
郭曉漁指出,「從早期捲菸的發展軌跡來看,這個市場始終與資本、技術以及政策緊密關聯。而在這次政策出臺之後,其實也加劇了產業的正常發展,提高行業門檻,並逐步過渡到寡頭競爭階段。因此,電子菸的發展必然會形成大品牌、大快消的趨勢。」
目前看來,國內的電子菸市場將逐步趨於冷靜,但關於電子菸的界定、標準以及潛在的影響尚且未有定論。值得一提的是,原計劃於今年10月出臺的電子菸強制性國家標準也僅停留「批准」階段,正式出臺仍需時日。
可以預見的是,有關部門對於國內電子菸監管的力度將會繼續加強,該行業在渠道管理、法律制度層面還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而電子菸與傳統菸草在線下渠道的競爭也會更加深入。
「一直以來,電子菸品類從出現開始,就是在跟傳統菸草搶市場、搶用戶,但也在有意無意地避免直接競爭。雖然電子菸目前在技術、質量上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從長期來看,電子菸的發展前景還是值得被看好的。」郭曉漁總結到。